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情不似春情薄-宋词中的人生百味

人情不似春情薄-宋词中的人生百味

【摘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个很老的话题,一种甚新的感悟人生以及人生态度是古代哲人们难以回避且喜欢探讨的问题。西晋时期,陆机以名将之后及出众的文才见赏于显贵,心中却颇多哀怨,其《短歌行》可谓将前面诸作的主题合而出之: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为动物,惟物之灵。“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苏东坡消极时之所吟,而人生比他顺当得多的高官却比他吟唱得更多,下面将继续谈谈这种现象及其原因。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个很老的话题,一种甚新的感悟

人生以及人生态度是古代哲人们难以回避且喜欢探讨的问题。孔子以“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对待鬼神,而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曾如此总结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且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在《逍遥游》中塑造出了“至人”、“神人”这些最早的神仙。文学作品当然也经常涉及人生与人生态度问题,文学家们对此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却依然代代没有穷已地在继续探索着。

诗经》的一些作品,感叹时光的易逝,并生出及时行乐之意。如《唐风·蟋蟀》:

蟋蟀躲进屋里,一年快要到底,如今再不寻乐,时光所剩无几。(余冠英译)

《唐风·山枢》更不厌其详地罗列衣裳、车马、钟鼓、酒食等“子之所有”,劝其及时享受,以免留给他人。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十九首》令人“惊心动魄”,其重要的主题就是感叹人生短暂,少数的重视身后名,更多的是以取得权势、及时行乐相号召: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青青陵上柏》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今日良宴会》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回车驾言迈》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驱车上东门》(www.chuimin.cn)

三国时代起于乱世之中、统一了中原曹操,同时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的作品慷慨任气,以建功立业为志,但他的《短歌行》却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西晋时期,陆机以名将之后及出众的文才见赏于显贵,心中却颇多哀怨,其《短歌行》可谓将前面诸作的主题合而出之: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萍以春晖,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今我不乐”,“蟋蟀在房”。乐以会兴,悲以别章。岂曰无感,忧为子忘。我酒既旨,我肴既藏,短歌有咏,长夜无荒。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说得比较简单,却概括得当: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连一生忧国忧民、坚持儒家思想杜甫,都有“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伴此身”的想法。

宋人虽因能通过努力踏上仕途,不似汉末乱世人生,发《古诗十九首》式的感慨,但不少著名文豪也在对生命的感悟中流露出悲观情绪,如欧阳修《秋声赋》说: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苏东坡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他在《念奴娇·送钱穆父》一词的下片写道:

重重孤舟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们且不评论此词,作为送别之作,如此相劝意在减轻离别的悲伤,用意是积极的,我们之所以将结句拈出以作本篇的题目,是因为这两句在旷达之中露出了前述各诗的题中之意,尤其脱胎于李白以天地为逆旅、以人生为过客的思想。苏轼对朋友的相劝,积极中见出消极,已非青年时的意气风发,勇敢精进,当与他当时的心理相关。他为摆脱新旧党之争而自请出知杭州,对政党政治不无厌倦,故发此既旷达又消极之语,可谓并不奇怪。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苏东坡消极时之所吟,而人生比他顺当得多的高官却比他吟唱得更多,下面将继续谈谈这种现象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