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李生被城里女友抛弃后,骗取了同样来自乡下的女孩小彦的信任和好感,把她作为身体泄欲的对象,以这样的方式来达到他“报复”城市的目的。小说人物的聪慧、勤奋、隐忍和无伤大碍的狡黠,合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实处境,既有作者的个体记忆,又是对一代人集体形象的表征。......
2023-12-02
辽阔浩茫的西部大地,应是滋生大散文的沃土。散文之“大”,并非单指篇幅的臃长和文辞的华丽粉艳,它更指散文内在精神的雄沉壮阔,即作者艺术气质的高格与健朗。史小溪散文的文本特征与他的散文观念是深相契合的,作为西部散文精神的鼓吹者和引领者,他的创作凸显着强烈的西部生命意识,不媚俗不趋新,坚持独立的美学追求。一是浓烈的情感。无论写景描物,还是叙事说理,无论长篇还是短制,全文都有一股情绪在弥漫,并贯穿始终,如书法家挥毫落笔,力求一气呵成,唯恐途中散了文气。有的甚至开篇就出现警策之语,如炫亮的龙眼般夺人眼目,语感气势磅礴。二是考究的语言。文中大量引用方言俚语、民歌童谣,间以文言熟语,文风活泼,典雅醇厚,庄谐杂出。尤值一提的是,《高原守望者》中收录的几篇报告文学,据作者所述,耗用了他太多的心血与汗水,自己颇为看重。我深以为然,作为一个在散文世界中游弋既久的着名作家,对文学语言、叙述技巧、作品构思,甚至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着独特的体认,而文学在本性上是共通的,因此书中多篇报告文学甚至可当作叙事散文来阅读。三是自由的文思。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所说,“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史小溪散文如苏轼所云,具有“行云流水”、“姿态横生”等特点,自由的抒情方式使得他的表述常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散文观念束缚,思之所至,笔之所及,纵横捭阖,收放自如,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四是刚健的文风。他的文字扎根于厚实的土壤,既有细腻的灵魂倾诉,又有粗豪的铜琶绝唱,强健的抒情主体和正直丰满的内心世界,决定了他作品的基调没有丝毫的阴柔萎靡之气。尽管文中也常流露出他的迷惘与苦痛,但整体上延续着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精神道统,洋溢着西部汉子的英豪之气,精神高洁清爽,卓然而成一家。
在史小溪的作品中,书信体笔札是重要的一类,是他袒露内心、阐述文学观念的重要方式,可透视出他的性情、学养和品质。他年轻时曾给老作家碧野写过长信求教,成名成家后又给全国各地的文朋师友写了大量的信件和序言,既无半点文学才俊的目空一切,也没有一丝着名作家的盛气凌人。包括给文学青年的复信中,也常常不掩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茫然与困惑,一以贯之的是他的谦和与真诚,让受信者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其他阅读者也深受感染。在随笔体长信中,他常借着一封信的由头,如一些生活现象,或某个历史人物、事件,结合实际延宕开去,谈论当前文坛走向,评点作品艺术得失,纵论人生浮世悲欢,情感倾向善恶分明,理趣、情趣、文趣尽显其中。作为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他对文学创作的本质规律有着深刻且独特的认知,很少写那些四平八稳、正襟危坐的学报体理论,而是通过这些长信短札,建构自己的文学观念,解读它们便是打通一条通往作者深层精神世界的秘密通道。这些信札情感饱满,文字张扬又懂得节制,追求理论深度的同时不忘艺术审美的呈现,包括一些谈创作理论的文章,让人在优美的文字中不知不觉向文学本质的纵深处靠进。(www.chuimin.cn)
长文《一片明朗高远的天宇》是史小溪为《中国西部散文》(上下卷)所作的“跋”,文中,他坦言自己的审美观:“看重那些强烈凸显西部生存现状,富有生命意识和生命体验的散文;看重那些阳刚、大气、粗粝的黄钟大吕、铁板琵琶、汉魏风骨、大唐气魄的散文;看重那些独抒性灵,独具个性特点,在思维、结构、语言等方面出格、破格有创新的散文;看重那些新家新人的高品位、高层次、大手笔散文。”②这套书出版后,在文坛刮起一股强劲的西部散文旋风。十年之后,史小溪再次高擎西部散文的旗帜,着力编辑《中国西部散文精华》,并在约稿函《张扬西部散文的旗帜》中进一步阐述其散文观念:“西部散文除了它的‘地域’特征,更有自己独具的精神特质。那种张扬的原始自然生命力,不屈的生命激情,雄阔、凝沉的意象,悲凉、悲苦、悲壮的生存意识,无疑是它的质核和根系。……我向来以为,真正高层次、高品位的散文,是一种生命激情、生命本体真切的流露(包括在严酷的大自然和复杂变迁的社会生活面前,人与生俱来的那种孤独、无奈、困惑、忧虑、焦灼),是一种指向极境的生命理想,是一种高尚的人文情怀、审美情怀。它追求的是超越物质功利的精神生活。毫不隐瞒地说,我更喜欢那些守望生活深度和精神高度,在‘形而上’宇空穿行,富有生存意识和生命体验的散文。所以我仍然呼唤那种具有大观、大略、大气、大境界、大手笔的西部散文随笔。我也喜欢散文中具有的那些流动起伏、情不自禁的东西,那些自然、浪漫、雅而别致的东西,那些独抒性灵、涵盖深邃人性的东西,那些强烈凸显个性、思想自由燃烧的东西,那些在思维、审美、结构、语言等方面出格破格有创新的东西。”③其中浑厚、凝重、深沉、悠远、崇高等可视作他散文观念的关键词,从中可看出,他认为的优秀散文,应具有以下质素:吞吐日月的西部精神,昂扬浓烈的情绪勃发,大开大合的抒情方式。纵观他的散文及笔札,正是追求这样的精神格调与美学品质。
