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纪新阶段,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024-10-31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发展是硬道理
振兴中华,实现民富国强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历史愿望。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愚昧、保守,导致中国愈来愈落后,19世纪中叶,终于被已进入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撞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备受外国列强欺侮凌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富国强,前赴后继,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太平军的将士提出《资政新篇》,企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革新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欲通过君主立宪,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办新学、兴实业,使国家富强。这些努力均遭到残暴镇压,都失败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并提出发展现代经济的《建国方略》,但由于外国列强和国内军阀的破坏又落空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中央在1952年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此外,还提出了“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等目标。1954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并在1956年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其中的交通运输现代化改为科学现代化。但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干扰而几乎中断。党的中心任务由经济建设转为抓阶级斗争,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唯生产力论”,使我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8年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进入了真正实施阶段。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以及对我国100多年的历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得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23)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特点和脉搏,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他在南方谈话中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24)由此可见,他把发展问题提到了全世界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观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同当今世界的主题联系在一起。这就深刻表明,发展是一种带有世界历史性的客观需要,中国人民如果认识不到这种需要的客观性、迫切性,就要在时代的发展中落伍,就无法实现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夙愿,也谈不上坚持社会主义。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已经耽误的时间弥补过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第二,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政治性的命题。中国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上,而必须把经济问题同政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把经济发展上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不这样看问题,就不会明白,为什么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担心,达到了痛心疾首、忧心如焚的程度。为什么邓小平反复告诫党和人民不发展不行,发展太慢也不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25)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风云变幻多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少发展中国家发生这样那样的严重困难。邓小平总结这些情况,认为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发展问题。所以,发展问题不只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兴衰成败。
第三,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战略性的命题。所谓战略问题就是全局性、长远性的问题,不像战术问题那样是局部性、短期性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包含的问题很多,矛盾十分复杂。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落后,还有诸如保持政治稳定、实现祖国统一、加强国防建设等,这些都需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一个一个地逐步加以解决。而解决中国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把发展放到首位,用发展来统领一切,在发展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变困难为成就。邓小平坚信:“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26)中国发展起来了,坚信社会主义的人也会多起来。只有加快发展了,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内心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论述还包含了什么才叫真正的发展的问题。他强调,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发展慢了就是不发展,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他还反复强调,要真正实现发展,还必须抓住机遇,不可丧失时机。这些论断都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命题,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执政兴国指明了方向。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不断巩固和推进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优越性,关键在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其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没有解决好发展问题。归结起来是先进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先进文化没有充分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充分维护,动摇乃至丧失了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不发达的阶段,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就社会的主要矛盾来说,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发展作为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的主题,依靠发展来巩固和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发展是完成中国共产党承担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又有其具体的历史任务。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承担着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这三大历史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发展。我们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次现代化,开始实现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第二次现代化的条件下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更高。我们是在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之后解决台湾问题的,与香港、澳门回归相比,解决台湾问题难度更大。祖国大陆只有充分发展,才能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要在国际局势动荡不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肆意横行,宗教冲突、民族纷争与局部战争不断发生,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的情况下维护世界和平,情况更为复杂。我们要在南北差距日益扩大,旧的国际秩序没有被破除而新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环境与贫困等全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任务更为艰巨。
第三,发展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由之路。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1世纪前20年,对于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因为,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三步走”战略前两步战略的实现,为深化改革、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扩大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第三步战略能否最终实现,关键取决于这20年的发展;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能否顺利转变,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实现预期目标,西部大开发能否取得成效,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决于这20年的发展。所以,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党和全国上下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四,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都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总之,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要靠发展;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也要靠发展。
(三)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我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7)江泽民关于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前进的概念。社会生产力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而先进社会生产力与落后社会生产力又是相对而言的一对概念。一般地讲,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高,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比较合理科学。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劳动者。相对于先进社会生产力而言,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则主要表现为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落后,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比较低,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不够科学。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素质较低的劳动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这种取代或者淘汰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呈现出愈来愈快的态势。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哪个国家和民族就能够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相反,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停滞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上,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就会处于落后挨打的被动地位。正如江泽民所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28)
