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指出改革的对象是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邓小平提出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原则。......
2023-12-02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社会形态到高级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性。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的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互相作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革命,一种是改革。社会革命是指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实现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代替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指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对经济和政治做出良性干预和调整,革除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每一个社会结构中基本的三个层次,其中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不断向前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来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由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逐渐变得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就意味着社会从相对稳定的量变阶段进入剧烈变动的质变阶段,即社会革命阶段。马克思曾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他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
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定之后,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其中许多环节和方面会逐渐变得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要求,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障碍。要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局部或大部,推动和促进生产力以至于整个社会获得进步和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即改革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表现为相对稳定的量变过程和急剧变化的质变过程的统一。过去,人们比较重视突变过程即革命方式的研究,认识到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而对改革这个旨在推动和发展生产力,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却被看成危险的政治禁区,或视作阻碍革命的改良主义加以挞伐。其实,如同肯定和颂扬社会革命一样,应当正视和褒扬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局部调整与改革。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类自身调整变动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二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www.chuimin.cn)
改革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种形式和必然要求。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来说,它更是主要形式。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毛泽东同志总结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他还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3)他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其性质属于非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然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提出以后,未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贯彻始终。在一段时期内,我们曾经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一大二公三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忽视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忽视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管理体制应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更为严重的是执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地把阶级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接着他说:“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深入地具体地研究。但是,从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4)邓小平同志在进行深入具体的思考和研究之后,一方面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另一方面又提出这些基本矛盾在现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发展生产力与僵化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方面体制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其根本性质是相适应的,但也存在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对其基本适应的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他说:“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5)而对其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必须进行改革。要发展生产力,进行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邓小平明确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6)邓小平在这里揭示了基本矛盾的症结所在,找到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形成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系统思想。
有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文章
邓小平指出改革的对象是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邓小平提出确保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原则。......
2023-12-02
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动力,一旦人们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探索,克服困难,直至成功。而且有些课的内容本身就很枯燥,讲得“没意思”不一定是老师的责任。如果你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努力,就失去了最佳的发展时机。......
2023-11-19
历史上每产生一种新热源,都伴有新的焊接工艺出现。近年来,双光束激光焊接正成为激光焊领域中的热门技术。这种激光-钨极氩弧焊主要应用于薄板的焊接,尤其适合焊接高热导率的金属。适合中厚板及铝合金、镁合金等难焊金属的焊接。这种焊接法适用于薄板对接、镀锌板搭接、钛合金、铝合金等高反射率和高热导率材料的焊接及切割、表面合金化等。时至今日,焊接热源的开发与研究仍未终止。......
2023-06-15
1952年创建的高考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50余年的历史说明,高考是一项人们择善而从、倍加珍惜的公平选才制度。考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尽管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选贤任能,但由于缺乏考量人才的客观依据,致使选拔人才的公平性受损。其改革过程中凸显的公平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参考。大陆高考制度的改革发展,更彰显了公平因素的重要性。......
2023-11-26
过去,人们,尤其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人们,常说科学研究始于实验和观察,这是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动力,没有目的和计划的实验和观察实际上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只能是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问题能力是文明水平的标志之一,是整体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状况的反映。问题意识的普遍缺乏,与我国长期的教育制度、人才制度、研究制度有关,与我国国民的民主和法制意识有关。......
2023-08-13
在这里只分析挫折对人的气质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次尚可,次数多了,他的气质就变了。冷漠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对挫折漠不关心,但这种人内心的痛苦可能更多,这种痛苦积压在心里,使他变成了一个带有刻板,呆滞,冷酷的不良气质特征。......
2024-05-31
宋代莅临赣南、闽西、粤东的官员,大多是文儒之士,在推动辖区文教发展方面都有很多值得称道的举措。饶文的意思是,莅潮官吏先是尊韩,庆元之后则尊崇朱熹和理学,而尊韩与崇朱相结合,使得韩愈和朱子在潮州取得隆重崇高的地位,推动潮州逐渐跻身于文教发达之区,成为“海滨邹鲁”之一。经过这一批批莅赣官师的艰苦努力,赣南的社会风气最终实现了由“野”变“文”的转化。......
2023-08-23
民办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内部灵活弹性机制进行改革课程来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地方性、校本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的开发,这是民办高校发挥特色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民办高校须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来补充显性课程的不足,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思想文化性又具有较高素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