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国文学的母题,认识中国须从认识中国的乡村开始。作为从泥土中来的“地之子”,吕翼的身上承载了太多乡土的负担,他的满腔悲悯,他的绚丽青春,他生命中的悲喜歌哭,全都挥洒给了乌蒙山腹地的这片土地。长篇小说《土脉》,是吕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是省作协与玉溪峨山县联合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的成果之一。“土脉”隐喻的是大地之根,是生命落脚的地方。......
2023-12-02
青年时代的曹晓宏,有着文学才俊多愁善感的敏感心性,内心丝弦一旦受到外物轻轻触碰,即可回荡起轻妙的心灵乐音。早期作品中,“偶感”、“无题”尤多,眼前之景、梦中之物,常是吟哦的触媒,其中不乏伤春悲秋之作,表达的多是对人生无常的感喟。那些轻声吟出的诗作,既有对自然景致的细腻描摹,又有对内心情感的委婉倾诉,景物的描写倾注深挚的情愫,呈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歌韵致。他常借咏物寄寓自己对崇高品格的追求,以《迎春花》为例:“纤枝嫩绿绝嚣尘,岁月鹅黄岁岁新。耻向名园争胜迹,迎来池馆几回春。”描物绘形,极见境界,形神兼备,韵味无穷,深得古典诗词言近旨远之精髓。
曹晓宏出身教师世家,其母执教杏坛多年,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尊师重道之风对其精神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使当他年长后已在学术领域开拓出一片天地,在事业上已取得世所公认的成就时,在与张文勋等业师的诗词唱和中,仍处处执学生之礼。《杏坛丹心赞》表达了他对业师骆小所先生教育业迹的由衷敬仰之情,也抒发了自己寄情杏苑的志向。在《偶感》中,这种志向更为坚决且明确:“沐雨栉风意纵横,一山桃李赖舌耕。漫天野鹜愁霜露,举目飞鹰起正声。潇洒何处随率性,凛然浑觉自陶情。平生不慕蝇头利,坐爱庭前藕叶青。”在高校任教多年,他深谙高等教育之苦辛,对当下大学评估中“量化千般,人文成市侩,急功为器”的怪现象感到忧虑。他清醒地意识到,在僵硬指标的衡量下,大学势必会出现“遍地精英,名共利,搅起漫天纠葛,大德无声,小儿长戚戚,万般猜测”的局面,每念及于此,不禁“心头几度酸涩”。身为大学中文系教授,杏坛设帐,授徒讲学,成为他施展文学抱负、实践育人夙愿的重要方式,在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把古典诗词审美情感的解读与培育学生现代美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反思历史传统中作出对现实境况的独立判断。这种别具一格的教育方式,深得传统的古风遗韵。
在他的诗作中,有大量书写师生之情、朋侣之谊的赠别诗和寄语诗,显示出他待人之诚挚:此去关山迢递,路途艰险,盼多加保重!如《感事寄春燕》(其一):“雁阵惊寒暮影低,乱云翻卷赖相持。人间何处无风雨,耐得艰难困苦时。”(其二):“世事无凭惟自知,等闲识得乱局棋。英姿何惧冰霜重,雪压千钧骨愈奇。”对学生的寄语则更多了一份殷殷期盼之意,勉励学子磨砺品格,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奋发进取,早日成就一番事业。如《口占一绝送别九五届毕业生》:“莫道今宵风雨寒,愁云万缕意阑珊。殷殷一曲折杨柳,寄去船头百丈竿。”《庚韵赠别亚林并与九五届毕业生共勉》:“古塔苍茫翠黛横,一山灵秀起瑶笙。秋窗耐得三年冷,春雨换来四季明。杏苑幽幽凭血沃,桃林隐隐赖舌根。长歌一曲送归雁,寥廓江天万里程。”
2007年5月,曹晓宏创作出《调寄贺新郎》:(www.chuimin.cn)
万仞横空立。望边城,山河秀丽,风光如织。南滇一柱凌云笔。赋新篇,笃学崇善,只争朝夕。 红土金沙桃李艳,点染千般物色。杏苑里,人文未息。如切如磋如琢磨,要续千年血脉。莫止歇,书山拾级。 学子莘莘书声朗,铸精神旷代响琴瑟。雁阵起,弦歌急。堂舍青灯观天地,共苍生社稷同休戚。路且远,光阴迫。
这首词随后被确定为楚雄师范学院校歌。词作简约凝炼、涵义深刻、韵律典雅,突出体现了学校所在地鹿城雁塔山的楚雄文脉地位,彰显了学校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抒发了师生励志图强、兴校报国的壮志豪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召唤力。透过词作体悟诗人的内心,不难发现含蕴其中的深沉感情,诗人将个人的主体情怀内化为历史的使命感,期盼人文精神在大学文化中重新崛起,洋溢着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曹晓宏教授的百余首古体诗词,艺术质量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之上。他对汉语精粹性的娴熟掌握,使其诗歌语言高度凝炼,立意别出心裁,韵律和谐富有音乐感,即使部分应酬唱和之作,看似漫不经心随口吟出,却是凝结着他对古典诗词艺术数十年的钻研与修为。这种融古典情怀、文化品格、艺术修养于一体的诗性精神,体现出诗人的博大之怀、沉雄之思和浩荡之力。在情感日渐浮泛的当代社会中,他以元神充沛、文气纵横的古体诗词创作,建构起一座人文精神的家园。
