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对不知不觉的衰老之体验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但是,词的最后却借病后写变化,在“不知筋力衰多少”的自问后,自答以“但觉新来懒上楼”,看起来是一种很普通的感觉,实际上蕴涵着很多的无奈,让人想起作者空有抗金北伐、恢复失地之志,却不得不闲居乡村的事实,只能空待时光抛人,看自己英雄老去,功业难成。......
2023-12-02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送行者的功业之慨与年光之叹
中国古代的诗词不仅是羁旅行役之作多,而且相关的送别之作也多。从《诗经》开始,就有此类作品,其中如《邶风·燕燕》作为送别名篇,一直得到后人的重视。此诗第一章写道: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今译:
燕子飞来飞去,飞飞有前有后。
我的妹子远嫁,送到郊外分手。
望望踪影不见,泪下如雨难收。
二、三章变换第一章的部分词句,属于《诗经》常见的重章迭句形式,末章另出新意: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恩”,以朂寡人。
今译:
妹子能担重任,思虑切实深沉。
慈爱而又温顺,为人善良谨慎。
“常常想着父亲”,这是她对我的叮咛。(www.chuimin.cn)
(余冠英《诗径选》译文)
所突出的是送别时的悲伤,是对远行者的赞美。著名的江淹《别赋》有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仍然是抒发别时的伤感。到唐人的作品中有了变化,如“初唐四杰”的送行诗,出现了另一层意思。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川》结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因“同是宦游人”而共勉,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存一份高远之心;当是因世风的积极向上,人们多有建功立业之志,所以能发出这表现时代精神的新声音。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则借荆轲为燕太子复仇刺秦,临行前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送别于易水事,寄寓自己不满于武则天的统治,有意于匡复李唐王朝之志,表达的不是悲戚,而是悲壮。盛唐时代的诗歌由于时代的感发,其送别之作多有勉励行者建功立业之意。如: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送魏万之京》
君思颖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二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宋词中也不乏送别之作,辛弃疾所作尤为著名。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功业之慨与相关的年光之叹。试看他的《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倒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此词是辛弃疾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时所作,时任滁州知州,正值壮年时期。可此词一开始就自谓“老来”,此中应大有深味。叹老虽是诗词的传统题材,但以辛弃疾的进取精神、英雄本色,是不应叹老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南归以来,只是在地方任上辗转,朝廷毫无北伐之意,恢复大计时不我待,如此空掷岁月,何以能干一番事业?故“老来”非真老,而是“怯流年”。当此临近中秋时,友人却要别去,未免对“归船”感叹。下片从送别主题转到朝廷求贤若渴的希望,又终因自己的难有希望,所以最后设想故人对己相问,而回到愁肠醉酒、只能“时响空弦”的无奈。
尽管后来辛弃疾在他的不少送别词里,都有对被送者的功业相许与期待,但叹息自己的空见老去、机会不来仍是主调。功业之慨与年光之叹几乎陪伴他一生,所以这首《木兰花慢》的“对别酒,怯流年”也预示了以后的命运及相关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涵盖性和代表性。
有关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的文章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对不知不觉的衰老之体验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但是,词的最后却借病后写变化,在“不知筋力衰多少”的自问后,自答以“但觉新来懒上楼”,看起来是一种很普通的感觉,实际上蕴涵着很多的无奈,让人想起作者空有抗金北伐、恢复失地之志,却不得不闲居乡村的事实,只能空待时光抛人,看自己英雄老去,功业难成。......
2023-12-02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不幸女子的断肠词宋代女词人数李清照最有名,此外就是魏夫人与朱淑真了。最后,既然留春不住,就只有把酒送春了,可是,春天毕竟无知、故也无语,只有黄昏的潇潇春雨不停落下,在多情的作者看来,怕是很像惜别的眼泪了。在李清照的前期词,伤春主要是伤别,是对于不能与夫君始终相伴相守的深切遗憾;而朱淑真,却因不幸的婚姻而感到终生无着,内心的悲痛远过于前者。......
2023-12-02
为官之人,并无自由之身,且不说他对黄州生活及行将年老的感叹,下片所提的问题:“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若从后面的闲看秋风洛水来看,是针对黄州父老解说为何要去汝州之由,其实,更是提出了对人生目的看法,带有哲理性。“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2023-12-02
若比广陵花,太亏他——不仅仅是“黍离之悲”读南宋词及后人的评价,常可看到“黍离之悲”一语。前者悲愤,后者叹息,而对宋朝遭受侵略、破坏后引起的“黍离之悲”,则是共同的。南宋词人刘克庄与张元幹、姜夔都不同,他的“黍离之悲”是从咏物角度来写的。下片的“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是中原地区的今昔鲜明对照,黍离之悲油然而出。......
2023-12-02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物移我情与移情于物辛弃疾率抗金义军南归宋廷后,曾担任多处地方官,都很有政绩,但因他是坚决的抗战派,遭人猜忌,所以常有“孤危”之感。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知我者,二三子。在通观此词内容之后,我们还要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单独拈出,并谈谈其中之妙。......
2023-12-02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旷达之人的悼亡之痛古典诗歌中有“悼亡”一类,西晋时的潘岳曾写过三首,似是此类题材的发端之作。睹物思人,低回不已,并以飞鸟的由双而成单,来拟丧妻后的感受。韦丛一旦去世,元稹非常悲伤。这第二首就在回忆韦丛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乐善好施,表达了自己的悼念,开头两句与最后两句,写得尤其平实感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023-12-02
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美好的风物与节序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各民族间长期交往,互相影响,到宋代,已有丰厚的文化积累,有很好的人文、物质基础。与之大体相应,又有一系列的节序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民情民俗。增眷恋,东风回晚无情绊。清光畔,年年常愿琼筵看。晓日阴阴睛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这十二首《渔家傲》可以统观一年四季的风物节序,我们且借来一用,以见宋代多彩的人生画卷。......
2023-12-02
未暇买田清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我们屡次说到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这句话,因为它的含义太丰富,又太实在、太有哲理了。“有身”就会有起码的生活需要,进而还会有欲望,有忧患。来暇买田清颖尾,尚需索米长安陌。我们且不必对史达祖其人作出是非评判,此词的“无暇买田清颖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两句,却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涵盖意义。是的,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