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贺绍俊大学毕业来到《文艺报》,与他的同事潘凯雄共同演出了连续几年的“潘贺双打”,驰名文坛,这是贺绍俊走上文学批评舞台的第一次华丽演出。这一时期所作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初步奠定了随后出炉的《文学批评学》一书的理论雏形。......
2023-12-02
施战军的文学批评起步于东北,成长于齐鲁大地。百年老校山东大学醇厚的学术风气,导师孔范今教授严谨的治学品格,浸润了他的学术气质,使其形成谦逊沉实、包容涵蕴的批评风范。虽然长年跻身高校,受制于学院体制的框范约束,但他却没有沾染上多少经院的气息,读他的批评文章,很难发现学术界普遍存在的“西化”痕迹。他甚至本能地排斥那种板滞的纯理论批评,追寻的是一种诗化的美文批评。前辈学人李健吾“触类旁通又精准透辟”的批评,当代批评家李敬泽“灼见及物顺理、妙语别开生面,天光云影、独出机杼,常有‘清源正本之论’,读来‘生气勃勃,精力弥满’”的批评,让他无限心仪,心向往之。此外,对张学昕批评路径的研究,对林舟批评精神的激赏,也在无形中内化为他自己的批评格调。
读施战军的文学批评,我们何尝感受不到他所心仪的批评家所具备的那些引人入胜的美学风采。《新活力:今日青年文学的高地》④是一篇浸透了他才华、学养与性情的文字,其中,他读毕飞宇:“他让我们知道人的细密的感应往往连筋带肉地牵扯着他(她)的境遇,人的向往以及为向往而挣扎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美好的东西是如何由原初的美好、坚韧的追望走向残忍的破碎的。”他读红柯:“西部的美和干净,温情和英雄性格,成为他个人西部生活感遇之下的真切倾说。”他读魏微:“缓和清朗,视域似乎不够宽展,但是带给读者的感动却是浸透内心和仁厚无边的。”他读朱文颖:“不仅赋予南方写作传统以新的力量,同时也给当今文学对城市体验的开掘增加了综合的可能性。”他读迟子建:“细小如缕的人文关爱,不再是以自身记忆为核心的情愫,而是普照式的情怀,绵长弥漫、宽悯如天云浩荡。伤怀之美还在,但更多的是悲凉之雾遍披华林。”他读鲁敏:“作家的专业精神的终极指归是对人心的抚慰,透过黑暗捕捉光影,戳穿恶抵达善,拨开芜杂的遮蔽呈现单纯之美,是对人类的人性化生存的由衷关切和对人间美好温暖之爱的向往与担当”。他读刘玉栋:“用他秋后房前的阳光一样的人文之暖体恤艰难时世,温慰渐凉的乡情。机智性情和老实厚道交融相成,隐秘着的痛楚和甜蜜真切地伴生在这个少年老成的作家的小说里,想象的清逸使现实的沉浑更加触目惊心。”他读李大卫:“他有双语优长也有理论功底,对小说的游戏性和寓言性做过深切思索并引起较为普遍的关注,此后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充分感性的语言、故事和想象是如何挣破了观念和‘思想’的蚕茧,自由而敬业地飞舞的。”施战军的文学批评,没有丝毫的故作高深作导师姿态,也不受限于批评对象的文本制约,而是用心感悟作家倾注于作品之中的心灵与才思,或借助某部作品引发的话题,自由抒发对文学现象及规律的感悟。他为追寻文学的“魅性”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文学之魅”也潜在地影响着他的批评风格,在写作方式上,更多偏重随感式、印象式甚至点评式写作,在话语表述上,追求一种新鲜活泼,文采斐然的诗化语言。他以良好的艺术感觉与轻灵的笔触,赋予批评文字以美文特征,读他的文章,我们感受到的同样是当代文学批评界甚为缺乏的“人文魅性”。
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文学批评的处境颇为尴尬,既有来自创作界的质疑与不满,又受到学术界的轻视与鄙夷。特别是在产业化、数字化趋势日益显现的高校学术评价制度中,本应最活跃、对文学现场最具学理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却被挤到了学术评价体系的最末端,被认为是“最没有学问”的科目。施战军一直为文学批评的地位正名,并以自己华赡丰美、及物入理的批评风采,矫正着文坛对文学批评的误解。他渴望在文学场域发挥文学批评更鲜明的现实作用,因此,跟众多的文学批评从业者纷纷从文联、作协和杂志社遁入高校不同的是,在山东大学任教了十余年之后,他于2009年5月调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2012年4月,又任《人民文学》主编,主持“国刊”的编政。文学教育、批评写作和书刊编辑,成为他寄心文学的三种生命形态。他是一位有着宏远文学抱负和坚定艺术信念的批评家,伫立于文学发展的现场,亲身参与到文学变革的潮流之中,必将激发他喷涌的文学才思,为他继续写出如珠玑般精美的批评文字,注入更加强劲的文学批评的“新活力”。
注释:
①施战军:《活文学之魅》,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34页。(www.chuimin.cn)
