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明寒食游赏乐-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

清明寒食游赏乐-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

【摘要】: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清明寒食时节的游赏之乐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孝经纬》所说,“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与清明相连的是寒食,一般说在清明前两天。宋室南渡后,寒食与清明的习俗改变不大。词中所写是寒食、清明时节临安城西湖上画船游春的情况。在临安的西湖,清明时节有独特的游赏之乐,十里湖水,画船笙歌,词人的生花妙笔让我们仿佛看见、听见当年春光明媚的情景。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清明寒食时节的游赏之乐

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孝经纬》所说,“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此时,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普遍气温升高,真正进入春天,草木萌芽生长,江南一带,桃红柳绿,景色宜人,不仅是重要的农事活动时期,而且是祭扫先人坟墓的日子,还是踏青游赏的好时节,所以历来为民间所重。古代的诗人墨客经常写到清明,其中最著名的恐怕是杜牧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清明相连的是寒食,一般说在清明前两天。寒食之作为节令,相传起于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介之推有恩于晋文公,却不愿得到封赏,躲到了山上,晋文公派人劝他下山未果,就让人放火,想将他逼下山来,不料介之推竟然抱着树木被火烧死,晋文公非常难过,就将这一天定为禁火日,只能吃冷食,故称为寒食。唐人写寒食的诗当以韩翃的七绝《寒食》较为知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宋人对于寒食、清明很重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有《清明节》一则:“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饸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诣诸陵坟享祀……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宋室南渡后,寒食与清明的习俗改变不大。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也有关于这两者的记载:“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虽东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

宋词中写到寒食清明的作品也不少,不妨分举北宋、南宋各一例。先看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扬花过无影。(www.chuimin.cn)

此词是张先晚年乡居时所作,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此时作者已是八十六岁高龄。词中所写的是吴兴(今浙江湖州)寒食日的游春。上片开头写赛龙舟之习,可从前面所引得到印证,然后写游女们在竹架子的秋千上双双打秋千。妇女们在水中小洲上采摘花草,兴致很浓,天晚了,竟然也忘了回家,人们在美丽的野地上踏青,来往不定。下片写自己家中庭院的月夜,因与节令习俗无关,故不论。

再看周密的《曲游春》上片:

禁苑东风外,飏暖丝睛絮,春思如织。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漠漠香尘隔。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

词中所写是寒食、清明时节临安西湖上画船游春的情况。作者在其《武林旧事》卷三中有过很详细的叙述:“都城自过收灯,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探春’,至禁烟为最盛。龙舟十余,彩旗叠鼓,交午曼衍,粲如织锦……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乎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若游之次第,则先南而后北,至午则尽入西泠桥里湖,其外几无一舸矣。弁阳老人有词云:‘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盖纪实也。”于此可以体会得更真切。词中说,春风从皇宫禁苑吹到了西湖,飘扬起游丝柳絮,让人感到晴天的暖意,而“丝”、“絮”分别与“思”、“绪”谐音,可见又有惹起人们春日思绪之意,所以说“春思如织”。在红花绿叶间,莺燕惹起自己的一片芳情。香尘漠漠,十里箫鼓丝弦声好像沸腾一样,在最热闹时,画船都从西泠桥进入里湖,让半湖春色都冷了下来。

在临安的西湖,清明时节有独特的游赏之乐,十里湖水,画船笙歌,词人的生花妙笔让我们仿佛看见、听见当年春光明媚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