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国文学的母题,认识中国须从认识中国的乡村开始。作为从泥土中来的“地之子”,吕翼的身上承载了太多乡土的负担,他的满腔悲悯,他的绚丽青春,他生命中的悲喜歌哭,全都挥洒给了乌蒙山腹地的这片土地。长篇小说《土脉》,是吕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是省作协与玉溪峨山县联合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的成果之一。“土脉”隐喻的是大地之根,是生命落脚的地方。......
2023-12-02
黄河流域滋生了我们民族最原初的想象,时至今日,这片阔大的高原地层中沉埋着的那些无穷尽的可歌可泣的传说与神话,依然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原型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码。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是一页残篇断简,可连缀起一部辉煌的创世与发展史诗,记载着这个民族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延州自古为历史文化名邦,深厚的文化土壤在这里堆积成一种亘古不衰的民族气质,行走其间,随手可拾掇起光泽晶莹的文明碎片。它又是中国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虽地处寒荒山岙,这里发出的指令,却一度影响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走向。由此涵泳出的民众素质和积淀起的民族意识,凝聚了华夏民族精神中的优秀元素:博大、宽厚、坚韧、有容乃大。这是一名作家成长最理想的外部环境。如果说,史小溪散文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采集了陕北特有的文化元素以展示其鲜明的地域特性,那么沿着这条民俗文化的肌纹深入挺进,不难发现,在民俗表层掩盖下的,是作者强烈的历史归属感与文化认同心理。
史小溪成长于20世纪中下期那段荒谬的时代,青年时因所谓的家庭出身不好,被迫别亲离乡,远走蜀地。对一般人而言,从贫瘠的陕北高原到富足的天府之国,很难再萌生返回那块衣胞之乡但同时又是伤心之地的念头,即使从事写作,也大都只会在文中回忆起故乡的温馨与缱绻。可史小溪在巴山蜀水工作了十余年之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这片曾经迫使他出走的土地,并不顾自己理工科专业的出身,凭着对文学的痴恋与热情,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文学编辑职业,走上艰辛却充满幸福感的散文写作之路。由此来研读他的那些陕北散文,一切皆豁然开朗:没有一种对出生地强烈的历史归属感,没有一种对置身其间并哺育自己成长的文化由衷的认同心理,就很难产生写作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单凭靠反映文化差异或生存差异来达到的个性写作之目的,也大都只能流于浮光掠影或蜻蜓点水,是浮泛且似是而非的。(www.chuimin.cn)
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在《黄河万古奔流》、《延河 远去的延河》等篇目中得到了深度呈现。史小溪在踏访故垒、钩沉史迹中倾听历史的回音,在那块历史古迹与革命风潮交织的土地上,探本追源,寻找民族变迁的足迹。伫立于黄河壶口,于巨澜飞瀑间,他的思绪回溯到二百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和八十万年前在黄河岸边站立起的原始人类,默诵着古诗文中描写黄河的璀璨篇章,咀嚼那首陕北人用他们祖祖辈辈生命体验雕磨出的船夫曲。迷蒙中,他仿佛看到“沿着漫长的数千年岁月相袭走来的羊皮筏子”,和那如铜铸般的老艄公形象,听到了祖先从遥远之地向他发出的无声召唤。行走黄河岸边,最能激起民族集体意识与自豪感的,当数大禹之父鲧盗“息壤”(神土)以救民众及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些远古英雄的身上,张扬着人类的惊天伟力和为达目标百折不挠、至死靡它的奋争进取精神。史小溪的实地踏勘,汲取了喷涌不绝的文学地气,锻铸了他的精神品格,使散文创作的艺术酵母元气充盈,浓烈蓬发。正因此,当他离别故乡十三年之后重新回到延河边时,对往事的回忆便伴随着心灵的阵痛与欢愉。延河蜿蜒远去,亦如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将永远走进尘封的岁月,灵魂在对故土的寻找与回归中颤动不已。
有关批评的体温的文章
乡村是中国文学的母题,认识中国须从认识中国的乡村开始。作为从泥土中来的“地之子”,吕翼的身上承载了太多乡土的负担,他的满腔悲悯,他的绚丽青春,他生命中的悲喜歌哭,全都挥洒给了乌蒙山腹地的这片土地。长篇小说《土脉》,是吕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是省作协与玉溪峨山县联合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的成果之一。“土脉”隐喻的是大地之根,是生命落脚的地方。......
2023-12-02
施战军的文学批评起步于东北,成长于齐鲁大地。读施战军的文学批评,我们何尝感受不到他所心仪的批评家所具备的那些引人入胜的美学风采。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的处境颇为尴尬,既有来自创作界的质疑与不满,又受到学术界的轻视与鄙夷。施战军一直为文学批评的地位正名,并以自己华赡丰美、及物入理的批评风采,矫正着文坛对文学批评的误解。文学教育、批评写作和书刊编辑,成为他寄心文学的三种生命形态。......
2023-12-02
年轻的贺绍俊大学毕业来到《文艺报》,与他的同事潘凯雄共同演出了连续几年的“潘贺双打”,驰名文坛,这是贺绍俊走上文学批评舞台的第一次华丽演出。这一时期所作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初步奠定了随后出炉的《文学批评学》一书的理论雏形。......
2023-12-0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经验对艺术家一生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夏坚勇从小饱尝了饥饿和受人歧视的痛苦滋味,内心滋生的深刻的痛苦体验和悲剧意识沉积为主要的生命经验,并转换为艺术创造的心理张力。④夏坚勇:《湮没的辉煌》,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5月版,21页。⑥夏坚勇:《旷世风华--大运河传》,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版, 第2-3页。......
2023-12-02
史小溪散文的文本特征与他的散文观念是深相契合的,作为西部散文精神的鼓吹者和引领者,他的创作凸显着强烈的西部生命意识,不媚俗不趋新,坚持独立的美学追求。史小溪散文如苏轼所云,具有“行云流水”、“姿态横生”等特点,自由的抒情方式使得他的表述常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散文观念束缚,思之所至,笔之所及,纵横捭阖,收放自如,读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2023-12-02
《初岁》中的兰建成年少时对猪充满感情,但这份温情终不敌成人世界的冷酷与漠然,在理智而实用的成人眼里,“猪”只是满足食欲的牺牲。“杀猪”的仪式就成了对他而言具有特殊含义的“成人礼”。甫跃辉写出了成长的疼痛,它没有撕心裂肺般的巨痛,却足以让过去的自己面目全非。作者明知时间流逝再也无法追回,但仍以文字雕刻光阴之舟,叙写成长的记忆,借以祭奠逝去的青春,在极具个人化的经验表述中,指向了人类共同的童年记忆。......
2023-12-02
曹晓宏出身教师世家,其母执教杏坛多年,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尊师重道之风对其精神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杏坛丹心赞》表达了他对业师骆小所先生教育业迹的由衷敬仰之情,也抒发了自己寄情杏苑的志向。2007年5月,曹晓宏创作出《调寄贺新郎》:万仞横空立。曹晓宏教授的百余首古体诗词,艺术质量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之上。......
2023-12-02
“建设性”是贺绍俊文学批评的伦理核心,体现为批评理论的体系建构、批评的话语风格和对批评本身的价值期许。在贺绍俊看来,批评是一项建设性的工作。贺绍俊认为,两种批评方式都无益于文学的健康发展,都不能与建设性的批评划等号。因此,“建设性批评兴旺发达起来后,那些乌七八糟的批评才会偃旗息鼓。”“精神性”是贺绍俊文学批评着力阐扬的理论焦点。......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