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生百味,宋词感人-长亭路别离的凄恻婉转

人生百味,宋词感人-长亭路别离的凄恻婉转

【摘要】:长亭路,应折柔条过千尺——人生惜别的凄恻婉转我国很早就有分别时折柳相送的习俗,唐诗中所写尤多。不过至少可以说明,当时人们是将它看成周邦彦离京之作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还是说柳树吧,人们在长亭路上送别,年复一年,折下的柳条应该超过千尺之长了。因离别的凄恻,渐行渐远而离恨为之堆积。这是他个人的人生体验,却又不限于个人,而有相当的代表性。

长亭路,应折柔条过千尺——人生惜别的凄恻婉转

我国很早就有分别时折柳相送的习俗,唐诗中所写尤多。宋词之咏物,当然也少不了柳,而此类作品,当首先让人想到周邦彦的《兰陵王》。我们在前面谈周邦彦的《少年游》时,曾说起过张端义《贵耳集》的一段话,即周邦彦与李师师相会时,恰逢宋徽宗也到其家,周邦彦情急中躲到了床下,无意中听见了宋徽宗所说,并写在《少年游》词中,此词一唱,徽宗大怒,遂将周邦彦赶出都城,周就作了这首《兰陵王》。这段故事应是附会出来的,几乎没有什么可信度。不过至少可以说明,当时人们是将它看成周邦彦离京之作的。且看此词: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严格说来,此词并不是真正的咏物词,只是借柳写离情而已,不过,由于三叠中的第一叠都是写柳,然后再由柳之历来关系着别离而写别情,故统之以柳来命题,也是恰当的。

词中写柳,先从柳阴写起,一个“直”字,既写了日光直射之下每棵柳树的树阴,又总体概括了长堤上成行柳树的树阴。写了柳阴,再写杨柳本身,在人看来,它们好像在薄霭轻烟中展示着自己丝丝缕缕的青碧颜色,“丝丝弄碧”四字,不但准确地写出了杨柳的形与色,而且一个“弄”字,使生气顿出。唐朝时,人们出长安,多在灞桥折柳送别,而宋人之相送出京,是在汴河边告别(汴河开凿于隋朝,故称“隋堤”)。词人自己曾多次为人送别,所以说“几番”,而柳树的拂水飘绵,好像是替人依依难舍,又非常切合柳枝柔软、柳絮飘飘的特点。送别之时,登上高堤,送人远去,自己也不免远眺故乡,可感叹的是又有谁能理解我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游子呢?还是说柳树吧,人们在长亭路上送别,年复一年,折下的柳条应该超过千尺之长了。真是人间多别离,柳树也受苦!

第一叠紧扣柳树而专写离别,第二叠转写自己的离情。此时轮到自己离京了,在船开出码头后,刚才告别的激动已经过去,遂静下心来寻思已过去的事:在梨花正开的清明、寒食之时(寒食禁火,节后,皇宫将榆、柳之新火赐臣下),哀弦伴酒,灯照离宴,自己要出京而去了,情人特地来相送。现在,离宴已过,船也离京,愁绪却涌上了心头。过去是“京华倦客”,可一旦离开,又不免眷念,所以船越是开得快,自己越是感到愁苦,风送船行,篙也助力,很快就过去了好几个驿站,回头再看,伊人已远在天北了。(www.chuimin.cn)

落花独立图,清·余集

春天已过,百花已开尽,只有这美丽的石榴花清幽而孤独地陪伴着你。此时,如摘下一枝细看,你看到的是芳心千重还没有打开。

仕女图,清·改琦

早春犹寒,可梅花已残,真正的春天很快就要降临人间,然而心中的欢乐却是转瞬即逝。

第三叠紧接前面。因离别的凄恻,渐行渐远而离恨为之堆积。船开出很久,人也远去,想来分别处的河上已是水波萦回,渡口的守望所冷冷清清,斜阳冉冉将落,春色漫漫无边,在巨大的时空背景下,更显出了自己的孤单。此时,不由得又想起往事:那些月榭携手并行,露桥双双闻笛的日子,是最值得回忆了。现在已成了过去,所以沉思往事,就好像在梦里一样,不知不觉间,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又怕人知晓,只好背过身来,暗暗地悲伤。

前面说过,《兰陵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咏物词,是借柳而写别情。由于古来的折柳送别习俗,使得咏柳与咏别能统为一体。桓温北伐再经金城时,见当年所种柳已有十围之粗,可以发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是表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周邦彦此词之借柳写别离,是对友情与恋情的珍惜(之所以说到友情,因为有论者认为此词是“客中送客”之作,也可通)。从此词可见,周邦彦虽厌于“京华倦客”的生活,无意于继续宦游,当然是想回归于故园,可当他离开了谋生之所在,要同在此地所建立起来的友情、恋情惜别时,却又会感到十分痛苦。这是他个人的人生体验,却又不限于个人,而有相当的代表性。人生受到诸多意识的纠缠、困扰,也随之产生许多的烦恼、痛苦,所以也就会感慨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够坦然面对一切,不为情所困,不为事所扰,是很不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