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从庄子思想中寻找解脱之方
古代的士人多恪守儒家教导,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立身行事的信条,但是,儒家代表的主要还是“入世”观,当遭受挫折和不幸时,还常要依靠道家的思想来寻求解脱,以求“出世”,所以有学者称之为“儒道互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大概算得上是最善于“儒道互补”的人物。苏东坡在青年时期“奋励有当世志”,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在二十六岁参加制科考试时,曾针对“长患无材、长患无兵,长患无吏”的现实,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方针,以求改革弊政。但后来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异议,卷入党争,他的一生就充满了坎坷,也从初时的只信奉儒家思想,排斥道、佛,转变为兼取而杂糅之。
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遭“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到彼处后,不但在政治上深感压抑,生活上也非常困难,他常到安国寺焚香默坐,自我省察,力求一念清净,还倾心于道家的养生术,在天庆观养炼。通过对佛道思想的汲取,化消极为积极,他在现实中努力消解矛盾,求得心理上的平静。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城南靠近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开垦出“东坡”,种了庄稼、树木,自号为“东坡居士”,又在此处建了雪堂。元丰五年九月,苏轼在雪堂喝酒,醉后返回临皋,并写了一首词《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苏轼在作了这首词后,传说他“挂冠服江边,挐舟长啸去矣”,消息传到郡守那里时,郡守大为惊恐,“以为州失罪人”,赶紧到苏轼的居处,却只闻他鼾声如雷,竟然还没有醒过来。
此词上片写了喝酒和回家的过程,浅显易懂,不必详说。“醒复醉”三字,将东坡恣纵自适的情态作了生动的刻画,而“仿佛三更”则似还带着醉意,“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两句,所展示的是一个“无可无不可”、坦然面对现实的人物形象。到了家,却回不了,在别人将会多么恼火,可苏轼竟然悠闲地拄着拐杖倾听江流的水声。这样,就为下片打下自我解脱的基础。换头突然冒出“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感慨,接着似是自我告诫:不要对世事过于执著,何时才能忘记不绝的忙碌呢!这感慨与自警似与前面不相干,其实这正是在夜深人静时,自己有家却进不了门,在静听江声时得到的启发:鼾声如雷的家童听不见自己的敲门声,主人竟然主宰不了这个家,难道这不是类同于“我”的不能决定“此身”吗?如果能忘却营营,不去为追求什么而忙碌不已,也就像对于回家不那么在意一样,在天地之间,倾听江涛水声,就会在精神上得到解脱,得到了自由。《庄子·知北游》说:“汝身非汝有也。”其本意是说人的生命、身体是天地所造就,并非人所自有。《庄子·庚桑楚》又说:“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是说应当健全人的形体,关爱人的生命,不要让自己百般思虑,千般周旋,而使生机受损。当想通了这一切,就能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静观万物,看到的是“夜阑风静縠纹平”的美好景色。在被自然美景所陶醉时,不由得生出了一个念头:何不就驾着一叶小舟,任意而行,在江海中去度过余生呢!(www.chuimin.cn)
最令人长记难忘的是西湖边携手赏梅,可惜正如梅花凋残,人也离散,何时梅花再开,人能再逢?
西湖胜迹图册·六和塔,明·宋懋晋
携手并行,看千树梅花盛开,似乎压住了西湖寒冷的一湖碧水。可是,梅花终于被一片片吹尽,与爱人也分手了,什么时候再能相见呢?
尽管苏轼只是发一时之感,并没有真的驾起一叶小舟消失于江海,而是倒头大睡,只让郡守虚惊一场,但这首词却给人以不少启发。人世很少是一生坦途,人生很少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只有看穿忧患,善作自我解脱,才能不会因逆境而使身心受损。苏轼虽然少年得志,文名远播,仕途开始时也算顺当,但因在变法上的意见分歧,导致自请外任,继而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以戴罪之身而感受人情冷暖,备尝人世艰辛。他从庄子的思想中求取解脱之道,与他早年所主张者相左,却是随人生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对他来说,也是成功的。后来,他经历了一再的被贬,从偏僻之地的岭南,再到瘴蛮之地的海南,却并未消沉,而依然乐观,应该说,庄子的思想是真正起了作用的。
苏东坡逝去多年了,但他的词依然还有生命力。在今天,社会生活中充满竞争,人们如过多地纠缠在得与失、忧与乐中,可能就会害本伤生,若能真的学会“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心灵就会少几分躁动,多一些宁静。
有关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的文章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解脱之道得之于宇宙意识人活在世上总会有烦恼,有的人善于解脱,有的人不善于解脱,结果也就不同。其实,苏轼在此前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豁达性格,比如他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就可见出,只不过当时用作解脱的不是佛老学说,而是可称为“宇宙意识”的思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后,就展开了以“宇宙意识”作自我解脱的过程。......
2023-12-0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闺中思妇的典型形象前面所谈及的离别相思之作都是出于男子之手,或为自抒,或为代言,自抒者当然是真情实感,代言者却有时免不了终隔一层,所以要体会女子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好还是能看到女子之所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其词中倾诉的感情是真实动人的,她创造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思妇典型形象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023-12-02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谈宋词中的衣服与爱情“睹物思人”是一句老话,在宋词中,此话尤见于对衣服的描写与寄意。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深轼《青玉案》下片这三首词都写到衣服,并通过写衣服来寄寓爱情。所以词中的“郎袍”不是一件简单的衣服,而是爱情的寄寓与象征。词中的罗衣著破却前香犹在,表现出女子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是自穿之衣,不同于张先词的“郎袍”,但同样是爱情的寄托与象征。......
2023-12-02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旷达之人的悼亡之痛古典诗歌中有“悼亡”一类,西晋时的潘岳曾写过三首,似是此类题材的发端之作。睹物思人,低回不已,并以飞鸟的由双而成单,来拟丧妻后的感受。韦丛一旦去世,元稹非常悲伤。这第二首就在回忆韦丛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乐善好施,表达了自己的悼念,开头两句与最后两句,写得尤其平实感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023-12-02
未暇买田清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我们屡次说到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这句话,因为它的含义太丰富,又太实在、太有哲理了。“有身”就会有起码的生活需要,进而还会有欲望,有忧患。来暇买田清颖尾,尚需索米长安陌。我们且不必对史达祖其人作出是非评判,此词的“无暇买田清颖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两句,却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涵盖意义。是的,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
2023-12-02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桓温之叹的永久生命力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说树木成材虽然不容易,但人的德行、操守、业绩、名声更须百年时间的检验。岁月流逝,生命逝去,怎不令人起“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呢!有温峤、桓温之才的辛弃疾,同样也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叹。此词所抒发的登临感慨,是渴望为国建功、恢复北方失地,同难以实现平生大志的冲突,所以也引发了“树犹如此”的桓温之叹。......
2023-12-02
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身处异域者的真切感受南宋学者洪迈《容斋三笔》曾记录了一则材料:靖康事变以后,成为俘虏的宋朝帝王子孙和宦门仕族,在被押解到金国后都成了奴隶,要为他们的主人服务。而洪皓本人在词中也留下了身处异域的深切感受,读来令人鼻酸。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洪皓是被羁留的使臣,境遇当然要优于已成为奴隶的王孙贵族,但那种身处异域的感受,绝对不是沉迷于“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人所能理解的。......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