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送行者的功业与年光之慨,人情百味

送行者的功业与年光之慨,人情百味

【摘要】: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送行者的功业之慨与年光之叹中国古代的诗词不仅是羁旅行役之作多,而且相关的送别之作也多。从《诗经》开始,就有此类作品,其中如《邶风·燕燕》作为送别名篇,一直得到后人的重视。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常常想着父亲”,这是她对我的叮咛。所突出的是送别时的悲伤,是对远行者的赞美。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送行者的功业之慨与年光之叹

中国古代的诗词不仅是羁旅行役之作多,而且相关的送别之作也多。从《诗经》开始,就有此类作品,其中如《邶风·燕燕》作为送别名篇,一直得到后人的重视。此诗第一章写道: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今译:

燕子飞来飞去,飞飞有前有后。

我的妹子远嫁,送到郊外分手。

望望踪影不见,泪下如雨难收。

二、三章变换第一章的部分词句,属于《诗经》常见的重章迭句形式,末章另出新意: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恩”,以朂寡人。

今译:

妹子能担重任,思虑切实深沉。

慈爱而又温顺,为人善良谨慎。

“常常想着父亲”,这是她对我的叮咛。(www.chuimin.cn)

(余冠英《诗径选》译文)

所突出的是送别时的悲伤,是对远行者的赞美。著名的江淹《别赋》有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仍然是抒发别时的伤感。到唐人的作品中有了变化,如“初唐四杰”的送行诗,出现了另一层意思。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川》结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因“同是宦游人”而共勉,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存一份高远之心;当是因世风的积极向上,人们多有建功立业之志,所以能发出这表现时代精神的新声音。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则借荆轲为燕太子复仇刺秦,临行前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送别于易水事,寄寓自己不满于武则天的统治,有意于匡复李唐王朝之志,表达的不是悲戚,而是悲壮。盛唐时代的诗歌由于时代的感发,其送别之作多有勉励行者建功立业之意。如: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送魏万之京》

君思颖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二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高适《别韦参军

宋词中也不乏送别之作,辛弃疾所作尤为著名。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功业之慨与相关的年光之叹。试看他的《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倒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此词是辛弃疾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时所作,时任滁州知州,正值壮年时期。可此词一开始就自谓“老来”,此中应大有深味。叹老虽是诗词的传统题材,但以辛弃疾的进取精神、英雄本色,是不应叹老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南归以来,只是在地方任上辗转,朝廷毫无北伐之意,恢复大计时不我待,如此空掷岁月,何以能干一番事业?故“老来”非真老,而是“怯流年”。当此临近中秋时,友人却要别去,未免对“归船”感叹。下片从送别主题转到朝廷求贤若渴的希望,又终因自己的难有希望,所以最后设想故人对己相问,而回到愁肠醉酒、只能“时响空弦”的无奈。

尽管后来辛弃疾在他的不少送别词里,都有对被送者的功业相许与期待,但叹息自己的空见老去、机会不来仍是主调。功业之慨与年光之叹几乎陪伴他一生,所以这首《木兰花慢》的“对别酒,怯流年”也预示了以后的命运及相关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涵盖性和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