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改革:第二次革命的成果

中国改革:第二次革命的成果

【摘要】:1985年3月,邓小平在同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行谈话时,明确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完整命题。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次伟大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改革符合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在改革开放开始起步的时期,邓小平就对改革实践做出了科学概括,提出了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论断。1984年,当我国的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全面展开之际,邓小平针对农村剧变的事实指出:“这几年进行的农村的改革,是一种带有革命意义的改革”(13)同年,在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时,邓小平又讲到“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14)1985年3月,邓小平在同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行谈话时,明确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5)的完整命题。这一科学命题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改革观和革命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次伟大的革命。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的第一次革命,经过长期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把一百多年来受尽外国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要经过长期的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由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充分表现出来。如果说第一次革命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从根本上变革旧的社会基本制度,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那么,第二次革命则是在中国第一次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社会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因此,第一次革命是第二次革命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第一次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次革命无从谈起;第二次革命是第一次革命的继承和发展,不进行第二次革命,没有改革开放,第一次革命的伟大成果就有被断送的危险。虽然改革的形式与革命的形式并不相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16)这充分说明了改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改革的难度和风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改革符合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谓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7)其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消灭贫穷,改变落后状态,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真正充分体现出来;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过去一段时期,我们普遍认为通过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就完成了,社会主义只存在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但实践的发展证明,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8)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者历来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当旧的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的桎梏,必须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才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还有没有继续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9)列宁也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20)毛泽东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则明确提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1)邓小平同志的新贡献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新论点。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发展生产力主要是通过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的技术水平和进行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解放生产力主要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www.chuimin.cn)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就改革对整个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的,它是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所不能比拟的。当今中国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改变,但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适应现代化大生产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还要相应改变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体制等各种具体制度。这种改革也改变着一切落后的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22)因此,我国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又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23)它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从政策的重新选择到体制的重新构建,全方位促进了社会生活发生整体转型。它又是一项巨大的创造性工程,既不能从马列主义的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又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只能在探索中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的革命观。过去我们往往把革命视做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政治斗争,看成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而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明确了旨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改革也是革命。虽然这场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仍然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但革命的方式决不能沿用过去那种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方式,而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逐步展开和推进,革命的对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具体实现形式;目的要使生产力从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获得迅速发展;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改革是与以往的革命有区别,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