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淮山春晚,见证历史兴亡的琼花

淮山春晚,见证历史兴亡的琼花

【摘要】:淮山春晚,问谁识、芳心高洁——见证历史兴亡的琼花人们都说牡丹国色天香,是最珍贵的花卉,而实际上牡丹栽培甚广,除魏紫、姚黄等名贵品种外,不难一睹芳容。物以稀为贵,花中最为珍稀的,当数琼花。淮山春晚,问谁识、芳心高洁?因此词是咏花,花与蜂蝶自有密切关系,并非意在讥刺。琼花出于扬州,而文学创作与扬州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数杜牧,如今杜郎已经作古,旧事只能让琼花来说了。或许是这个原因,此词对琼花并未作正面描写。

淮山春晚,问谁识、芳心高洁——见证历史兴亡的琼花

人们都说牡丹国色天香,是最珍贵的花卉,而实际上牡丹栽培甚广,除魏紫、姚黄等名贵品种外,不难一睹芳容。物以稀为贵,花中最为珍稀的,当数琼花。传说琼花是仙人种玉而生,花如白雪,蕊瓣团团,故名之为琼花,天下虽大,仅扬州才有。当年隋炀帝为了看琼花,并到南方富庶之地享乐,特地开挖、修建运河,以便到扬州,终于在农民起义的讨伐声浪中死于此地。

宋词中吟咏花卉之作,也没有忘记琼花,周密就写过《瑶花慢》(又名《瑶华》)。周密此词原有一个一百五十多字的长序,但今传其词的版本却仅剩下不足四十字:“后土之花,天下无二本。方其初开,帅臣以金瓶飞骑进之天上,间亦分至贵邸。余客辇下,有以一枝……”这里说,扬州后土祠的琼花,天下没有第二本,因其珍贵,所以在初开的时候,当地的地方长官就将它剪下,贮于金瓶中,快马加鞭地送到皇宫,有时也分别送到贵人府邸。余下所说,不知其详。此词词调名《瑶花慢》或《瑶华》,始见于吴文英《梦窗词稿》,调名出自屈原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琼花与瑶华,二名而一物,周密选此调写琼花,真是天作之合。词云:

朱钿宝玦,天上飞琼,比人间春别。江南江北,曾未见、谩拟梨云梅雪。淮山春晚,问谁识、芳心高洁?消几番、花落花开,老了玉关豪杰。

金壶翦送琼枝,看一骑红尘,香度瑶阙。韶华正好,应自喜、初识长安蜂蝶。杜郎老矣,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风月。(www.chuimin.cn)

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说:“扬州后土祠琼花,绝类聚八仙,色微黄而有香。仁宗庆历中,尝分植禁苑,明年辄枯,遂复载还祠中,敷荣如故。淳熙中,寿皇亦尝移植南内,逾年憔悴无花,仍送还之。”可见其因故土难离而尤见珍贵。此词一开始就将琼花比作美人的装饰物,接着又以天上女仙许飞琼(西王母的侍女)相拟,所以确实是有别于人间的春色。因为琼花初开就被剪下,贮于金瓶,飞骑送至皇宫,无论是江南还是江北的人们都无法见到,所以就想当然地将它比作密如白云的梨花和像雪一样的梅花。诗词咏物不能像画画的照实而写,而是题里题外,忽纵忽收。接下来的“淮山”指淮河边的都梁山,此时的淮河是宋金的边界,所以将琼花护送到皇宫,而不让它关注淮山,真辜负了它关注国事的一片高洁的芳心。这样用不了几次花开花落,那些边关的将士们都将垂垂老矣,北方故土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呢?过片三句,即小序所说内容。“一骑红尘”出杜牧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此诗讥刺唐明皇令驿站快马给杨贵妃送荔枝事,周密将地方官飞骑给皇宫送琼花与之相拟,可见其讽刺之意。飞骑金瓶送到的琼花,像人的青春年华,正值好时候,它应该为初次认识行都临安的蜂蝶(贵胄公子们)而高兴。因此词是咏花,花与蜂蝶自有密切关系,并非意在讥刺。琼花出于扬州,而文学创作与扬州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数杜牧,如今杜郎已经作古,旧事只能让琼花来说了。包括隋炀帝凿运河、看琼花,以致亡国殒身,直到金兵渡淮南侵,扬州毁于兵火等种种旧事,都只有这无知的琼花所亲历,也只有它是真正的历史见证人。此词在最后说,当年杜牧在扬州,曾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写出了扬州的繁华、美丽,那正像人美好的少年时代啊!

琼花过于珍贵,除了皇亲国戚,一般人很难见到,周密在此词的序中说“间亦分至贵邸”,而“余客辇下,有以一枝”以下残缺,未知什么内容,也不知他是否看到过。或许是这个原因,此词对琼花并未作正面描写。为此,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不是咏琼花,只是一片感叹,无可说处,借题一发泄耳。”不过,主要原因并不在这里。作者在词中用了杜牧的诗,将当年驿马传送荔枝与当今的飞骑进呈琼花相联系,是有其讥刺现实的深意的。写此词时,正值贾似道擅权,朝政昏暗,政治腐朽,而宋度宗沉湎于酒色,不问政事,对蒙古军南侵一无所知,听信了贾似道的谎报大捷,以为天下太平,而实际上南宋的重镇襄阳、樊城已遭围困,情形危殆。作者对度宗只知看琼花却不知整军经武自有看法,故借咏琼花来讥讽现实,认为若长此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不但是“老了玉关豪杰”,而且亡国的危险已近在眼前,“长安蜂蝶”也难以逍遥了。

南宋的咏物词虽因国势之变而作者常有寄托,但像《瑶花慢》这样直刺朝政的作品还不多见。它让人看到了唐代新乐府的精神,也启迪人们思索历史和人生:隋炀帝逸豫亡身,殷鉴不远,可为什么从宋徽宗直到宋度宗都不知道有这面镜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