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闺中思妇的典型形象前面所谈及的离别相思之作都是出于男子之手,或为自抒,或为代言,自抒者当然是真情实感,代言者却有时免不了终隔一层,所以要体会女子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好还是能看到女子之所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其词中倾诉的感情是真实动人的,她创造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思妇典型形象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023-12-02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旷达之人的悼亡之痛
古典诗歌中有“悼亡”一类,西晋时的潘岳曾写过三首,似是此类题材的发端之作。三首其一写道:“……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睹物思人,低回不已,并以飞鸟的由双而成单,来拟丧妻后的感受。南朝时的沈约也有题为《悼亡》的诗:“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房。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开头说,去秋的十五月亮,今秋依然未变,今春的兰花蕙草,明年仍然吐露芬芳,二事的重复是为了衬托“人道”的不可重复,“悲哉”一语使诗情陡转,“一谢永销亡”的感叹见出了“悼亡”的无比沉痛。然后是对于人去室空的诸般陈述,使悲情得到进一步的渲染,最后表明自己的悲伤。唐诗中最有名的悼亡诗当数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中的第二首最为动人:“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之妻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下嫁元稹后备尝生活的艰辛,却安于贫贱,矢志不渝地支持丈夫,当家理财。韦丛一旦去世,元稹非常悲伤。这第二首就在回忆韦丛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乐善好施,表达了自己的悼念,开头两句与最后两句,写得尤其平实感人。
宋词本是酒席宴上用作“侑觞”“佐欢”的歌词,题材很狭窄,多写花前月下、男欢女爱的内容,大文豪苏轼却将本是诗中的题材入之于词,引发了词坛的变化。除了著名的“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等作品外,他还将“悼亡”写入词中,此即《江诚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www.chuimin.cn)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恨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是非常豁达、开朗的人,因此,有人就以其并非深于情者,其实不然,此词堪称明证。苏轼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聪颖贤惠,孝顺公婆,与苏轼非常恩爱,可惜只活了二十七岁,逝于汴京,次年归葬四川的祖茔。父苏老泉曾对苏轼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亡妻王氏墓志铭》)而后来尽管经历了许多风浪,东坡也的确没有忘记这位结发妻子。从此词的题目可见,这是东坡在乙卯年,即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的正月二十日夜里梦见了亡妻,梦醒后写下了这首词。词的开头直说,妻子已经去世十年了,十年来,人鬼相隔,生死茫茫,但是说是不再思量,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当年的一切都叫人难忘啊!十年来奔波在仕途,再没有回到故乡,想起她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此时苏轼知密州,在今山东),而自己所遭受的磨难与困苦,她在另一个世界的孤单寂寞,是真的没有互相倾诉的机会,这又让人感到多么的凄凉!但是,退一步想,纵使能逾越天人之隔,跨过千山万水,见到了面,恐怕也不认得了,因为这些年来,自己与主张变法者意见不合,经过了太多的变化,从乞任通判杭州,到移知密州,满面尘土,两鬓如霜,已非当年风采了。上片写做梦之前,下片写梦境。在梦中,自己忽然回到了家乡,看到了小小的轩窗之下,爱妻正在对镜梳妆。相别已久,乍一重逢,应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吧,可偏偏是无言哽咽,只有千行清泪滚滚流下,只有是真正的情深意切才会如此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后是梦醒后的感慨:在明月的朗照下,在栽着小松树的山冈上,坟茔中的妻子还一定会年年为思念丈夫而肝肠寸断吧!
苏轼固然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将失落感带到了词中,但是比起他后来遭受的磨难和一系列的被贬,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所以此词之作最主要的还是缘于对亡妻的深情。与前面所说的悼亡诗相比,《江诚子》的最大不同在于不是写清醒时的痛楚,而以记梦之由表达十年来的生死难忘之情,不仅在词中是一个创举,而且与前人同类题材的诗歌相较,尤显得曲折动宕,读来令人深志不忘。苏轼不仅是坦荡荡的君子,是敢于讲真话、善于做实事、经常想到老百姓根本利益的好官吏,而且心胸广阔,为人豁达,但他不寡情、不窒欲,我们似乎多能看见他的豪放,却很少看到他内心深处的缠绵,读这首《江诚子》,不仅可以了解苏轼多情、深情的一面,而且可以更真切地懂得鲁迅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的深刻涵义。
有关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的文章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闺中思妇的典型形象前面所谈及的离别相思之作都是出于男子之手,或为自抒,或为代言,自抒者当然是真情实感,代言者却有时免不了终隔一层,所以要体会女子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好还是能看到女子之所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其词中倾诉的感情是真实动人的,她创造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思妇典型形象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023-12-02
未暇买田清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我们屡次说到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这句话,因为它的含义太丰富,又太实在、太有哲理了。“有身”就会有起码的生活需要,进而还会有欲望,有忧患。来暇买田清颖尾,尚需索米长安陌。我们且不必对史达祖其人作出是非评判,此词的“无暇买田清颖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两句,却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涵盖意义。是的,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
2023-12-02
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身处异域者的真切感受南宋学者洪迈《容斋三笔》曾记录了一则材料:靖康事变以后,成为俘虏的宋朝帝王子孙和宦门仕族,在被押解到金国后都成了奴隶,要为他们的主人服务。而洪皓本人在词中也留下了身处异域的深切感受,读来令人鼻酸。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洪皓是被羁留的使臣,境遇当然要优于已成为奴隶的王孙贵族,但那种身处异域的感受,绝对不是沉迷于“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人所能理解的。......
2023-12-02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缘情”之极品,一代之文学“文学即人学”是曾被严加批判、又是改革开放后广为流行的一句话。“缘情”是对于“言志”的突破。欧阳修曾在《玉楼春》词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的着眼点不应只限在“风与月”,而要看到“人生自是有情痴”对于感情的勇敢承认,而这正是“文学是人学”的体现。......
2023-12-02
夕阳芳草夲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在先民的文学作品中,感物而动主要体现为一种与生产劳动相关的生存意识。可以认为,宋词中的“心绪”又常常发之于生命意识。“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两句,在晁补之的词里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借过来用作漫谈宋词中的感物而动与生命意识,下面将继续这一话题。......
2023-12-02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历尽沧桑后的淡语深情靖康事变后,北方人士流落到南方。建炎三年,是宋室南渡后的第三个年头。为此,李清照深感中原的恢复无望,遂有“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的感叹。李清照晚年所写的《南歌子》,可谓准确传递出她历尽沧桑后的情怀: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还是这旧时的天气,还是这旧时的衣服,但岁月已经流走,衣服也已穿旧,我的情怀当然也不像旧时了。......
2023-12-02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不知人间怨情的蟋蟀蟋蟀是一种常见的昆虫,《诗经》中已数见。古人中的市井之徒,常喜好动物相斗,斗鸡与斗蟋蟀大概最为常见。宋词多咏物之作,其中也有咏蟋蟀者,姜夔的《齐天乐》是这一题材的名篇。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很显然,他们两人所写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露水打湿的铜铺,苔藓所侵的石并,都是听它鸣声之处。......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