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寻旧之情,深藏于宋词中

寻旧之情,深藏于宋词中

【摘要】:无寻处,惟有少年心——失落的岂止是寻旧之情记得在上初中时读过一本诗剧《潮来的时候》,作者好像是“鬼才”徐訏,情节多已忘记,其中有几句诗却一直记得很清晰。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恨有少年心。不过,如果在生活中失落的不止是寻旧之情,更有对“少年心”的珍惜,至少说明他的心里还保留着一份对于纯真和本然的向往。今天,真希望人们能多一点、再多一点“少年心”。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失落的岂止是寻旧之情

记得在上初中时读过一本诗剧《潮来的时候》,作者好像是“鬼才”徐訏,情节多已忘记,其中有几句诗却一直记得很清晰。这是概括人生几个重要阶段的四句诗:“莫恋童年时的笑容天真烂漫,莫迷少年时的幻想花花斑斑,更难信青年时梦中的情谈,和老时来清茶浊酒的一杯一盏。”那时还是爱幻想的少年时代(尽管幻想无非只是长大了干什么之类),那个年代绝对没有早恋现象,当然不知“青年时梦中的情谈”是什么,与“老时来”的距离似乎很遥远、很遥远。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已到了老年之时,又想起了这四句诗,才突然发现诗人所写竟然失落了中年阶段。是因为作者当时还是青年,尚未体验到中年的滋味、还是其他?倘如此,那么为什么又写到老年的清茶浊酒呢?想来,恐怕人的中年是一个尴尬的年龄段,很难作一概括,即如现在经常讲的中年时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最重,工作压力最大,孩子升学、家庭建设、自己的事业、职称,都是不能不考虑的问题,能从中取一点来概括吗?恐怕很难。如果要问,中年时回忆过去,最让人追寻的、最叫人难以忘怀是什么?一定会有各色各样的答案。那么有没有共同的呢?如果读过一首宋词——章良能的《小重山》,恐怕是能够以心会心、感其所感的。

章良能是南宋淳熙时的进士,累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官做得很大,词只有一首。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曾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全唐”,章良能的《小重山》自是当不起这一评价,不过也称得上是一首佳作。词云: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身闲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恨有少年心。(www.chuimin.cn)

此词开头用最见特征的景物“柳暗花明”点明了时序:春事已深。小花栏中的红芍药,已抽出了像簪子一样的尖尖花苞。“雨余风软碎鸣禽”句本之于唐人杜荀鹤《春宫怨》的“风暖鸟声碎”,有论者认为,“鸣禽曰碎,于理不通”(见陈霆《渚山堂词话》),其实,这个“碎”字是最恰当地传递出百鸟争鸣的纷繁之状。词中把诗句的“风暖”改为“风软”,使人有一种惬意感,而增加的“雨余”二字,统领了红药抽簪、鸣禽声碎以及后面的日犹带阴等种种“春事深”的景物、意象。春天由初春转为春深,白天渐渐变长,《诗经·七月》已有“春日迟迟”一语,说明古人观察得很细致,词中“迟迟日”当本于此,而“犹带一分阴”不仅承上“雨余”之意,而且将春天的阴晴不定又妩媚可人的特点作了准确的传递。

照一般写法,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此词却是在重游旧地、很自然要沉浸到回忆之时,插入“往事莫沉吟”作为换头,显得很突兀,无疑也有一种自我警醒的作用。作者告诫自己不要沉吟往事,而要趁着身闲无事、时序正好之时,去登临览胜,不要辜负大好的春光。尽管已经关照自己不要沉吟往事,却仍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游览之后,还是禁不住处处要引起对往日的追忆,眼前的风景依然如故,可物是人非,流年似水,伴随着年华的消逝,当日的少年之心已一去不可复得,再也无法追寻。眼前的时序虽好,时光却不能倒流,过去的春天是永远不能再返回了。现在虽得身闲,而当人生老大之后,对失去了少年时的心情、理想,会有难以名状的失落感,是会有所不甘的。因为“少年心事当拏云”,进发的是理想主义的光辉,人到中年,虽更有理性了,失落了少年心却失去了激情,不仅要令人“沉吟”,还会令人凄然的。综观此词,由于没有叹老的语句,我们将它看成是中年所作,那种在重游旧地时所引发的惆怅,少年心无可追寻的失落,恐怕每一个从青年、从中年过来的人,都会有相似的体验。作者是言自己的心情意绪,却又写出了他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体验、感受,确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古人有“人到中年万事休”一说,这当然不是我们所能赞同的,如果将人的一生比作一棵树,少年是蓓蕾初放之时,青年是开花的季节,中年应是结果的时候,即使到老年也仍然可以发挥余热,近年来甚至还有“人生从六十岁开始”的说法。这充分说明了时代不同,认识也会随之变化。不过,如果在生活中失落的不止是寻旧之情,更有对“少年心”的珍惜,至少说明他的心里还保留着一份对于纯真和本然的向往。在人性被物欲异化之时,纯真、本然是多么宝贵!今天,真希望人们能多一点、再多一点“少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