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悲秋的宋玉与宋词中的人生百味

悲秋的宋玉与宋词中的人生百味

【摘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秋的岂止是宋玉伤春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此时,作者超越了眼前所限,在换头处感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递进式的表达,因为人们懂得情因物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几成为情感产生的形象概括,在秋日与所爱者分离更为痛苦增加了几许分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秋的岂止是宋玉

伤春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母题。在《诗经》中已有伤春之作,到了《楚辞》,伤春悲秋的作品渐多。屈原在其名著《离骚》中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因为看到时岁播迁、草木零落而深感人的生命之短暂,在“恐年岁之不吾与”之时,兴起其通过努力来实现美政理想的愿望。所以这里的伤春表现出的却是一种努力奋发、自我鞭策的精神。宋玉的《九辩》是著名的“悲秋之祖”:“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离芳霭之方壮兮,余委约而悲愁。”显然,这是由于见草木变衰而引发出的另一种生命意识,表现出难抑的悲怨。

宋词中颇多伤春悲秋之作,而这类作品又常与离别相思结合在一起,其中不乏名篇,如柳永的《雨霖铃》就是。此词应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为惜别恋人而作,词云: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www.chuimin.cn)

柳永属于那种被称为“风流才子”的人物,他并非不要“功名”,但他的本性颇似晚唐的温庭筠,即“好逐弦吹之音,为恻艳之词”,由于喜欢音乐歌舞,纵情于青楼妓馆之中,且常应歌妓们的要求为教坊新声填词,而所作又常常传唱于都下,以至于博得了轻薄无行的坏名声。所以“务本向道”的宋仁宗对他并不欣赏,宰相晏殊也认为他虽与自己同有填词之好却并不是一路人。这样,柳永就更加流连坊曲,以异性对自己的倾慕与爱情作为仕途失意的补偿,留下了不少的情词,这首《雨霖铃》就是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无奈,尽管柳永并未写出自己离汴京南行的原因,但无疑与生计问题相关。为了生计,不得不与恋人分手,在寒蝉凄切之时,作别于长亭。虽设帐饮酒以饯行,却又无情绪,难以下咽,因雇舟南下,船家不管你情绪如何,催着要出发了,当此离别之际,只有执手相看,泪眼朦胧,默默无语,似凝噎在喉。此时虽还未走,思绪却已飞驰千里之外,想到烟波渺渺,暮霭沉沉,而不尽的南天更在自己的视线之外,心里当然就更沉重了。此时,作者超越了眼前所限,在换头处感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前句是对于人生感触的哲理体认,后句是以物候之移情来加重之。虽未行或始行,却已设想到“都门帐饮”后的“今宵酒醒何处”,而杨柳岸边的杨柳系不住行舟,与自己做伴的也并非自己的所爱,只是凉凉的晓风,弯弯的残月。因为身边再无所爱的知己,所以良辰美景如同虚设,千种风情也无人可说,生活对于自己来说几乎变得毫无价值可言了。

柳永的离别相思之作并非只限于一己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道出了一个普遍性的人生哲理,尤其是长期在农业文化背景下的古代中国,人们更对故土、故人和亲人、爱人怀有深深的眷恋,难舍难分,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分离的。所以那些见于笔下的悲悲切切、缠缠绵绵并不是言不由衷的类型化情绪,而是真切的感受,我们不应因为在词中所见甚多就不以为然。“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递进式的表达,因为人们懂得情因物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几成为情感产生的形象概括,在秋日与所爱者分离更为痛苦增加了几许分量。如果说宋玉的悲秋主要是出于“贫士失职而志不平”,那么柳永在这里的感慨就是在“贫士失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爱的失落”这一更为沉重的主题,所以这在悲秋基础之上的伤离,实又让人感受到足够的沉重。宋玉的《九辩》是“悲秋之祖”,柳永的《雨霖铃》的伤离与悲秋,提出了对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与关怀,它之所以能在千百年来不断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应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今天,诸多的流行歌曲也在唱着不尽的“哥哥妹妹”,不尽的离愁别怨,但大多只能给人以“作秀”的虚假感觉,也许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物欲”盖过了情感,也许是因为过多的情歌已难以让我们感动,所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还能给我们一份激动,因为这是对于“真”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