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历史与文化认同-批评的体温

历史与文化认同-批评的体温

【摘要】:如果说,史小溪散文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采集了陕北特有的文化元素以展示其鲜明的地域特性,那么沿着这条民俗文化的肌纹深入挺进,不难发现,在民俗表层掩盖下的,是作者强烈的历史归属感与文化认同心理。

  黄河流域滋生了我们民族最原初的想象,时至今日,这片阔大的高原地层中沉埋着的那些无穷尽的可歌可泣的传说与神话,依然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原型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码。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是一页残篇断简,可连缀起一部辉煌的创世与发展史诗,记载着这个民族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延州自古为历史文化名邦,深厚的文化土壤在这里堆积成一种亘古不衰的民族气质,行走其间,随手可拾掇起光泽晶莹的文明碎片。它又是中国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虽地处寒荒山岙,这里发出的指令,却一度影响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走向。由此涵泳出的民众素质和积淀起的民族意识,凝聚了华夏民族精神中的优秀元素:博大、宽厚、坚韧、有容乃大。这是一名作家成长最理想的外部环境。如果说,史小溪散文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采集了陕北特有的文化元素以展示其鲜明的地域特性,那么沿着这条民俗文化的肌纹深入挺进,不难发现,在民俗表层掩盖下的,是作者强烈的历史归属感与文化认同心理。

  史小溪成长于20世纪中下期那段荒谬的时代,青年时因所谓的家庭出身不好,被迫别亲离乡,远走蜀地。对一般人而言,从贫瘠的陕北高原到富足的天府之国,很难再萌生返回那块衣胞之乡但同时又是伤心之地的念头,即使从事写作,也大都只会在文中回忆起故乡的温馨与缱绻。可史小溪在巴山蜀水工作了十余年之后,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这片曾经迫使他出走的土地,并不顾自己理工科专业的出身,凭着对文学的痴恋与热情,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文学编辑职业,走上艰辛却充满幸福感的散文写作之路。由此来研读他的那些陕北散文,一切皆豁然开朗:没有一种对出生地强烈的历史归属感,没有一种对置身其间并哺育自己成长的文化由衷的认同心理,就很难产生写作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单凭靠反映文化差异或生存差异来达到的个性写作之目的,也大都只能流于浮光掠影或蜻蜓点水,是浮泛且似是而非的。(www.chuimin.cn)

  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在《黄河万古奔流》、《延河 远去的延河》等篇目中得到了深度呈现。史小溪在踏访故垒、钩沉史迹中倾听历史的回音,在那块历史古迹与革命风潮交织的土地上,探本追源,寻找民族变迁的足迹。伫立于黄河壶口,于巨澜飞瀑间,他的思绪回溯到二百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和八十万年前在黄河岸边站立起的原始人类,默诵着古诗文中描写黄河的璀璨篇章,咀嚼那首陕北人用他们祖祖辈辈生命体验雕磨出的船夫曲。迷蒙中,他仿佛看到“沿着漫长的数千年岁月相袭走来的羊皮筏子”,和那如铜铸般的老艄公形象,听到了祖先从遥远之地向他发出的无声召唤。行走黄河岸边,最能激起民族集体意识与自豪感的,当数大禹之父鲧盗“息壤”(神土)以救民众及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些远古英雄的身上,张扬着人类的惊天伟力和为达目标百折不挠、至死靡它的奋争进取精神。史小溪的实地踏勘,汲取了喷涌不绝的文学地气,锻铸了他的精神品格,使散文创作的艺术酵母元气充盈,浓烈蓬发。正因此,当他离别故乡十三年之后重新回到延河边时,对往事的回忆便伴随着心灵的阵痛与欢愉。延河蜿蜒远去,亦如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将永远走进尘封的岁月,灵魂在对故土的寻找与回归中颤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