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解脱之道得之于宇宙意识人活在世上总会有烦恼,有的人善于解脱,有的人不善于解脱,结果也就不同。其实,苏轼在此前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豁达性格,比如他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就可见出,只不过当时用作解脱的不是佛老学说,而是可称为“宇宙意识”的思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后,就展开了以“宇宙意识”作自我解脱的过程。......
2023-12-0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解脱之道得之于宇宙意识
人活在世上总会有烦恼,有的人善于解脱,有的人不善于解脱,结果也就不同。宋代的著名文人中,苏轼、黄庭坚都可入于善用佛家思想解脱烦恼之列,不过,这样的认定,主要还是指因党争激化后的被贬谪之时。其实,苏轼在此前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豁达性格,比如他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就可见出,只不过当时用作解脱的不是佛老学说,而是可称为“宇宙意识”的思想。
“宇宙意识”是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提出的概念。他在《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论述刘希夷和张若虚,就用了这一名词:“……所谓泄露天机者,便是悟到了宇宙意识之谓。从蜣螂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这可太远了,太惊人了!”他赞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联系他在前面所说的“永恒”、“无上的智慧”等,“宇宙意识”应是指对世界与人生的哲理层次的认识。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展现的就是一个人天交互的世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www.chuimin.cn)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有一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前者可知这是写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之日,是醉后的抒情之作,由后者可知兼有怀念其弟苏辙之意。当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苏轼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的人物,有很强的入世精神,但因同王安石政见不合,对实行新法有自己的不少保留看法,所以为了避开激烈的政治斗争,他在熙宁四年(1071)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到熙宁七年又调知密州。此次调任,虽说是出于自愿,实际上是因冷遇而被外放。我们本着论世而知人的精神考察苏轼当时的心理与感情,可知他已没有“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的豪情。此词借中秋明月来抒发情感,一开头就陡然发问:“明月几时有?”使人不由得想起了屈原的《天问》,屈原生当战国时代后期,代表了由蒙昧转向理性时代的人们的疑惑。而苏轼此问,却是借着把酒而发,似带着醉意,分明又留着清醒。《千字文》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打头,似乎只是一个中国人从宇宙天地讲起的习惯性开局,苏轼则不然,他在“把酒问青天”之后,经“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第二度发问之过渡,转入到“我欲乘风归去”。这一句语涉双关,结合前面的“天上宫阙”,即既是作为“谪仙人”的自己返回天宫的醉话,又是欲回到皇帝身边的清醒的意愿。但接下来的却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顾虑,这又是一个双关语,即“醉话”中的“谪仙人”真的怕天上的寒冷,而现实中的自己,对于权力中心的斗争,的确还是心存怕意的。因此上结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是对自己的告慰,又是对自己的警示。过片三句写月亮的绕屋而变,终于照着我这无眠之人。此后,就展开了以“宇宙意识”作自我解脱的过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发问,因为石曼卿写过“月如无恨月长圆”的句子,如今月亮是如此的圆,应不是有恨了,可又怎样解释我的满怀离恨、兄弟不能团圆呢?显然,这是作者将人事入于天象,故有此问。在自设障碍后,作者又自为化解:说到人事,人间本有悲欢离合,说到天象,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还是寄希望于人的健康长久,“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虽分离而能共同受到这月光的朗照。
人活在世上,免不了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纷纷扰扰,止而又续,如果不会自我化解,愈积愈多,甚至能摧垮人的精神、肉体,所以庄子既教人学会“无情”、“无己”,要人们不为自己的穷通、寿夭而计较和悲喜,又提倡“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不要纠缠于身边之事。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从“月有阴晴圆缺”的宇宙永恒之中得到启发,以之观照世间,使“人有悲欢离合”得到了对应,于是,个人的境遇、进退、得失,以及兄弟间的离别,也就显得不是那么困扰、纠缠不已,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提升。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苏轼以“宇宙意识”来化解矛盾,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
有关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的文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解脱之道得之于宇宙意识人活在世上总会有烦恼,有的人善于解脱,有的人不善于解脱,结果也就不同。其实,苏轼在此前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豁达性格,比如他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就可见出,只不过当时用作解脱的不是佛老学说,而是可称为“宇宙意识”的思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后,就展开了以“宇宙意识”作自我解脱的过程。......
2023-12-02
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身处异域者的真切感受南宋学者洪迈《容斋三笔》曾记录了一则材料:靖康事变以后,成为俘虏的宋朝帝王子孙和宦门仕族,在被押解到金国后都成了奴隶,要为他们的主人服务。而洪皓本人在词中也留下了身处异域的深切感受,读来令人鼻酸。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洪皓是被羁留的使臣,境遇当然要优于已成为奴隶的王孙贵族,但那种身处异域的感受,绝对不是沉迷于“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人所能理解的。......
2023-12-02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缘情”之极品,一代之文学“文学即人学”是曾被严加批判、又是改革开放后广为流行的一句话。“缘情”是对于“言志”的突破。欧阳修曾在《玉楼春》词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的着眼点不应只限在“风与月”,而要看到“人生自是有情痴”对于感情的勇敢承认,而这正是“文学是人学”的体现。......
2023-12-02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夕阳芳草夲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在先民的文学作品中,感物而动主要体现为一种与生产劳动相关的生存意识。可以认为,宋词中的“心绪”又常常发之于生命意识。“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两句,在晁补之的词里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借过来用作漫谈宋词中的感物而动与生命意识,下面将继续这一话题。......
2023-12-02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民族英雄的慨叹宋代长于文化而短于“武化”,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中经常处于劣势。在金兵撤退后,河北人民誓死保卫乡土,而金国则继续向宋廷施加军事压力。这一事变不仅使北宋政权为之覆灭,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不仅是岳飞一人的功业之慨,也将永远为后人所感叹、所记取。......
2023-12-02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历尽沧桑后的淡语深情靖康事变后,北方人士流落到南方。建炎三年,是宋室南渡后的第三个年头。为此,李清照深感中原的恢复无望,遂有“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的感叹。李清照晚年所写的《南歌子》,可谓准确传递出她历尽沧桑后的情怀: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还是这旧时的天气,还是这旧时的衣服,但岁月已经流走,衣服也已穿旧,我的情怀当然也不像旧时了。......
2023-12-02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不知人间怨情的蟋蟀蟋蟀是一种常见的昆虫,《诗经》中已数见。古人中的市井之徒,常喜好动物相斗,斗鸡与斗蟋蟀大概最为常见。宋词多咏物之作,其中也有咏蟋蟀者,姜夔的《齐天乐》是这一题材的名篇。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很显然,他们两人所写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露水打湿的铜铺,苔藓所侵的石并,都是听它鸣声之处。......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