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讨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讨

【摘要】:这两条标准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相通的。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雏形。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及其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中国的改革是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突破口和第一推动力,以对外开放为第二推动力的。尽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一开始就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但在认识上却存在着尖锐的分歧。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遇到了姓“社”姓“资”的困扰。实践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3)“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4)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压倒一切的两条标准: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提高人民收入。这两条标准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相通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出现了对改革方向和前途的种种认识问题。邓小平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逐步明晰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论要点。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国内外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曾有两种评论:一种认为中国的改革会放弃社会主义,另一种认为中国的改革不会放弃社会主义。为了对这两种评论有一个明确的回答,1985年8月,邓小平指出:“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他在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得出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结论: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1986年9月,他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6)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尽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传统的经济体制已经从多方面被突破,但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建立起来,造成了双重体制摩擦增大、漏洞较多、效益低下、结构不合理、腐败蔓延等问题。改革实践的发展促使我们进行理论发展和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针对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邓小平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7)同时,他又告诫我们:“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8)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正是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所作的完整的表述和理论概括。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五句话,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割裂的科学体系,丢掉其中的任何一句,都难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这五句话是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三是从社会主义的基本目的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这一科学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条件与社会条件的统一;体现了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充分显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10)这些“框框”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对苏联模式的神圣化以及我们自己的其他“左”倾错误观念;说“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就是指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从原则出发。许多妨碍生产力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改善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被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的东西,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反对。邓小平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牢牢地把握住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目标,在改革实践中去检验原有的认识,突破和发展了原有的理论。在谈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他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和目标的角度,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谈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他从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目标的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目的和目标层次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概念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概念,其中最高、最重要、最稳定的层次就是目的和目标的层次。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五句话从两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即生产力目标和人民利益目标。前两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后三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即价值目标。这样概括是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因为它所奋斗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就因为它所奋斗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尊重实践、尊重生产力、尊重人民利益的产物。

第二,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过去,我们脱离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甚至于提出了“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理论,从而导致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犯了种种空想的错误。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则是突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这既是对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教训的总结,也为我们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道路。(www.chuimin.cn)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选择了两个改革突破口:一是在广大的农村,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民家庭放权让利;二是在城市,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实行政企分开,给企业放权让利,把经济特区作为我国城市企业改革的实验区,继而形成了从农村到城市,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渐进式改革之路。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认清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还存在着种种弊端,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在此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1)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尤其需要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基础地位。马克思曾经指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经济都比较落后,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还不具备,需要在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去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列宁在谈到社会主义时就十分强调生产力,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当时的电气化就是现代化。我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速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现代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显得尤为紧迫。因此,讲社会主义不能不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邓小平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12)“不够格”不是说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说我们不具备条件去搞社会主义,而是指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从理论上阐明的那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熟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各方面都高于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所以,邓小平接着指出:“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3)

第三,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4)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做到。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条件。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两者是互为条件的。后者是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5)这里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邓小平还指出:“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6)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如果我们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社会生产力既不能得到解放,也不能得到发展,更谈不上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广大劳动人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当家作主的地位。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四,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本质时,并没有把它限制在僵化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的时候往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从静态中,用僵硬的定义,概括出一个社会主义概念。而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尤其需要从发展和运动的过程中来阐明社会主义及其本质。邓小平就是从历史与逻辑的形成过程中,在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的统一过程中,来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的。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从根本上纠正了对社会主义的曲解和误解,也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这个论断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都需要发展生产力,明确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建立以后还要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在当代世界新科技革命条件下,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回应资本主义严峻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这一科学概括,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指明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根本不同的。

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邓小平指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7)在我国,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和前提,缺少这个基础和前提,就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缺少这个基础和前提,也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必须而且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来确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二者谁占优势,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8)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从根本上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倾向,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