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词中的人生百味:人情薄千里孤坟,凄凉悼亡之痛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人情薄千里孤坟,凄凉悼亡之痛

【摘要】: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旷达之人的悼亡之痛古典诗歌中有“悼亡”一类,西晋时的潘岳曾写过三首,似是此类题材的发端之作。睹物思人,低回不已,并以飞鸟的由双而成单,来拟丧妻后的感受。韦丛一旦去世,元稹非常悲伤。这第二首就在回忆韦丛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乐善好施,表达了自己的悼念,开头两句与最后两句,写得尤其平实感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旷达之人的悼亡之痛

古典诗歌中有“悼亡”一类,西晋时的潘岳曾写过三首,似是此类题材的发端之作。三首其一写道:“……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睹物思人,低回不已,并以飞鸟的由双而成单,来拟丧妻后的感受。南朝时的沈约也有题为《悼亡》的诗:“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房。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开头说,去秋的十五月亮,今秋依然未变,今春的兰花蕙草,明年仍然吐露芬芳,二事的重复是为了衬托“人道”的不可重复,“悲哉”一语使诗情陡转,“一谢永销亡”的感叹见出了“悼亡”的无比沉痛。然后是对于人去室空的诸般陈述,使悲情得到进一步的渲染,最后表明自己的悲伤。唐诗中最有名的悼亡诗当数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中的第二首最为动人:“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之妻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下嫁元稹后备尝生活的艰辛,却安于贫贱,矢志不渝地支持丈夫,当家理财。韦丛一旦去世,元稹非常悲伤。这第二首就在回忆韦丛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乐善好施,表达了自己的悼念,开头两句与最后两句,写得尤其平实感人。

宋词本是酒席宴上用作“侑觞”“佐欢”的歌词,题材很狭窄,多写花前月下、男欢女爱的内容,大文豪苏轼却将本是诗中的题材入之于词,引发了词坛的变化。除了著名的“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等作品外,他还将“悼亡”写入词中,此即《江诚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www.chuimin.cn)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恨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是非常豁达、开朗的人,因此,有人就以其并非深于情者,其实不然,此词堪称明证。苏轼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聪颖贤惠,孝顺公婆,与苏轼非常恩爱,可惜只活了二十七岁,逝于汴京,次年归葬四川的祖茔。父苏老泉曾对苏轼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亡妻王氏墓志铭》)而后来尽管经历了许多风浪,东坡也的确没有忘记这位结发妻子。从此词的题目可见,这是东坡在乙卯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的正月二十日夜里梦见了亡妻,梦醒后写下了这首词。词的开头直说,妻子已经去世十年了,十年来,人鬼相隔,生死茫茫,但是说是不再思量,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当年的一切都叫人难忘啊!十年来奔波在仕途,再没有回到故乡,想起她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此时苏轼知密州,在今山东),而自己所遭受的磨难与困苦,她在另一个世界的孤单寂寞,是真的没有互相倾诉的机会,这又让人感到多么的凄凉!但是,退一步想,纵使能逾越天人之隔,跨过千山万水,见到了面,恐怕也不认得了,因为这些年来,自己与主张变法者意见不合,经过了太多的变化,从乞任通判杭州,到移知密州,满面尘土,两鬓如霜,已非当年风采了。上片写做梦之前,下片写梦境。在梦中,自己忽然回到了家乡,看到了小小的轩窗之下,爱妻正在对镜梳妆。相别已久,乍一重逢,应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吧,可偏偏是无言哽咽,只有千行清泪滚滚流下,只有是真正的情深意切才会如此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后是梦醒后的感慨:在明月的朗照下,在栽着小松树的山冈上,坟茔中的妻子还一定会年年为思念丈夫而肝肠寸断吧!

苏轼固然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将失落感带到了词中,但是比起他后来遭受的磨难和一系列的被贬,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所以此词之作最主要的还是缘于对亡妻的深情。与前面所说的悼亡诗相比,《江诚子》的最大不同在于不是写清醒时的痛楚,而以记梦之由表达十年来的生死难忘之情,不仅在词中是一个创举,而且与前人同类题材的诗歌相较,尤显得曲折动宕,读来令人深志不忘。苏轼不仅是坦荡荡的君子,是敢于讲真话、善于做实事、经常想到老百姓根本利益的好官吏,而且心胸广阔,为人豁达,但他不寡情、不窒欲,我们似乎多能看见他的豪放,却很少看到他内心深处的缠绵,读这首《江诚子》,不仅可以了解苏轼多情、深情的一面,而且可以更真切地懂得鲁迅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的深刻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