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周邦彦本以作词“典丽精工”著称,近代著名词人况周颐却在《蕙风词话》中独称道此词的“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和“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是“愈朴愈厚,愈厚愈雅”。......
2023-12-02
长亭路,应折柔条过千尺——人生惜别的凄恻婉转
我国很早就有分别时折柳相送的习俗,唐诗中所写尤多。宋词之咏物,当然也少不了柳,而此类作品,当首先让人想到周邦彦的《兰陵王》。我们在前面谈周邦彦的《少年游》时,曾说起过张端义《贵耳集》的一段话,即周邦彦与李师师相会时,恰逢宋徽宗也到其家,周邦彦情急中躲到了床下,无意中听见了宋徽宗所说,并写在《少年游》词中,此词一唱,徽宗大怒,遂将周邦彦赶出都城,周就作了这首《兰陵王》。这段故事应是附会出来的,几乎没有什么可信度。不过至少可以说明,当时人们是将它看成周邦彦离京之作的。且看此词: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严格说来,此词并不是真正的咏物词,只是借柳写离情而已,不过,由于三叠中的第一叠都是写柳,然后再由柳之历来关系着别离而写别情,故统之以柳来命题,也是恰当的。
词中写柳,先从柳阴写起,一个“直”字,既写了日光直射之下每棵柳树的树阴,又总体概括了长堤上成行柳树的树阴。写了柳阴,再写杨柳本身,在人看来,它们好像在薄霭轻烟中展示着自己丝丝缕缕的青碧颜色,“丝丝弄碧”四字,不但准确地写出了杨柳的形与色,而且一个“弄”字,使生气顿出。唐朝时,人们出长安,多在灞桥折柳送别,而宋人之相送出京,是在汴河边告别(汴河开凿于隋朝,故称“隋堤”)。词人自己曾多次为人送别,所以说“几番”,而柳树的拂水飘绵,好像是替人依依难舍,又非常切合柳枝柔软、柳絮飘飘的特点。送别之时,登上高堤,送人远去,自己也不免远眺故乡,可感叹的是又有谁能理解我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游子呢?还是说柳树吧,人们在长亭路上送别,年复一年,折下的柳条应该超过千尺之长了。真是人间多别离,柳树也受苦!
第一叠紧扣柳树而专写离别,第二叠转写自己的离情。此时轮到自己离京了,在船开出码头后,刚才告别的激动已经过去,遂静下心来寻思已过去的事:在梨花正开的清明、寒食之时(寒食禁火,节后,皇宫将榆、柳之新火赐臣下),哀弦伴酒,灯照离宴,自己要出京而去了,情人特地来相送。现在,离宴已过,船也离京,愁绪却涌上了心头。过去是“京华倦客”,可一旦离开,又不免眷念,所以船越是开得快,自己越是感到愁苦,风送船行,篙也助力,很快就过去了好几个驿站,回头再看,伊人已远在天北了。(www.chuimin.cn)
落花独立图,清·余集
春天已过,百花已开尽,只有这美丽的石榴花清幽而孤独地陪伴着你。此时,如摘下一枝细看,你看到的是芳心千重还没有打开。
仕女图,清·改琦
早春犹寒,可梅花已残,真正的春天很快就要降临人间,然而心中的欢乐却是转瞬即逝。
第三叠紧接前面。因离别的凄恻,渐行渐远而离恨为之堆积。船开出很久,人也远去,想来分别处的河上已是水波萦回,渡口的守望所冷冷清清,斜阳冉冉将落,春色漫漫无边,在巨大的时空背景下,更显出了自己的孤单。此时,不由得又想起往事:那些月榭携手并行,露桥双双闻笛的日子,是最值得回忆了。现在已成了过去,所以沉思往事,就好像在梦里一样,不知不觉间,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又怕人知晓,只好背过身来,暗暗地悲伤。
前面说过,《兰陵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咏物词,是借柳而写别情。由于古来的折柳送别习俗,使得咏柳与咏别能统为一体。桓温北伐再经金城时,见当年所种柳已有十围之粗,可以发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是表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周邦彦此词之借柳写别离,是对友情与恋情的珍惜(之所以说到友情,因为有论者认为此词是“客中送客”之作,也可通)。从此词可见,周邦彦虽厌于“京华倦客”的生活,无意于继续宦游,当然是想回归于故园,可当他离开了谋生之所在,要同在此地所建立起来的友情、恋情惜别时,却又会感到十分痛苦。这是他个人的人生体验,却又不限于个人,而有相当的代表性。人生受到诸多意识的纠缠、困扰,也随之产生许多的烦恼、痛苦,所以也就会感慨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够坦然面对一切,不为情所困,不为事所扰,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有关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的文章
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周邦彦本以作词“典丽精工”著称,近代著名词人况周颐却在《蕙风词话》中独称道此词的“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和“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是“愈朴愈厚,愈厚愈雅”。......
2023-12-02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若比广陵花,太亏他——不仅仅是“黍离之悲”读南宋词及后人的评价,常可看到“黍离之悲”一语。前者悲愤,后者叹息,而对宋朝遭受侵略、破坏后引起的“黍离之悲”,则是共同的。南宋词人刘克庄与张元幹、姜夔都不同,他的“黍离之悲”是从咏物角度来写的。下片的“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是中原地区的今昔鲜明对照,黍离之悲油然而出。......
2023-12-02
为官之人,并无自由之身,且不说他对黄州生活及行将年老的感叹,下片所提的问题:“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若从后面的闲看秋风洛水来看,是针对黄州父老解说为何要去汝州之由,其实,更是提出了对人生目的看法,带有哲理性。“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2023-12-02
大笑了今古,乘兴便西东——少有的离别心态前面说过,中国由于长期受到农业文化的影响,故土难离成为普遍的意识,人与人之间也特别重视亲情、友情。不过,宋词中也有在送别时表现出乐观、豪放之情的作品。大笑了今古,乘兴便西东。“大笑了今古,乘兴便西东”,在古人中是少见的离别心态,在作者看来,离别并不是永别,他以人生何处不相逢的态度相对待,便不同于别人的无端惆怅、痛苦。......
2023-12-02
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对变心游子的委婉劝喻羁旅行役是男子的事,因为他们既以仕途经济作为人生最大愿望,又担负着养家活口之责。这恐怕很难统一,而有一个问题似乎很难回避,即对于男子是否会变心的担忧。而担心的原因在前引的对白中已可知。宋词中有贺铸所作的《生查子·陌上郎》,可看作是对于变心游子的委婉劝喻:西津海鹘舟,径度沧江雨。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
2023-12-02
但使情亲千里远,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感情是最重要的悲欢离合是人类社会常有的事,而人们对于“欢”与“合”的感受,多无对于“悲”与“离”那么强烈,大概这也同尝味道一样,甜味总要比苦味容易接受。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最主要的是一个字——真。朋友相交,即使不能肝胆相照,志趣相投也是很重要的。朋友之间,情还是第一位的。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2023-12-0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闺中思妇的典型形象前面所谈及的离别相思之作都是出于男子之手,或为自抒,或为代言,自抒者当然是真情实感,代言者却有时免不了终隔一层,所以要体会女子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好还是能看到女子之所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其词中倾诉的感情是真实动人的,她创造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思妇典型形象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