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张爱玲研究:独特观点与范例

张爱玲研究:独特观点与范例

【摘要】:《走进荒凉》一书出版后,宋家宏对张爱玲的研究并没有就此结束,尽管他的批评目光已发生了转移,但他并没有完全淡出,而是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着继续思考,对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动向保持着密切关注。宋家宏先后在多所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的学术视点以张爱玲研究为核心,延伸到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力图形成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特征的整体重构。

  1982年,宋家宏毕业于中国民间文学重镇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试论民间爱情故事的起源及发展》得到发表并被收入一本论文集。回到云南工作后,他不期然地来到昭通师专任教,当时学校没有开设民间文学课,也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机构,在偏居滇东北那些清贫的日子里,他感受到的是与大学时代形同霄壤的生命状态。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大潮涌动之中,宋家宏深切认识到,必须重新选择与自己的教学结合得更为紧密的学术领域。他是一个富于激情的人,也是一个对社会改革抱有强烈希望的学者,于是选择了现当代文学作为自己主攻的学术方向。

  1986年,宋家宏得以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进修。在万寿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一个深秋的夜晚,传奇女子张爱玲身着一袭华丽的旗袍走进了他的视野,阴郁的眼神让他感到彻骨的寒意。“灵魂在杰作中的历险”由此开始!他一步步走进其荒凉的精神世界。无论是侧身昭通,辗转玉溪,还是定居昆明,阅读和写作张爱玲成了宋家宏重要的精神寄托,成为他安放灵魂的坚实所在。《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是宋家宏研究张爱玲最早的论文,发表在中国重要的学术刊物《文学评论》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好评,被海内外有关张爱玲的论文集不断选入,相关学者的“研究述评”也多次提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张爱玲研究专家金宏达教授,海外学者周芬伶教授等也在其文章着作中对其充分肯定。2000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着《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是宋家宏从事张爱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他“十年磨一剑”的结晶,在当前学界的浮躁环境中,宋家宏以其严谨与沉静,在“张学”研究的领域里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别具一格的批评话语,开拓了一种张爱玲研究的新范例。该书出版后,迅即又加印了两次,发行共达20000册,而今早已脱销,这在当下的学术着作出版中甚为少见。

  《走进荒凉》从作家张爱玲的童年经验入手,立足于对张爱玲作品的整体性细读与理解,分析她的成长历程、家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对她人生悲剧意识形成的重要影响。书中首先分析了张爱玲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由此进入其小说世界,对人物进行整体扫描,并深入解剖小说中最重要的两组人物关系:一是亲子关系,二是性爱关系。在分析小说人物的心理特征之后,探析她作为一名女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以及她在时代大变革中的思想与情感历程,并对其前后期作品不同的艺术价值进行比较和研究。这部着作最后四章则从结构、环境、意象和情感的角度专门分析了小说的艺术特色。作者力求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张爱玲,文字表述深入浅出,将理性的结论寓于感性的文字间,表述方式与学院派高头讲章式的沉闷、枯燥全然不同,简洁明快,鲜活灵动的文字流露出作者的才华。在对作家创作心态、历程、情感、思想意识的分析与作品人物、意象、环境、结构分析的相互映衬中,寻求研究者独特的发现。其中对作家创作心态、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左右摇摆、短暂创作高峰的出现、前后期艺术质量不同的原因,以及人物分析、结构特色、作品情感基调等方面,都作出了与其他研究者不同的论述,从中可见出作者的艺术敏感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他不是拿着先验的理论去阐释文本,而是将严谨的逻辑推演和周密的理论论证建立于熟读文本和通晓理论的基础之上,这种实证精神使得批评文章更具有学理性,有效规避了“理论对理论”、“以玄说玄”或“以空对空”的泛泛而谈。(www.chuimin.cn)

  宋家宏在这本书里曾说:“杰作都是作家心灵的泣血之作”,其实理解杰作也是需要心灵的伤痛的,记者、学生常有人问起他:“你为什么对张爱玲理解如此之深?是否也有类似的伤痛?”宋家宏总是避而不谈,但在“后记”里有两句话:“张爱玲的作品拨动了我心灵深处的琴弦,触到了深层意识中的某些伤痛。”透露了些许隐秘。拥有特殊身份的黄玲教授在一篇题为《一个人和一本书》的文章中多少道出了某些端倪。台湾的研究者陈炳良先生在一篇张爱玲研究综述中,指出宋家宏的论文很有“主观性”,宋家宏的张爱玲研究之所以有价值,不仅仅是因为他进入这个领域早,而是因为他的研究富于个性和主体精神。

  《走进荒凉》一书出版后,宋家宏对张爱玲的研究并没有就此结束,尽管他的批评目光已发生了转移,但他并没有完全淡出,而是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着继续思考,对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动向保持着密切关注。几年间,他又公开发表了《悲剧意识与世俗人生--论张爱玲的散文》和《论<秧歌>》等学术文章,并针对国内出现的系列“张爱玲热潮”及时地发出自己的批评声音。有的现象已超越了“文学”而进入“文化”的范畴,如对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艺术缺失的评点;对《小团圆》出版者的批驳,怒斥其行为已违背了作家的主观意愿,是“失德之举”!这些言论,让读者看到一个有着良心、道义和直面人生勇气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在宋家宏的精神世界中,对张爱玲作品的解读与评说已构成他主要的精神家园,有了他的研究,张爱玲栩栩如生地站在爱她的读者面前,宋家宏也借助着张爱玲,清晰地呈现出他孤独而丰满的内心世界。他认为:“对一个搞评论的写作者来说,真正能感动心灵深处的作家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必须珍惜。只有融注了研究者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文章才是有价值有生命力的文章。”这对文学研究者是富有启示意义的。宋家宏先后在多所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的学术视点以张爱玲研究为核心,延伸到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力图形成对现当代文学发展特征的整体重构。关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文章,收集在他的《审美与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丛谈》一书里,2011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