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大多都包括了预算改革的原因分析、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相关的对策。对于预算改革的结果,相关研究的结论也大致相同,可以说是成效与“问题”参半。研究表明,在市本级层面上,预算改革所面临的大多数困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改革推进的程度有关。但是有些研究还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阻碍预算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仍是既有利益格局和之前分散的资金配置权力。......
2023-12-02
一、预算改革时间表
2000至2002年间,A、B、C三市开始部门预算改革,从以下三市预算改革的具体时间表[1]来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步骤都大致相似。其一,实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的统筹安排,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按照统一的编报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统一编报时间,统筹安排资金,改变了经费管理渠道分散、资金分配混乱的弊端。同时,部门预算改变了以往预算编制过程中自上而下的代编方式,部门预算从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预算,解决了预算分配不能细化到具体项目的问题。其二,明确按照“综合预算”和“细化预算”的原则来编制预算。部门将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中反映,改变传统预算只反映预算内收支,大量预算外资金只报账甚至不报账的粗放管理方式。同时,部门预算基本上细化到了基层预算单位;预算科目细化到了类、款、项、目;项目支出细化到了具体事项。其三,通过提前编制预算来延长预算编制阶段的时间。传统的预算编制周期一般是3到4个月,这使得地方财政部门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全面详细地对预算进行全过程的审核和调整。为此,三市都比照中央部门预算改革办法将预算编制起始时间提前。改革后,三市按照新的预算程序,预算编制时间都提前到前一预算年度的第三季度,到市人大批准通过预算案、财政局完成“二下”,整个过程历时6—9个月不等。[2]其四,明确规定要向市人大报送部门预算,改革首年一般为5—6个部门,其后逐年扩大向人大提供部门预算的范围。截至调研前,B市上报人大审议的一级预算单位已达到30个。其五,在改革主题上,改革初期都是以零基预算为核心来推进改革的,在改革进行了五六年后都开始引入基于绩效的预算模式,强调预算的绩效理念,推行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和监督。其六,在实行部门预算的同时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A市:
◆2001年,选择了市政府办公厅、市计委、市公安局等9个部门试编部门预算。
◆2002年,7月财政局按照部门预算管理需要进行机构改革。9月召开动员会部署2003年预算编制工作,在市级各部门全面试行部门预算,同时结合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制定了日常公用经费“三类四档”定额标准。
◆2003年,市级全面编制部门预算。上报市人大审议的一级预算部门为6个。
◆2004年,提前预算编制时间,预算编制周期达到9个月。上报市人大审议的一级预算部门增至10个。
◆2005年,上报市人大审议的一级预算部门增至15个。
◆2006年,财政局启动对财政支出的绩效监督。
B市:
◆2000年,开始部门预算改革的筹备工作,制定了改革方案。
◆2001年,选择科技局等5个部门试编部门预算并上报市人大审议。探索综合财政预算管理,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2002年,市级全面编制部门预算,其中上报市人大审议的一级预算单位增至10个。
◆2003年,上报市人大审议的一级预算部门增至15个,同时结合实际制定了公用经费定额“两类五档”标准。市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收(罚)缴分离。(www.chuimin.cn)
◆2004年,上报市人大审议的一级预算部门增至30个。财政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制定了市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试行办法和财政性专项资金审批规定。对上报市人大审议的部门预算单位实行备用金制度。
◆2005年,开展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资产清理工作,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中。
◆2006年,启动市政府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试点单位近50个。
C市:
◆2000年,按照市人大审议批准的市本级预算,选择了教委等4个部门试编部门预算。财政局同时着手研究2001年全面推开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同年4月召开预算制度改革形势报告会,6月召开了市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会议。
◆2001年,市级全面编制部门预算。发改委和教育局分别就基本建设支出和教育费附加支出编制专项资金预算。制定了日常公用经费“三类五档”定额标准。
◆2002年,市直各部门开始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将预算内外各项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同时市质监总局和环保局进行预算外资金收支脱钩管理改革试点。在专项资金预算方面,增加了经贸委的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局的科技三项费。
