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历史经验,为了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解决两个“搞清楚”。......
2023-12-0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从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在广东正式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来,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江泽民同志多次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更为全面、深刻的阐述,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第一阶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阶段(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江泽民同志从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发表重要讲话起到2001年6月,先后到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考察,召开多次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重要性。他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10)他还明确提出,全党必须围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强调:“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1)2000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结合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再次强调了坚持“三个代表”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正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这是江泽民同志继邓小平理论正确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后,对党的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贡献。同时江泽民明确提出,要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2)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正是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才得以不断发展。他郑重地告诫全党:要高度地警觉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要研究和借鉴国际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下台或衰亡的经验教训。“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13)因此,务必要使全党同志深刻认识和全面、正确地把握“三个代表”的要求,以“三个代表”作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要特别警惕人们所说的‘既得利益'问题”,重申“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绝不允许搞剥削阶级政党及其统治集团所追求的那种既得利益,也绝不能成为那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并强调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4)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要求全党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把“三个代表”要求的研究、阐述和宣传引向深入。这就说明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同时也说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集中全党智慧的产物,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第二阶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体系阶段(2001年7月到2002年11月)。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对党在现阶段以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的基本纲领、基本任务的新概括。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他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不能停顿。”(15)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就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个讲话,为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作了政治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第三阶段,是从十六大到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发展阶段。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隆重开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报告指出,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至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从最初提出时的一个重要观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思想全面的理论体系;从指导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纲领,发展成为不仅指导党的工作,而且指导整个国家工作、指导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体系。它科学地回答了在无产阶级已经取得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以后,如何在极其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解决好共产党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基本规律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党完成好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www.chuimin.cn)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甚至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我党都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全党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第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既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都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判断文化先进性的标准,就在于这种文化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凡是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反之,就是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文化。推进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关系到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一个国家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反映和体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文化,具体地说,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就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就是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族凝聚力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就是既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又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就是既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就是既展示人类文化精粹、又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80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告诫全党同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6)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为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有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文章
邓小平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历史经验,为了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解决两个“搞清楚”。......
2023-12-02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23-12-02
这两条标准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相通的。这两大原则的概括,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雏形。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
2023-12-02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导致资本主义战争爆发。......
2023-12-0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家的胆略,在新的历史时期,集中全党的智慧,殚精竭虑、长期深入思考的结果。这是我们党对国际形势所做出的科学判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3-12-02
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主要内容的“与时俱进”,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拓新境界。......
2023-12-02
而这一切的实现,首先有赖于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本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切实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解决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个历史性课题。......
2024-06-26
邓小平理论是亿万人民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邓小平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著作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中。邓小平理论就是在当代中国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带有民族特色,但它同时又具有世界意义和国际影响。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