②施战军:《活文学之魅》,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44页。
③施战军:《活文学之魅》,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34-35页。
④施战军:《活文学之魅》,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33页。
有关批评的体温的文章
年轻的贺绍俊大学毕业来到《文艺报》,与他的同事潘凯雄共同演出了连续几年的“潘贺双打”,驰名文坛,这是贺绍俊走上文学批评舞台的第一次华丽演出。这一时期所作的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初步奠定了随后出炉的《文学批评学》一书的理论雏形。......
2023-12-02
乡村是中国文学的母题,认识中国须从认识中国的乡村开始。作为从泥土中来的“地之子”,吕翼的身上承载了太多乡土的负担,他的满腔悲悯,他的绚丽青春,他生命中的悲喜歌哭,全都挥洒给了乌蒙山腹地的这片土地。长篇小说《土脉》,是吕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是省作协与玉溪峨山县联合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的成果之一。“土脉”隐喻的是大地之根,是生命落脚的地方。......
2023-12-0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童年经验对艺术家一生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夏坚勇从小饱尝了饥饿和受人歧视的痛苦滋味,内心滋生的深刻的痛苦体验和悲剧意识沉积为主要的生命经验,并转换为艺术创造的心理张力。④夏坚勇:《湮没的辉煌》,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5月版,21页。⑥夏坚勇:《旷世风华--大运河传》,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版, 第2-3页。......
2023-12-02
如果说,史小溪散文最具特色的地方是采集了陕北特有的文化元素以展示其鲜明的地域特性,那么沿着这条民俗文化的肌纹深入挺进,不难发现,在民俗表层掩盖下的,是作者强烈的历史归属感与文化认同心理。......
2023-12-02
曹晓宏出身教师世家,其母执教杏坛多年,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尊师重道之风对其精神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杏坛丹心赞》表达了他对业师骆小所先生教育业迹的由衷敬仰之情,也抒发了自己寄情杏苑的志向。2007年5月,曹晓宏创作出《调寄贺新郎》:万仞横空立。曹晓宏教授的百余首古体诗词,艺术质量均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准之上。......
2023-12-02
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扮演着前沿先锋的作用,批评家的劳作价值既体现在为健康的创作风气保驾护航,又体现在为文学史家的史论架构选择适宜的叙述对象。从整体性看,这可视为他建构文学批评宏大叙述的标志性成果。他的文学批评历程,折射的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艰难奋发的学术进程。②贺绍俊:《倡导建设性的文学批评》,《光明日报》2009年8月21日。......
2023-12-02
如李生被城里女友抛弃后,骗取了同样来自乡下的女孩小彦的信任和好感,把她作为身体泄欲的对象,以这样的方式来达到他“报复”城市的目的。小说人物的聪慧、勤奋、隐忍和无伤大碍的狡黠,合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实处境,既有作者的个体记忆,又是对一代人集体形象的表征。......
2023-12-02
好的文学批评需要悟性与史识。在《论中国式的城市文学的生成》中,施战军以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文学为例,辨析了乡土文学旗号下的“城市”性特征。施战军文学批评中形成的史识,还体现在他对中国“艺术散文”和“新散文”特质的辨析,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两次转型中道德意识演变轨迹的勾勒,以及对茹志鹃小说之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贡献的界定,等等。这项重大的学术工程,在学术界和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