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尚武精神同时也是卢梭的国防理论和威慑平衡的和平构想的核心。在理性尚武精神中,“公民尚武”与“国家向和”是不可分割的:缺少前者,后者将变成一句毫无保障的空话;没有后者,前者将蜕变成穷兵黩武以致走向和平的反面。卢梭认为,人以及人的基本权利均来自自然的馈赠,而这种馈赠则源于一种善良的最高意志。所以,卢梭的尚武精神逐渐趋于理性,其根本的原因是卢梭所信仰的“善”。......
2023-07-30
优秀的历史文化散文需要作家诗、思、史的交融互汇,通过诗歌打捞逝去的历史,在挖掘史实的过程中探析那些潜藏在历史暗角的人性与文明的光泽,从而显现出深沉的艺术思辨力量,开拓读者的审美视野。着名散文作家王充闾先生认为“散文作品中如能恰当地融进作家的人生感悟,投射进史家穿透力很强的冷隽眼光结合显示风物的描述,对历史背景作审美意识的同化,便能把读者带进悠悠不尽的历史时空里,从较深层面上增强对现实风物和自然景观的鉴赏力与审美感,也会使丛残史迹平添无限的情趣。”②作家不但要有雄视古今的大视野,而且还需具备穿透历史迷障的理性眼光以及强悍的哲学品格,以便对历史文化作出合乎今人审视品位的辨析与评判。其中,独立思想的作用是第一位的。思想的全部力量在于批判,对于一位追求尊严写作的作家来说,思想是其作品深度的一种标志。夏坚勇历史文化散文中洋溢着强烈的文化批判激情,但他有意回避过度的学理化论述,避免了沉重的理念压抑想象力和审美灵性,他的思想表达遵从情感的逻辑和诗意的表现方式,优美的语言呈现出的多是精神碎片与光芒。在《湮没的宫城》中,他感慨于中国的传统文人命运沉浮和悲欢荣辱与政治之间一直有着挣不脱的粘连关系,这种强烈的依附性决定了他们的文化人格必定是柔弱的、委曲求全的,他们的角色也只可能是统治阶级的“帮忙”或“帮闲”,某种意义上,这正是造成传统文人悲剧性命运的根源。他说:
这是中国文坛上的一种悖论:文学的前提是伪文学,而正义感的伸张则要以拍马屁为代价。中国文人就在这种悖论的夹缝中构建自己的文化人格。这样的时代,文人可以坐在书斋里勘误钩沉做学问,也可以根据民间传说和话本编杂剧、写小说(例如罗贯中和施耐庵那样)。却绝对出不了真正的诗人。③
在他的散文中,类似中肯又不乏情彩的语句段落不胜枚举。(www.chuimin.cn)
在文明的废墟上行吟,夏坚勇的文化批判激情表现在对当代社会人文环境稀薄的忧心,对那场史无前例的民族劫难的深刻反思,他的批判并非义愤填膺、声泪俱下地控诉历史,(尽管那种方式会显得更有煽动人心的效果)。而是对历史进行了创造性思考与沟通,为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科学的价值参照,使读者的思维张力延伸到了文本之外。在《小城故事》中,他的历史叙事围绕着一个地点(江苏如皋)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与秦淮名妓董小宛的爱情传奇;另一条是作者在“文革”时念高中的经历。江南是中国文人的梦境,如皋小城人杰地灵,自古便是群英荟萃之地,通过对冒董二人爱情的叙述,逼真地再现了明末那段风雨飘摇的悲壮历史。而在作者少年书生飘零的记忆里,如血残阳下那血肉横飞的武斗早已定格成了一道永难愈合的心灵创伤。两条线索在时间上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通过戏剧式的组接,揭示出了相似的社会内涵,那都是豺狼当道、良知泯灭、人性堕落的年代,作者不惜现身说法,对荒诞扭曲的历史给予了无情的鞭挞。
有关批评的体温的文章
理性的尚武精神同时也是卢梭的国防理论和威慑平衡的和平构想的核心。在理性尚武精神中,“公民尚武”与“国家向和”是不可分割的:缺少前者,后者将变成一句毫无保障的空话;没有后者,前者将蜕变成穷兵黩武以致走向和平的反面。卢梭认为,人以及人的基本权利均来自自然的馈赠,而这种馈赠则源于一种善良的最高意志。所以,卢梭的尚武精神逐渐趋于理性,其根本的原因是卢梭所信仰的“善”。......
2023-07-30
黑格尔哲学的价值集中于对他的时代精神的概括性规定,即从思辨辩证法揭示并论证了资本的精神,以及从理性论证资本制度化的基本原则和框架。虽然黑格尔未使用资本主义这个术语,但他关于法、道德、伦理各环节的概念规定,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及其基本制度的规定。与那些单纯从个体、从知性来论证资本主义的思想家不同,黑格尔从总体、从理性来论证资本主义,即理性资本主义。......
2023-11-17
数学建模是利用系统化的符号和数学表达式对问题的一种抽象描述.数学建模可看作是把问题定义转换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精神——我们用了“模型”,就产生了因“仿真”而“失真”的风险.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演变出一个结果是可以有严格解和数值解的.数值解意味着只要有个计算器,不停地试,总能得出一个最好的答案,这个答案在有些范围内是有效并且真实的.因为严格解是有弊端的,且有些未知数的......
2023-08-17
占据大都市的必然是精神而非个人,这是大都市的客观理性。但是这种突如其来的经验所具有的知觉的简单而非连续活动并不反对感性,这种活动仅仅是大都市的外观。因此,大都市的“神经活动”绝不是要倒退到“深层的个性领域”,而是成为理智的动力。没有这种“神经活动”,就不可能对大都市演化进行全面控制。大都市必定使神经活动运转起来,以便通过使用价值实现由理智创造的交换价......
2023-11-3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发表了周晓明、昌切、王又平、邓晓芒四先生批评所谓“新保守主义”的文章,区区拜读之后,未敢苟同,特应编辑先生之约,撰小文就教于四先生和读者诸君。邓君说从五四到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到鲁迅”“以自身为标本对整个民族文化传统的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精神”。......
2023-07-25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中国共产党初心的一个重要思想基因。新文化运动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批判的主要时期。李大钊与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大量对儒家思想批判的文章。......
2023-08-16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境回忆过去的生活,同时在诗意的叙述中透露出对现实的思考。鲁迅对待民俗,有着守持中华民族“固有之血脉”的愿望,又有着对民俗中糟粕的批判。对中国文化的批判反思是鲁迅文化思想的重心和主体,然而批判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的打倒、推翻和毁坏,它在深层意义上着眼于重建、再造和复兴。......
2023-08-14
(一) 对笛卡尔及其追随者理性至上主义的质疑与批判当人们说人类的文明及国家、制度、法律等都是人类的理性刻意设计并创造出来的,并以此为人类而自豪的时候。对于笛卡尔来说,他把这种无法得到他的理性证明的人类早期行为归因于上帝的设计,但是伏尔泰、卢梭等人则抛弃了笛卡尔的这个观点。从以上所述就足以证明,笛卡尔及其追随者理性至上主义的理论思想,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人类理性根本不能把控未来事实的结果。......
2023-08-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