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词中的人生百味-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人情不似春情薄

【摘要】:夕阳芳草夲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在先民的文学作品中,感物而动主要体现为一种与生产劳动相关的生存意识。可以认为,宋词中的“心绪”又常常发之于生命意识。“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两句,在晁补之的词里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借过来用作漫谈宋词中的感物而动与生命意识,下面将继续这一话题。

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宋词中的感物而动与生命意识漫谈

记得少年时代读《红楼梦》,对林黛玉的伤春悲秋印象极深,伤春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悲秋的“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至今仍能背诵。当然,那时唱的是《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以“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自豪,虽凭直觉感到林妹妹文词的美,却实在不懂得她哪来那么多的愁怨和眼泪。稍长,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渐多,才知道几乎凡是才子佳人都会伤春悲秋。我们今日谈宋词,不能不谈这一点,因为伤春悲秋可以说是这“一代之文学”的一大内容。苏东坡门下“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写过一首《鹧鸪天》:

绣幕低低拂地垂,春风何事入罗帏?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君未归。

临晚景,忆当时,愁心一动乱如丝。夕阳芳草夲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

我们借其结句为题,来谈谈宋词中的感物而动与生命意识问题。

感物而动是指人们在感受到外界景物、环境的变化时,触动了内心的情感,并有所抒发。在先民的文学作品中,感物而动主要体现为一种与生产劳动相关的生存意识。比如《诗经》的《七月》余冠英《诗经选》译文: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冬月北风叫得尖,腊月寒气添,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正月里修耒头,二月里忙下田……(www.chuimin.cn)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春天里好太阳,黄莺儿叫得忙。姑娘们拿起高筐筐,走在小路上,去采养蚕桑。春天里太阳慢悠悠,白蒿子采得够。姑娘们心里正发愁,怕被公子带了走……

……四月里远志把子结,五月里知了叫不歇。八月里收谷,十月落树叶。

冬月里打貉子,还得捉孤狸,要给公子做皮衣……

在比《诗经》时代更早的商朝,对四季与月份的感受还远没有周朝那么敏锐,这与商代人尚处于以畜牧为主、兼及游农的生活有关。周朝的农业发达,对天文气象以及季节、物候的变化逐渐变得愈来愈敏感、细腻,而伴随着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以及生活资料达到社会的一定满足程度时,“感物而动”也渐从生产活动转移到审美活动上来。现在看来,《诗经》中单独的景物描写极其罕见,但涉及景物的比兴岂非与艺术审美活动相关?到战国时代,诞生于南方的《楚辞》,感物而动及伤春悲秋渐渐多了起来,我们前面曾举屈原宋玉的作品以证之,并指出他们的伤春悲秋与生命意识大有关系。《楚辞》之后,文学作品似乎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愈加关心,情景交融几乎涵盖所有的诗体文学,其他文体也受到了影响。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如《文赋》、《文心雕龙》、《诗品》也都对心与物、情与景的关系作了理论探讨与阐发。

宋词比起其他各代的不同文学体裁作品来,尤其侧重于表现人的感情世界,而记大事、述功德、论学问等,于词极不相宜,故可大致被认为是内倾型的“心绪文学”。可以认为,宋词中的“心绪”又常常发之于生命意识。其中的一类源于屈原的“恐年岁之不吾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将自己的雄心与才干用于事业,去实现人生的目标。比如辛弃疾,是一位有过非凡战斗经历、有出色的政见与政绩的人物,但他也有伤春之词。如:“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朝消息定,只恐风雨无凭准。”(《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此词之作,与太上皇赵构新逝有关,作者寄希望于孝宗有志北伐,但又怕他难下决心,伤春的“心绪”关系着君国大事。但宋词中更多的伤春“心绪”是因感受到生命的易逝而以及时行乐相劝、自劝者。其中有得意者如宋祁的《玉楼春》:“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失意者如黄庭坚的《鹧鸪天》:“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俗者如柳永的《定风波》:“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雅者如苏轼的《望江南》:“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都是及时行乐思想的不同体现。

“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两句,在晁补之的词里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借过来用作漫谈宋词中的感物而动与生命意识,下面将继续这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