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余春》——志士终未失却骨子里的认真
大诗人李太白写过著名的诗篇《将进酒》,诗中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他也写过《惜余春赋》,赋中云:
……试登高而望远,极云海之微花。魂一去兮欲断,泪流颊兮成行。吟清风而咏沧浪,怀洞庭兮悲潇湘。何余心之缥渺兮,与春风而飘扬。飘扬兮思无限,念佳期兮莫展。平原萋兮绮色,爱芳草兮如剪。惜余春之将阑,每为恨兮不浅。
又说:
春每归兮花开,花已阑兮春改。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春不留兮时已失,老衰飒兮情逾疾。恨不得挂长绳于清天,系此西飞之白日。
显然,这一诗一赋都有些消极情绪,这种情绪应与李白的处境有关,而不是出于他的天性。(www.chuimin.cn)
宋代词人张元幹写过一首《瑞鹧鸪》,词前有小序:“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韵”,词云: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余春》。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取自由身。
从词的小序可看出,此词是因为胡铨而写。胡铨字邦衡,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为枢密院编修官,在绍兴八年(1138)宋金和议垂成之际,他上书极力反对向金人投降,请斩王伦、秦桧、孙近三人头,并羁留金使,兴师问罪。此议出,群情振奋,却因有忤主和派,被除名编管新州(治所在今广东新兴县)。张元幹愤于直道不行、志士被屈,作《贺新郎》词相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道此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胡铨在被贬新州后,仍写了一些感慨国事的词,这些作品通过胡铨与张元幹的共同朋友彭德器相传,使张元幹得以看到,读后感慨良多,遂写下这首和韵之作。
此词开头用杜甫《可叹》诗中句子:“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如果说杜诗是重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无穷,那么词中所用就是变为对世事变幻莫测的感慨。次句承接世事之变,“千古功名”显然是指极力反对与金和议之事,因结果是胡铨被贬,主战派被迫缄口,故有“一聚尘”之叹。“一聚尘”曾见于唐人寒山子诗:“谁家长不死,死事旧来均。始忆八尺汉,俄成一聚尘。”寒山子诗多宣扬勘破世幻的宗教思想,此处的“一聚尘”即表现出人生幻灭之意。岂不?八尺男子汉说倒就倒,很快便化成了一堆尘土。词中将消极的宗教意识同“千古功名”联系在一起,反对和议、力主抗金的大业竟然成了“一聚尘”,可见作者内心是多么激愤!豺狼当道,英雄失路,空有一腔忠愤,只能令志士扼腕。既然如此,无奈中只能放声悲歌《将进酒》,发泄心中的愁闷。因与胡铨相隔遥远,只得借《惜余春赋》表达“试登高而望远,极云海之微茫”的思念,和“春不留兮时已失,老衰飒兮情逾疾”的感慨。
下片“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是现在的感受,也是对过去中原生活的怀念,令人想起“过江诸人”“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的“新亭”之叹。“臭味要须我辈人”,实是同志的勉励,因为“臭味”即气味,气味之相同即志向、情趣的相投,说明即便遭受打击、贬谪仍不会改变初衷。“雨后飞花知底数”是问句,化用杜甫《曲江》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呼应“惜余春”之意,还让人想起南宋政权的前景。结句“醉来赢取自由身”是对胡铨的安慰,因为他已被编管,失去自由,只有在喝醉了酒的时候还能忘却现实,而这样的安慰也足见沉痛。
南宋初年,因宋高宗与秦桧等人推行对金求和的政策,岳飞被冤死,李纲、胡铨等主战派遭受打击。张元幹不怕牵连,作词相送,此词又继表安慰、鼓励,不仅可使我们间接看到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了解有志抗敌者压抑的心境,而且在似乎是消极的《将进酒》诗、《惜余春》赋的后面,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志士终未失却骨子里的认真。近千年之后,词人对“民族脊梁”的关怀、同情,仍感动着我们。
有关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的文章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秋的岂止是宋玉伤春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此时,作者超越了眼前所限,在换头处感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递进式的表达,因为人们懂得情因物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几成为情感产生的形象概括,在秋日与所爱者分离更为痛苦增加了几许分量。......
2023-12-0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闺中思妇的典型形象前面所谈及的离别相思之作都是出于男子之手,或为自抒,或为代言,自抒者当然是真情实感,代言者却有时免不了终隔一层,所以要体会女子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好还是能看到女子之所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其词中倾诉的感情是真实动人的,她创造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思妇典型形象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023-12-0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解脱之道得之于宇宙意识人活在世上总会有烦恼,有的人善于解脱,有的人不善于解脱,结果也就不同。其实,苏轼在此前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豁达性格,比如他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就可见出,只不过当时用作解脱的不是佛老学说,而是可称为“宇宙意识”的思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后,就展开了以“宇宙意识”作自我解脱的过程。......
2023-12-02
未暇买田清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我们屡次说到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这句话,因为它的含义太丰富,又太实在、太有哲理了。“有身”就会有起码的生活需要,进而还会有欲望,有忧患。来暇买田清颖尾,尚需索米长安陌。我们且不必对史达祖其人作出是非评判,此词的“无暇买田清颖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两句,却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涵盖意义。是的,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
2023-12-02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分手前的叮咛嘱咐宋词中有不少篇章刻画了男女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柳永、晏几道、秦观等以写爱情著名的词人且不说,即使是被某些论家认为“情浅”的词人,也有这方面的佳作,姜夔就是其中之一。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
2023-12-02
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身处异域者的真切感受南宋学者洪迈《容斋三笔》曾记录了一则材料:靖康事变以后,成为俘虏的宋朝帝王子孙和宦门仕族,在被押解到金国后都成了奴隶,要为他们的主人服务。而洪皓本人在词中也留下了身处异域的深切感受,读来令人鼻酸。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洪皓是被羁留的使臣,境遇当然要优于已成为奴隶的王孙贵族,但那种身处异域的感受,绝对不是沉迷于“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人所能理解的。......
2023-12-02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这两句虽未言及女子之愁,但远望陌上衰草、近傍楼中夕阳的相思之人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年年”、“日日”是时间对空间的超越,是永恒的思念、不绝的爱,能在移情拟想中有这份体贴,真不容易。......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