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解脱烦恼的关键:记住自己的历史定位

解脱烦恼的关键:记住自己的历史定位

【摘要】: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若要解脱烦恼,就要始终记住自己的历史定位人世间的烦恼有很多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所以老子说:“人之大患,在我有身。”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而朱敦儒在这首词中所总结出的“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却是很重要的经验教训,在他不失为消极的解脱之道,而对我们今天来说,也具有现实的警示意义。

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若要解脱烦恼,就要始终记住自己的历史定位

人世间的烦恼有很多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所以老子说:“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这话的一个主要意思就是因为有这个身子就有了许多欲念,反之,若没有这个身子也就没有这么多的忧患了。要满足欲念和愿望,除了机会,还有一个既认识客观条件、又充分认识自己的问题。否则,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就设计得不够准确,目的难以达到,就会心理失衡,平添许多烦恼。另外,对看准了的、正确的东西就要坚持,要将原来设计好了的人生正确角色一直扮演下去,以免因经不起外力压迫或利益引诱,在“错位”之后落下话把,遗恨终生。总之,能够这样做了,就是正确的人生定位,也可以为尽量避免人世间的烦恼,找到了最好的解脱之道。朱敦儒就有这样的真切体会,他在词中曾因此而反思人生,总结教训。

朱敦儒的生活期跨越南北宋,《宋史》本传谓其“有文武才”,他自己在《雨中花·岭南作》一词中回忆过早年的生活:“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笼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比起陈与义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要狂放、浪漫得多。前面所说的《鹧鸪天·西都作》以“清都山水郎”自诩,以“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表其志趣、人格,孤傲之气不难想见。但是,由于“靖康之变”,“清都山水郎”当不成了,却成了难民。“胡尘卷地,南走炎荒”,一直逃到了广东的南雄州,再到南海(今广州),在两广地区活动了三年多。后得诸人赞誉,皇帝赏识,赐进士出身,当上了官。十多年后,被罢官,再归隐。他本来可以继续年轻时曾行之许久的隐居生活的,却因秦桧喜其才,强起之为鸿胪少卿,仅二十余日,秦桧死,即致仕,再度隐居。即便如此,已因失节于大奸臣而遭物议,有人借前引的《鹧鸪天》词讥其晚节不保,写了讽刺他的诗:“少室山人久挂冠,不知何事到长安。如今纵插梅花醉,未必王侯著眼看。”长年隐居的高节妙士,仅仅因为爱其子而畏惧秦桧,怕不从其命会遭窜逐,最后未能咬紧牙关,落得个前功尽弃,遭人讥讪。这当然使之后悔不已,所以他的晚年作品多消极“看穿”之语。

朱敦儒有一首《临江仙》,表达了在历尽沧桑之后,对人世的反思之意。词云:

堪笑一场颠倒梦,元来恰似浮云。尘劳何事最相亲?今朝忙到夜,过腊又逢春。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沉。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

起头两句是说人生就好像一场颠倒的梦,又像天上的浮云一样,飘忽不定,在尘世之中辛劳不已。试问什么事情最令人感到亲切呢?作者没有回答,而时间的脚步却似乎难以停止下来,以让人能好好地欣赏、品味一下,匆忙之中只见一天天地从早忙到夜,过了腊月就又到了春时。过片用流水的滔滔流去,不肯停留,用太阳如飞转的光轮,很快就西沉,以比时间的消逝。孔子曾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庄子曾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都是对于时间飞逝、生命难久的体会。既然古人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叹,当然作者也可以在这里发问:“人世间有谁是百年长寿的人呢?”于是,用最后两句来点题:“这其间可一定要注意看准了,在人生中必须要认清自己的立足点啊!”(www.chuimin.cn)

梅茶山雀图,明·朱竺

山川一片绿色,鸟的啼声一阵阵传来,鸟虽不懂人的感情,听到这凄苦的啼声,似乎是替愁人而哀鸣。

小青小影图,清·顾洛

雨送黄昏,花儿易落,晓风吹干了眼泪,泪痕却还在,想写出自己的心事,却怎样落笔呢?

前面说过,朱敦儒早年清高绝俗,在为官多年后又隐居于嘉兴,这在主和势力占据统治地位而主战派纷遭打击、迫害之时,应是一个正直之士的较好的处世方式和解脱之道,如果能坚持始终,他将以“清都山水郎”的形象永留在宋代人物的画廊中。二十多天的出山,且又是因为大奸臣秦桧的原因,能体谅者犹解其中苦衷,但一般人谁又会为他的身家性命多作设想呢?中国人历来将“立德”放在“立功”、“立言”之前,可见对德行、人品的重视,朱敦儒青年时虽自塑“狂放”的形象,实际上极重名节,在徽宗朝奸相当道时,他谢绝征召,不愿同流合污。南渡后做官,也是直士推荐、友人相劝的结果,连宋高宗都有“此人联用槖荐以隐逸命官”之说,却遗憾地未能将这一角色坚持到底。

当然,我们今天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要论其世、解其事,才能知其人,对朱敦儒不必求全责备。而朱敦儒在这首词中所总结出的“个中须著眼,认取自家身”,却是很重要的经验教训,在他不失为消极的解脱之道,而对我们今天来说,也具有现实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