有关批评的体温的文章
如李生被城里女友抛弃后,骗取了同样来自乡下的女孩小彦的信任和好感,把她作为身体泄欲的对象,以这样的方式来达到他“报复”城市的目的。小说人物的聪慧、勤奋、隐忍和无伤大碍的狡黠,合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实处境,既有作者的个体记忆,又是对一代人集体形象的表征。......
2023-12-02
乡村是中国文学的母题,认识中国须从认识中国的乡村开始。作为从泥土中来的“地之子”,吕翼的身上承载了太多乡土的负担,他的满腔悲悯,他的绚丽青春,他生命中的悲喜歌哭,全都挥洒给了乌蒙山腹地的这片土地。长篇小说《土脉》,是吕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是省作协与玉溪峨山县联合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的成果之一。“土脉”隐喻的是大地之根,是生命落脚的地方。......
2023-12-02
如果说,史小溪散文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采集了陕北特有的文化元素以展示其鲜明的地域特性,那么沿着这条民俗文化的肌纹深入挺进,不难发现,在民俗表层掩盖下的,是作者强烈的历史归属感与文化认同心理。......
2023-12-02
施战军的文学批评起步于东北,成长于齐鲁大地。读施战军的文学批评,我们何尝感受不到他所心仪的批评家所具备的那些引人入胜的美学风采。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的处境颇为尴尬,既有来自创作界的质疑与不满,又受到学术界的轻视与鄙夷。施战军一直为文学批评的地位正名,并以自己华赡丰美、及物入理的批评风采,矫正着文坛对文学批评的误解。文学教育、批评写作和书刊编辑,成为他寄心文学的三种生命形态。......
2023-12-02
年轻的贺绍俊大学毕业来到《文艺报》,与他的同事潘凯雄共同演出了连续几年的“潘贺双打”,驰名文坛,这是贺绍俊走上文学批评舞台的第一次华丽演出。这一时期所作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初步奠定了随后出炉的《文学批评学》一书的理论雏形。......
2023-12-0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经验对艺术家一生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夏坚勇从小饱尝了饥饿和受人歧视的痛苦滋味,内心滋生的深刻的痛苦体验和悲剧意识沉积为主要的生命经验,并转换为艺术创造的心理张力。④夏坚勇:《湮没的辉煌》,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5月版,21页。⑥夏坚勇:《旷世风华--大运河传》,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版, 第2-3页。......
2023-12-02
《初岁》中的兰建成年少时对猪充满感情,但这份温情终不敌成人世界的冷酷与漠然,在理智而实用的成人眼里,“猪”只是满足食欲的牺牲。“杀猪”的仪式就成了对他而言具有特殊含义的“成人礼”。甫跃辉写出了成长的疼痛,它没有撕心裂肺般的巨痛,却足以让过去的自己面目全非。作者明知时间流逝再也无法追回,但仍以文字雕刻光阴之舟,叙写成长的记忆,借以祭奠逝去的青春,在极具个人化的经验表述中,指向了人类共同的童年记忆。......
2023-12-02
曹晓宏出身教师世家,其母执教杏坛多年,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尊师重道之风对其精神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杏坛丹心赞》表达了他对业师骆小所先生教育业迹的由衷敬仰之情,也抒发了自己寄情杏苑的志向。2007年5月,曹晓宏创作出《调寄贺新郎》:万仞横空立。曹晓宏教授的百余首古体诗词,艺术质量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之上。......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