有关批评的体温的文章
乡村是中国文学的母题,认识中国须从认识中国的乡村开始。作为从泥土中来的“地之子”,吕翼的身上承载了太多乡土的负担,他的满腔悲悯,他的绚丽青春,他生命中的悲喜歌哭,全都挥洒给了乌蒙山腹地的这片土地。长篇小说《土脉》,是吕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是省作协与玉溪峨山县联合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的成果之一。“土脉”隐喻的是大地之根,是生命落脚的地方。......
2023-12-02
施战军的文学批评起步于东北,成长于齐鲁大地。读施战军的文学批评,我们何尝感受不到他所心仪的批评家所具备的那些引人入胜的美学风采。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的处境颇为尴尬,既有来自创作界的质疑与不满,又受到学术界的轻视与鄙夷。施战军一直为文学批评的地位正名,并以自己华赡丰美、及物入理的批评风采,矫正着文坛对文学批评的误解。文学教育、批评写作和书刊编辑,成为他寄心文学的三种生命形态。......
2023-12-0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经验对艺术家一生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夏坚勇从小饱尝了饥饿和受人歧视的痛苦滋味,内心滋生的深刻的痛苦体验和悲剧意识沉积为主要的生命经验,并转换为艺术创造的心理张力。④夏坚勇:《湮没的辉煌》,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5月版,21页。⑥夏坚勇:《旷世风华--大运河传》,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版, 第2-3页。......
2023-12-02
如果说,史小溪散文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采集了陕北特有的文化元素以展示其鲜明的地域特性,那么沿着这条民俗文化的肌纹深入挺进,不难发现,在民俗表层掩盖下的,是作者强烈的历史归属感与文化认同心理。......
2023-12-02
年轻的贺绍俊大学毕业来到《文艺报》,与他的同事潘凯雄共同演出了连续几年的“潘贺双打”,驰名文坛,这是贺绍俊走上文学批评舞台的第一次华丽演出。这一时期所作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初步奠定了随后出炉的《文学批评学》一书的理论雏形。......
2023-12-02
如李生被城里女友抛弃后,骗取了同样来自乡下的女孩小彦的信任和好感,把她作为身体泄欲的对象,以这样的方式来达到他“报复”城市的目的。小说人物的聪慧、勤奋、隐忍和无伤大碍的狡黠,合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实处境,既有作者的个体记忆,又是对一代人集体形象的表征。......
2023-12-02
尤其当我们的国家遭遇耻辱或灾难时,他更是以激越的笔触,书写出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悸动。望神州、众志已成城,狼烟灭。幸国之有砥柱兮,凝众志为壹心;感情之恸中枢兮,倾热血于黎民。诗人此时的心绪已较一年前平静,此词尽管没有《国有殇》中那种激情浩荡、一泻千里的的冲决之态,但平静语调中依然积郁着深沉的感情,表达了对我们民族多难兴邦的期冀。......
2023-12-02
史小溪散文的文本特征与他的散文观念是深相契合的,作为西部散文精神的鼓吹者和引领者,他的创作凸显着强烈的西部生命意识,不媚俗不趋新,坚持独立的美学追求。史小溪散文如苏轼所云,具有“行云流水”、“姿态横生”等特点,自由的抒情方式使得他的表述常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散文观念束缚,思之所至,笔之所及,纵横捭阖,收放自如,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