◆2003年,正式出台部门收支脱钩管理改革办法,试点单位增加至6个。在专项资金预算方面,增加了建委的城市维护费。将之前日常公用经费“三类五档”简化为“三类三档”定额标准。上报市人大审议的一级预算部门增至26个。
◆2004年,实行收支脱钩管理的支出部门增加至32个。进一步细化5个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工作,要求参照部门预算“两上两下”编制程序,同时将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和使用单位。上报市人大审议的一级预算部门增至33个。
◆2005年,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的“一上”前正式增加部门基础数据测算阶段。并将原来“一上”时间提前一个月,“两上两下”周期相应延长。统一规范市直部门人员津补贴。日常公用经费统一由分类分档定额标准改为分项定额标准。财政局启动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
◆2006年,财政局出台了市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试行办法、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试行办法和市直部门预算机动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作为市全面推行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局初步建立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并对部门预算中的公用经费支出、项目支出和需向市人大报告的市本级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科技三项费、城市维护费、教育费附加支出等24个专项资金支出和市级17个重点项目进行了绩效考评。
◆2007年,所有财政性资金都要纳入预算管理,全面实行分类预算编制,即部门自身预算、部门专项经费预算、专项资金预算和下区支出指标预算。
有关省会城市预算过程的政治的文章
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大多都包括了预算改革的原因分析、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相关的对策。对于预算改革的结果,相关研究的结论也大致相同,可以说是成效与“问题”参半。研究表明,在市本级层面上,预算改革所面临的大多数困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改革推进的程度有关。但是有些研究还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阻碍预算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仍是既有利益格局和之前分散的资金配置权力。......
2023-12-02
因此,预算资金的分配必然涉及所谓的优先顺序。尽管许多研究以及政府预算报告中都明确表示,农业、教育和科技三项法定支出应作为优先确保增长的对象。除了支出项本身的轻重缓急外,相关的研究也倾向于将优先顺序安排的依据与“收入”联系在一起。......
2023-12-02
对于它们而言,地方预算依然是一个“必然”包含了与中央以及所在省的政策目标相对应的预算内容,而后兼顾地方自身发展需求的“混合物”。对于市级预算过程而言,政府间财政关系也是预算环境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因为它与预算过程可分配资金总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2023-12-02
这种预算编制方法非常明显是针对预算改革前基数加增长的预算模式。初期以零基预算为核心的部门预算改革多少让财政部门从“理论”上看到了一丝希望,或许这种新的预算编制方式就是对支出部门预算决策进行控制的工具。或许是受到零基预算中预算编制标准和科学分类方法的启发,C市财政局2006又推出了分类预算模式。......
2023-12-02
第一章省会城市预算过程: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从1953年到1978年,我国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基本上采取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虽然在方法上屡经调整,但从实质上而言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当然,要弄清楚“中国的预算过程究竟是怎样的”,需要对各个层级不同类型的政府预算过程进行调研,本书选择了省会城市的预算过程。......
2023-12-02
通过此阶段对A市较为深入的调研工作,本文获取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料,使对研究问题的关注更进一步明确化。对此,本研究者力图通过进一步补充和收集有关实物资料来加以弥补。除访谈以外,本研究还辅之以另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实物分析。[57]本研究中所能搜集到的“实物”主要是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资料,且均是正式官方类资料。......
2023-12-02
本研究选择了后一种方式,按照主要预算参与者来分述预算过程。这可能会产生割裂预算过程的风险,但是却能按照前期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最大程度地还原各主要参与者对预算过程的理解及其行动的整体画面,并同时降低因穿梭于不同参与者之间拼接预算过程所带来的误读风险。......
2023-12-02
在调查的38个城市人大,经过十余年的预算改革,预算监督从无到有,并有一部分人大开始向实质性监督迈进。相关法规均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预算草案审批、预算执行监督、预算调整审批和决算审批等各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通过进一步分析测量预算监督强度的56个指标,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这些城市人大预算监督行动的强弱态势。......
2023-0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