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性。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类自身调整变动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毛泽东同志总结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社会形态到高级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性。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的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互相作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革命,一种是改革。社会革命是指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实现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代替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指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对经济和政治做出良性干预和调整,革除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每一个社会结构中基本的三个层次,其中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不断向前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来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由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逐渐变得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就意味着社会从相对稳定的量变阶段进入剧烈变动的质变阶段,即社会革命阶段。马克思曾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他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

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定之后,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其中许多环节和方面会逐渐变得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要求,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障碍。要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局部或大部,推动和促进生产力以至于整个社会获得进步和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即改革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表现为相对稳定的量变过程和急剧变化的质变过程的统一。过去,人们比较重视突变过程即革命方式的研究,认识到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而对改革这个旨在推动和发展生产力,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却被看成危险的政治禁区,或视作阻碍革命的改良主义加以挞伐。其实,如同肯定和颂扬社会革命一样,应当正视和褒扬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局部调整与改革。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类自身调整变动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二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www.chuimin.cn)

改革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种形式和必然要求。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来说,它更是主要形式。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毛泽东同志总结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他还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3)他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其性质属于非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然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提出以后,未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贯彻始终。在一段时期内,我们曾经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一大二公三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忽视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忽视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管理体制应当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更为严重的是执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地把阶级斗争当作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接着他说:“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深入地具体地研究。但是,从十多年的实践看来,这个提法比其他的一些提法妥当。”(4)邓小平同志在进行深入具体的思考和研究之后,一方面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另一方面又提出这些基本矛盾在现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发展生产力与僵化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方面体制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其根本性质是相适应的,但也存在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对其基本适应的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他说:“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5)而对其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必须进行改革。要发展生产力,进行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邓小平明确指出“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6)邓小平在这里揭示了基本矛盾的症结所在,找到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形成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系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