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以花拟人,为狷介者画像
苏东坡是性情中人,故为词开豪放先声。但他的不少作品又写得温柔婉约,著名的《水龙吟》杨花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说,用“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的拟人手法,来写杨花,还真亏他老人家想得出来!他还有一首《贺新郎》,与上面这首可称为姊妹篇,且应另有政治上的寄托。词是这样写的: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此词一开头就将读者引向一座栽有梧桐树的深院,小燕子在华丽的屋子里飞,房里却是悄无声息,梧桐的树阴已转过了中午,一位刚出浴的美人在树阴下乘凉,等待着晚风的到来。只见她手拿生绡做成的白团扇,纤纤素手和团扇竟然都像玉一样洁白。在这样困人的夏天,新浴的美人渐渐感到疲倦了,一个人在这清幽的环境中入睡,进入了梦乡。在梦中,好像有人推开了绣户珠帘,使到达瑶台仙境的美梦被打断了,孤单的女子还是忍不住一阵兴奋,猜想莫不是她思念的人来到了身边?可叫人失望的是,这并非心上人的到来,而是风儿吹动竹子发出的声音,真是枉断好梦了。(www.chuimin.cn)
下片写她穿过桐阴,来到了石榴树下,只见榴花半开,像摺起来的红巾。石榴在夏天开花,此时春天已过,百花已开尽,只有这美丽的石榴花清幽而孤独地陪伴着你。此时,如摘下一枝细看,你看到的是芳心千重还没有打开。在花尚未盛开之时,已想到她的衰败,如果秋风一起,很快就连绿叶都要凋谢,更何况娇嫩的花儿呢!美人又想,现在等待你来,你却不来,等到他日来时,若再到这石榴前持酒赏花,恐怕是看不到美丽的花儿了,那时,只有凋零的花瓣与带着脂粉的眼泪一起簌簌下落。
对于这首词,有人努力去寻找它的“本事”,有认为是为官妓秀兰而作的,也有认为是为一个名叫榴花的侍妾而作的。前者说苏轼知杭州时,宴集于西湖,官妓秀兰因浴后疲倦,睡过了头,未能及时赶来唱曲,折下一枝石榴花请罪,东坡作了这首词,让秀兰当场唱了为大家佐酒。后者说,在晁以道家见到此词的真迹,打听下来,原来是为侍妾榴花作的。当然,这样的理解未免是太过于刻板了。在生活中,或许会发生为某一女子写诗、写词之事,但此词境界之高,断非具体的事实可限。胡仔就认为:“东坡此词,冠绝今古,托意高远,宁为一娼而发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而结合现实来看,此词应该是有寄托的。
苏轼自称“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和柳子玉过陈绝粮》),有积极用世之心,但因政见上的分歧,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也就免不了会运用《离骚》以来的“芳草美人”传统,表现君臣难以遇合的感触。词中的美人应是作者自喻,她的被冷落自然也如现实中一样,梦中的期待与醒后的失望,表现出心中的真实情感。至于团扇的形象,又有秋扇见捐的特定涵义。石榴花的“伴君幽独”可看出一片忠心,而年华易逝、红花难久则有《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的寓意。可以认为,此词发展了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形象,与“浮花浪蕊”判然有别的榴花志在“伴君幽独”,而“幽独”一词也就同那些好为逢迎的小人划清了界限,表现出狷介之士的高洁。
宋词作品的是否有寄托,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时势及其本人的抱负、情怀来看。苏轼在他的经历中,有过君臣遇合的缺憾,后来更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获罪,成为“元祐党人”而被贬。如果写作此词之时他任官于杭州,还是在获罪和被贬之前,那么“伴君幽独”的一片忠心和狷介之士的形象,无疑是有寄托的。神宗皇帝读到他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曾有“苏轼终是爱君”之叹,是对于《水调歌头》词中寄托的认可。人们在他被贬黄州时所写《卜算子》的孤鸿形象中,也看到了托意,都说明了东坡词确有寄托,也确能被理解。《贺新郎》时而榴花、时而美人的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是生活所激起的创作激情创造出来的,绝不是游戏闲笔,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有关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的文章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闺中思妇的典型形象前面所谈及的离别相思之作都是出于男子之手,或为自抒,或为代言,自抒者当然是真情实感,代言者却有时免不了终隔一层,所以要体会女子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好还是能看到女子之所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其词中倾诉的感情是真实动人的,她创造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思妇典型形象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023-12-0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解脱之道得之于宇宙意识人活在世上总会有烦恼,有的人善于解脱,有的人不善于解脱,结果也就不同。其实,苏轼在此前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豁达性格,比如他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就可见出,只不过当时用作解脱的不是佛老学说,而是可称为“宇宙意识”的思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后,就展开了以“宇宙意识”作自我解脱的过程。......
2023-12-02
未暇买田清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我们屡次说到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这句话,因为它的含义太丰富,又太实在、太有哲理了。“有身”就会有起码的生活需要,进而还会有欲望,有忧患。来暇买田清颖尾,尚需索米长安陌。我们且不必对史达祖其人作出是非评判,此词的“无暇买田清颖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两句,却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涵盖意义。是的,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
2023-12-02
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身处异域者的真切感受南宋学者洪迈《容斋三笔》曾记录了一则材料:靖康事变以后,成为俘虏的宋朝帝王子孙和宦门仕族,在被押解到金国后都成了奴隶,要为他们的主人服务。而洪皓本人在词中也留下了身处异域的深切感受,读来令人鼻酸。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洪皓是被羁留的使臣,境遇当然要优于已成为奴隶的王孙贵族,但那种身处异域的感受,绝对不是沉迷于“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人所能理解的。......
2023-12-0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秋的岂止是宋玉伤春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此时,作者超越了眼前所限,在换头处感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递进式的表达,因为人们懂得情因物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几成为情感产生的形象概括,在秋日与所爱者分离更为痛苦增加了几许分量。......
2023-12-02
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余春》——志士终未失却骨子里的认真大诗人李太白写过著名的诗篇《将进酒》,诗中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余春》。既然如此,无奈中只能放声悲歌《将进酒》,发泄心中的愁闷。......
2023-12-02
夕阳芳草夲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在先民的文学作品中,感物而动主要体现为一种与生产劳动相关的生存意识。可以认为,宋词中的“心绪”又常常发之于生命意识。“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两句,在晁补之的词里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借过来用作漫谈宋词中的感物而动与生命意识,下面将继续这一话题。......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