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春天的美人头上,寄寓着愉悦与悲伤

春天的美人头上,寄寓着愉悦与悲伤

【摘要】: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春天带来的愉悦和悲伤我国古代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而作为农耕民族,又对天文、气象、历法尤为重视,所以先民们很早就有二十四节气的设定。如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上片: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作者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美人的头上,因为那上头已有春幡在袅袅飘动了。立春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在二月四日前后,而由于阴历与公历的差异,会导致立春在新年前的现象。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春天带来的愉悦和悲伤

我国古代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而作为农耕民族,又对天文气象、历法尤为重视,所以先民们很早就有二十四节气的设定。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是立春,宋人关于立春的习俗,可见于周密《武林旧事》的记载:“前一日,临安府造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及驾临幸,内官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御药院例取牛睛以充眼药,余属直阁婆(号管人都行首)掌管。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珰各随以金银线彩段为酬。是日赐百官春幡胜,宰执亲王为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入谢。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学士院撰进春帖子。帝后贵妃夫人诸阁,各有定式,绛罗金缕,华粲可观。临安府亦鞭春开宴,而邸第馈遗,则多效内廷焉。”如果说周密所说主要将目光集中于宫廷,那么高宗、孝宗时期的何耕却给我们提供了当时立春的民情风俗。何耕的《录二叟语》主要讲了“班春”一事。其主要意思是:因为“先王”重视农业,《吕氏春秋》及《礼记·月令》已有关于立春的记载,晋人司马彪的《续<汉·礼仪志>》有了更详细的说法。在立春那天,普天下的州县都要用泥土做成春牛,然后分裂牛体,用来祭神,这一仪式称之为“班春”,即“打春”。成都是大都会,太守以下,以及掌管茶事和漕运官吏的治所,也在这里。立春前一天,管事的就将各种旗帜、锣鼓、杂戏演员、演滑稽的矮人,以及演出各种杂耍、技艺的人员组织、准备好,到时要迎接由儿童扮演的句芒神(古代传说的木神),还有土牛,再献给茗、漕两使者,最后再到太守的官署,把它们安置在准备“班春”的场所。立春那天的黎明,太守带领手下的官吏一起祭句芒神,环绕牛转三圈,边用鞭子鞭打土牛,完成这一仪式后,当官的退到一边去,就叫老百姓上去将牛体分成碎块,大家说笑、喊叫着,互相争夺,等到把土分光了才算了事。传说将春牛的土放在耕作和养蚕的工具上,就会蕃育出很多蚕茧,长出很好的庄稼。所以大家都争着要,连一小颗土块都舍不得丢。这一习俗已历来遵循,成了规矩。

立春是积淀着农业文明、祈求丰收的节日,有特殊的民俗习惯。在宋词中也有不少作品写到立春,其中还不乏名篇。如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日》上片: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此词是另有寄托之作,我们不准备对此作出分析,而想从立春的民情风俗角度来谈谈。词题写明立春,当然要扣紧这一时令。开头说,冬天过去了,春天已经归来,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春天的到来呢?花还没开,草还没绿,春天的气息在哪儿?作者将人们的视线引向美人的头上,因为那上头已有春幡在袅袅飘动了。据《岁时风土记》载:“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裁为小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据说,小幡多为燕子形,插在头发上。春幡用“袅袅”两字形容,顿生妩媚之态。说是立春了,其实春天尚早,时而风,时而雨,老天爷就是不肯将余寒收尽。且不说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而立,即使是长江流域,现在仍有民谚:“不吃端午粽,寒衣不敢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随之又想到,去年南飞的燕子,今天也该梦回西园了。立春日应该是要置办黄柑、青韭的,因为据《遵生八笺》载:“立春日作五辛盘,以黄柑酿酒,谓之洞庭春色。故苏(轼)诗云:‘辛盘堆青韭,腊酒是黄柑。’”但我还没有置办黄柑、青韭,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心绪,下片就说出了个中的原因。因为与立春本身无涉,此处不作引录和分析了。(www.chuimin.cn)

立春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在二月四日前后,而由于阴历与公历的差异,会导致立春在新年前的现象。吴文英就写过一首兼过除夕与立春的《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剪红裁绿是制成红花绿叶,插在鬓发上,以应立春时令。春风吹上了钗股,好像绽开了满头花朵。下面再写除夕的守岁。换头又回忆昔日与佳人黄柑荐酒的迎春小宴,而与今天的客愁相对照。虽不对此词详作分析,仅从写及的立春看,就可感受到其中的温馨而倍增珍惜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