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分手前的叮咛嘱咐
宋词中有不少篇章刻画了男女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柳永、晏几道、秦观等以写爱情著名的词人且不说,即使是被某些论家认为“情浅”的词人,也有这方面的佳作,姜夔就是其中之一。姜夔曾写过一首《长亭怨慢》,其词前小序有云:“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日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语予深爱之。”据“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考证,此词之作与怀念合肥情人有关。词的下片说:
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这里写出了一段隐情:姜夔在年轻时,曾游合肥,与善弹琵琶的一对姐妹歌女(一说是一人)相识并相恋,其后可能出于生计原因,不得不两下分离。可是这段恋情在作者的心中却难以抹去,所以屡屡见于词,这里所写的就是对当年分手时情景的回忆。唐人欧阳詹在太原与一妓女相恋,临别之时赠之以诗,有句:“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词中的“望高城不见”就用此事。当年的欧阳詹在离别时,想到的是城之高大尚不可见,更何况城中之人?而今日的姜夔,望高城已不可得,只能看到乱山无数,相隔的距离更为遥远,于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当年分别时的情景。据《云溪友议》所载:韦皋游江夏时,与女子玉箫有情,临别时,留下了玉指环,约好了少则五年、多则七年来迎娶。但后来韦皋八载不至,玉箫绝食而死。词人在此处用韦皋、玉环一事,恐怕多少有些自责之意。因为当年自己临别之时应有后约,但现在难践其约,故深感有负于对方,想及此,就免不了会回忆起分手时的叮咛嘱咐:“第一(加重之意)是早早归来”,原因何在呢?因为“怕红萼无人为主”,“红萼”是歌女的自拟,因为当时他们地位低下,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会有“无人为主”的担忧。事实也证明,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姜夔迫于生计,在离别合肥之后,一直漂泊江湖,依人旅食,他并非不爱旧日的情人,却无法与之结合,所以在深感愧疚之时,对于“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会有如此深刻的生命共感和流年似水的震撼。(www.chuimin.cn)
姜夔是一位多才多艺、志趣高洁的雅士,他一生布衣、依人而食,尽管博得了同代及后代人的尊敬与同情,但他生前的生活却是困顿、拮据的,知情者有“家无立锥”之评,其窘况可知,他不能与相恋的歌女最终结合,确实是情有可原。但是,由于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处于社会下层,卖艺的歌女尤其更在底层,他们的命运更应值得同情。写至此,很可以让人想起姜夔经常以之自拟的杜牧。传说杜牧曾游湖州,识得一民间女子,仅十余岁,与其母相约十年后来娶,十四年后,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寻此女时,始知已嫁人三年,并生二子。杜牧感叹此事,作《叹花》一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一作“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由于此诗之作与传说的杜牧有约于民女而终未得有关,诗中流露出深深的惆怅,人们都将同情给予了诗人,却并没有替这一民家母女着想,所以相比之下,姜夔的词及其表达的对于歌女的思恋、负疚,更应值得肯定。在这首词中,作者不仅以树写情,有句:“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而且并非只从自己着笔,却将回忆移到了歌女一侧。事隔多年,想起了当年分别时的嘱咐,“早早归来”的期盼是多么的殷切,“怕红萼无人为主”又说得多么委婉,如今,非但“早早”不能实现,连“迟迟”的“归来”都无法做到,至此,韦皋、玉箫就不是一般的使事用典,而是怀着异常的沉痛,想到韦郎的难践其约,而致玉箫绝望而死,自己的心中也就充满了悔与愧,这虽非自己负情,而是实在的不得已,但又岂能因此而自我原谅?
古人已逝,作品却永存。我们可以忘却许多相似的离别场景描写,却难以忘怀“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的深情嘱咐,因为这不仅是对于红颜易老、青春难再的担忧,更是对于无法主宰自己命运、只能寄望于知己的殷切期待,既缘于感情,又基于社会与现实。正因为如此,所以姜夔才会有那样的沉痛,我们读来也会被深深地打动。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在物质文化异常发达的今天,爱情似乎也为之异化了,不带功利目的、物欲色彩的纯真的爱也变得越来越宝贵了,因此,读到古人这类作品,犹如吹来了一阵清风,感动之余,心灵似乎也得到了净化。
有关人情不似春情薄— —宋词中的人生百味的文章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不难体会的和难以忘怀的江南是好地方。因为中原的故乡已被金人占领,回不去了。因为有这份“归思”,也就使得情绪更转为凄凉。今天,我们国家强大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怀抱,那里的不少老人怕也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的体会,但愿他们不要带着于右任老先生的遗憾离开人世,而这,也是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希望。......
2023-12-02
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余春》——志士终未失却骨子里的认真大诗人李太白写过著名的诗篇《将进酒》,诗中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余春》。既然如此,无奈中只能放声悲歌《将进酒》,发泄心中的愁闷。......
2023-12-0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秋的岂止是宋玉伤春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此时,作者超越了眼前所限,在换头处感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递进式的表达,因为人们懂得情因物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几成为情感产生的形象概括,在秋日与所爱者分离更为痛苦增加了几许分量。......
2023-12-0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闺中思妇的典型形象前面所谈及的离别相思之作都是出于男子之手,或为自抒,或为代言,自抒者当然是真情实感,代言者却有时免不了终隔一层,所以要体会女子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好还是能看到女子之所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其词中倾诉的感情是真实动人的,她创造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中思妇典型形象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023-12-02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解脱之道得之于宇宙意识人活在世上总会有烦恼,有的人善于解脱,有的人不善于解脱,结果也就不同。其实,苏轼在此前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豁达性格,比如他的词作名篇《水调歌头》就可见出,只不过当时用作解脱的不是佛老学说,而是可称为“宇宙意识”的思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此后,就展开了以“宇宙意识”作自我解脱的过程。......
2023-12-02
未暇买田清颍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我们屡次说到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这句话,因为它的含义太丰富,又太实在、太有哲理了。“有身”就会有起码的生活需要,进而还会有欲望,有忧患。来暇买田清颖尾,尚需索米长安陌。我们且不必对史达祖其人作出是非评判,此词的“无暇买田清颖尾,尚须索米长安陌”两句,却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涵盖意义。是的,人人都要为生计而忙。......
2023-12-02
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身处异域者的真切感受南宋学者洪迈《容斋三笔》曾记录了一则材料:靖康事变以后,成为俘虏的宋朝帝王子孙和宦门仕族,在被押解到金国后都成了奴隶,要为他们的主人服务。而洪皓本人在词中也留下了身处异域的深切感受,读来令人鼻酸。更听胡笳、哀怨泪沾衣。洪皓是被羁留的使臣,境遇当然要优于已成为奴隶的王孙贵族,但那种身处异域的感受,绝对不是沉迷于“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人所能理解的。......
2023-12-02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这两句虽未言及女子之愁,但远望陌上衰草、近傍楼中夕阳的相思之人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年年”、“日日”是时间对空间的超越,是永恒的思念、不绝的爱,能在移情拟想中有这份体贴,真不容易。......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