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生百味-宋词中的人情春情

人生百味-宋词中的人情春情

【摘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解脱之道得之于宇宙意识人活在世上总会有烦恼,有的人善于解脱,有的人不善于解脱,结果也就不同。其实,苏轼在此前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豁达性格,比如他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就可见出,只不过当时用作解脱的不是佛老学说,而是可称为“宇宙意识”的思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后,就展开了以“宇宙意识”作自我解脱的过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解脱之道得之于宇宙意识

人活在世上总会有烦恼,有的人善于解脱,有的人不善于解脱,结果也就不同。宋代的著名文人中,苏轼黄庭坚都可入于善用佛家思想解脱烦恼之列,不过,这样的认定,主要还是指因党争激化后的被贬谪之时。其实,苏轼在此前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豁达性格,比如他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就可见出,只不过当时用作解脱的不是佛老学说,而是可称为“宇宙意识”的思想。

“宇宙意识”是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提出的概念。他在《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论述刘希夷和张若虚,就用了这一名词:“……所谓泄露天机者,便是悟到了宇宙意识之谓。从蜣螂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这可太远了,太惊人了!”他赞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联系他在前面所说的“永恒”、“无上的智慧”等,“宇宙意识”应是指对世界与人生的哲理层次的认识。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展现的就是一个人天交互的世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www.chuimin.cn)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有一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由前者可知这是写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之日,是醉后的抒情之作,由后者可知兼有怀念其弟苏辙之意。当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苏轼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的人物,有很强的入世精神,但因同王安石政见不合,对实行新法有自己的不少保留看法,所以为了避开激烈的政治斗争,他在熙宁四年(1071)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到熙宁七年又调知密州。此次调任,虽说是出于自愿,实际上是因冷遇而被外放。我们本着论世而知人的精神考察苏轼当时的心理与感情,可知他已没有“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的豪情。此词借中秋明月来抒发情感,一开头就陡然发问:“明月几时有?”使人不由得想起了屈原的《天问》,屈原生当战国时代后期,代表了由蒙昧转向理性时代的人们的疑惑。而苏轼此问,却是借着把酒而发,似带着醉意,分明又留着清醒。《千字文》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打头,似乎只是一个中国人从宇宙天地讲起的习惯性开局,苏轼则不然,他在“把酒问青天”之后,经“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第二度发问之过渡,转入到“我欲乘风归去”。这一句语涉双关,结合前面的“天上宫阙”,即既是作为“谪仙人”的自己返回天宫的醉话,又是欲回到皇帝身边的清醒的意愿。但接下来的却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顾虑,这又是一个双关语,即“醉话”中的“谪仙人”真的怕天上的寒冷,而现实中的自己,对于权力中心的斗争,的确还是心存怕意的。因此上结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是对自己的告慰,又是对自己的警示。过片三句写月亮的绕屋而变,终于照着我这无眠之人。此后,就展开了以“宇宙意识”作自我解脱的过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发问,因为石曼卿写过“月如无恨月长圆”的句子,如今月亮是如此的圆,应不是有恨了,可又怎样解释我的满怀离恨、兄弟不能团圆呢?显然,这是作者将人事入于天象,故有此问。在自设障碍后,作者又自为化解:说到人事,人间本有悲欢离合,说到天象,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还是寄希望于人的健康长久,“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虽分离而能共同受到这月光的朗照。

人活在世上,免不了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纷纷扰扰,止而又续,如果不会自我化解,愈积愈多,甚至能摧垮人的精神、肉体,所以庄子既教人学会“无情”、“无己”,要人们不为自己的穷通、寿夭而计较和悲喜,又提倡“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不要纠缠于身边之事。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从“月有阴晴圆缺”的宇宙永恒之中得到启发,以之观照世间,使“人有悲欢离合”得到了对应,于是,个人的境遇、进退、得失,以及兄弟间的离别,也就显得不是那么困扰、纠缠不已,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提升。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苏轼以“宇宙意识”来化解矛盾,或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