先进生产力要发展,必须有推动力量,那么,谁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呢?根据马克思主义“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生产力当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的基本原理,江泽民明确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29)
中国工人阶级是一个同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实践的主体,始终走在生产力发展的前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力军。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是由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30)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31)。邓小平认为:“工人阶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因此它的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在现时代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32)1990年以来,江泽民多次强调这一观点,指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建设和改革及维护社会稳定最基本的力量。这一点已经被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反复证明。
农民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江泽民所说:“我国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同工人阶级紧密团结,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33)因此,要促进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进程中,对于什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这个问题,江泽民作了明确的回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34)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用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从最早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到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原子时代,乃至现在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一直都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有力杠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同样也是科学技术,也就是那些以新技术企业为载体的社会生产力。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当数量的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现代化企业,它们是我国目前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而那些落后于现代工业的传统工业,只是相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仍然依靠手工工具劳动的落后生产力而言,才是“先进生产力”,对于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而言,传统工业则是相对落后的生产力。而那些经过技术改造的传统工业也属于我国的先进生产力。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并不意味着传统工业就不重要了。传统工业相对高新技术产业而言是落后的,但是落后并不等同于不重要,不等同于不需要受到重视。尽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因此,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然是我们长期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正如江泽民所要求的:“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3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果断地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强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为重要;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从而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力的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进入新世纪,我们党要胜任率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重任,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抓住机遇,化解风险,因势利导,不断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思考题
1.试述社会主义本质及其重大意义。
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有哪些显著特点?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试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291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261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年版,第313页。(www.chuimin.cn)
(4)《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年版,第314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35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72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364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364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373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261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370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225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225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23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63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49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49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37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版,第272页。
(20)《列宁选集》第4卷,1972年版,第586页。
(21)《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373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116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377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383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381页。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版,第204页。
(2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2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2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72年版,第261页。
(31)《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版,第8页
(32)《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年版,第136页。
(3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3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35)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157页。
有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文章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024-10-31
想人助,先自助——干出业绩是第一步作为职场新人的你有没有想过,在企业和老板的心目中,最看重的是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业绩。伊莉莎、娜娜和自己学历相当,而且都是一起进入公司的,她们现在都有了丰厚的业绩,而且在新的一年里都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业绩才是硬道理。职场新人应该清楚这一点,并尽力提高自己的业绩能力。设定期限,是时间管理的重要标志。......
2023-12-04
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强大的动力,一旦人们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探索,克服困难,直至成功。而且有些课的内容本身就很枯燥,讲得“没意思”不一定是老师的责任。如果你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努力,就失去了最佳的发展时机。......
2023-11-19
地铁是现代都市最为常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且人流量很大,以北京为例,日平均客流量大约在1000万人次。在地铁站内遇到心仪的对象想搭讪,总要想一个理所当然的理由,问路无疑是最适合不过的。最后,罗宾森还向大家传授四招搭讪秘诀,并认为只要这样做,即便搭讪不成功,也不会被当作是色狼。所以纵使在地铁里搭讪的方法有很多,但“问路”依然是地铁搭讪最为通畅的捷径。......
2023-07-25
储蓄是女性向财富靠拢的第一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有女人要想赚钱,实现财务自由,就要先存下一笔钱,作为投资的本钱,接下来才能谈到“滚雪球”似的资产累积。美国的女富豪尤拉·莱蒂里跟随父亲,从16岁开始闯荡商界,是世界闻名的女强人。这就是尤拉·莱蒂里赖以起家,登上商界顶峰的起点。......
2023-12-03
上海市工业旅游从提出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环节。目前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类型可归纳为五种。其中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成功入选2016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首批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青岛市共有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8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4处、市级工业旅游示范点3处。......
2023-11-26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性。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类自身调整变动生产方式的基本形式。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毛泽东同志总结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2023-12-02
当然,这里指的新闻观念和新闻策划手段与新闻版面所表现的客观及时的新闻报道是不一样的,新闻是副刊向更广、更深领域发展的“媒介”,这里的“媒介”是指一种依托、一种手段、一种观念,是为了捕捉社会和公众的思维兴奋点和关注点的媒介,变动态为静态的媒介。......
2023-11-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