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与功用处于译典编纂的两个端点,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词典的价值高低,即终端评价,就得看它的功用如何。译学词典的功用,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来考虑。一般说词典的功用,多不必从宏观视角考虑,因为宏观视角具总体性,且与各种外部因素相关,在成熟已久的词典领域,是不必明言的。影响相关学科充分表现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并对其他学科产生较大影响,这是译典的特殊功能,远非一般专著可以相比。......
2023-12-02
有了翻译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考察译典领域的研究对象了。如上所述,概括而言就是一切翻译学词典及工具书。如同上面对于翻译学研究对象的考察,我们还必须将其分析为几个可操作的要素,然后一一加以分析,搞清每个要素的性征及其相互关系。
“译学词典”自然是首选对象,这一点恐怕没有什么争议。从译典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它是最重要的。译典编研领域是否能够开拓出来,首先系于是否已经有了一批译学词典。它是最易见的研究对象。有了这个基点,就可以由此出发,向上下四周去搜寻了。译学词典相当于翻译学的作品或译品,都是一种劳动生产物。生产作品的是作者,生产译品的是译者,那么生产译典的显然就是编者了。作品或译品里面所写的,叫客观世界,译典里面所装的内容,肯定不能叫做客观世界,有理论,有术语,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均与译学有关,故可统称之为译学知识。相当于翻译过程的,是编辑过程。翻译里面有两种读者,一为原文读者,二为译文读者,译典则一般不存在原文与译文之别,故而读者二字不必再加修饰。这5个基本要素,都是从翻译学基本要素比附出来的,按时间流程可排列如下:译学知识——编者——编辑过程——译学词典——读者。
译典5大要素就这样推导出来了。毫无疑问,它们也是密切相关的一个整体,一个不同要素有机相连的系统。译学知识是客体,它大多原本存在于各种书籍、文章中,提取出来,按词条要求编写、加工即可,但也有的不是来自现成的文字材料,例如关于某些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的信息,可能是由编者直接向本人询得的,带有原创性。编者自然是译典编纂的主体了。他原本是翻译学学者,又懂得词典编纂的理论和方法,发现社会上有编纂译学词典的需要,在筹划了一番,确定了编纂宗旨、词典框架和具体体例之后,就开始了编辑的过程。考察到这里,我们觉得发现了一个新的基本要素了,这就是词典编纂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缺了不行,所以简称“词典知识”,加在“译学知识”之后。译学知识是基本内容,在译典中是易见的词典主体内容,而词典知识则是隐性的,它的主体并不作为词条出现在译典中。但词典知识运作于编者的脑海里面,缺了它译典就无从产生。它起的是一种组织作用,因而词典学修养不高,就会直接影响译典的质量。这两种知识一前一后排列在一起,似乎是向人们表明,翻译学词典是译学知识和词典知识相结合的产物。在笔者的想象中,译学知识具阳性或者说父性,词典知识具阴性或者说母性,阴阳相媾,经过了一个复杂而艰苦的编纂过程,生产出了译学词典。编纂出来之后,走向市场,需要的读者买了去阅读或留待查寻。经过大量读者的使用,词典经由市场产生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加上学者的研究,有的词典就成了名著,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词典当然还有个媒介问题——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光盘的还是网上的?这会带来一些值得研究的特殊问题,但媒介等问题毕竟没有那么重要,不好列在基本要素里。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译典领域的研究对象完整地排列出来了:(www.chuimin.cn)
译学知识——词典知识——编者——编辑过程——译学词典——读者。
有关译学词典论的文章
主旨与功用处于译典编纂的两个端点,一个是起点,一个是终点。词典的价值高低,即终端评价,就得看它的功用如何。译学词典的功用,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来考虑。一般说词典的功用,多不必从宏观视角考虑,因为宏观视角具总体性,且与各种外部因素相关,在成熟已久的词典领域,是不必明言的。影响相关学科充分表现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并对其他学科产生较大影响,这是译典的特殊功能,远非一般专著可以相比。......
2023-12-02
拿翻译学来说,笼统地讲,其研究对象无非是翻译。当然,谭先生所谈到的这些都是翻译学所要研究的对象,但它有2个缺点:一是不够概括,二是不够全面。由上可知,许渊冲1991年提出翻译艺术6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是在翻译研究对象探讨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另外,杨自俭从与实践的关系入手所划分的两大译学研究部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可以构成不同层级的隐性研究对象,或后台研究对象。......
2023-12-02
所以,在词典学界双语词典又称翻译词典,但它与我们所说的译学词典性质与功能均不相同。粗疏的词集渐渐发展成了名副其实的双语词典。双语词典出现的历史既久,关于双语词典的研究成果自是十分丰硕,而且“双语词典学”已是一个常见的称谓。“据《中国辞书学论文索引》资料,至1989年为止,我国发表的关于双语词典的研究论文已达300余篇,而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最新统计,至1998年止,已逾1700篇”。......
2023-12-02
笔者于1999年6月从原工作单位烟台师院到山东大学参加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Nida演讲会,当时《译学大词典》已经完稿,正在联系出版。2001年4月21-23日在青岛参加“全国翻译学学科建设专题讨论会”,在会上发言的题目是“论译学词典编纂对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后来发表在2002年第3期《山东外语教学》上。......
2023-12-02
本词典计90万字,收录翻译家1124人,其中古代180人,现代944人。1988年《中国翻译家词典》出版之际,中国在这方面开始做了些弥补。接下来是两本书目和一部全书:1993: A Bibliography of Pedagogy and Research in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Etilivia Arjona-Tse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5: A Topical Bibliography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 Chan Sin-wai.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 An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 Chan Sin-wai and D. Polard.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以上是20世纪末4部译学词典问世之前的情形。......
2023-12-02
“词典诞生之日,即其成为批评目标之时。”现有的译学词典批评多属前者,如刘重德的《翻译工作者的伴侣——评〈中国翻译词典〉》,陈菲的《〈中国翻译词典〉评介》,林穗芳评论《中国翻译词典》的《中国翻译事业进程中的里程碑》,郝前的《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介绍〈英汉翻译例句词典〉》,蒋坚松的《词义·语境·翻译——关于〈英汉翻译例句词典〉》以及罗选民的《评介〈英汉翻译例句词典〉》等。......
2023-12-02
2004年10月15-17日,“2004年全国译学词典暨译学理论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召开,东道主是同年6月刚刚成立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2005年10月21-23日,“第三届全国翻译学词典暨译学理论研讨会”走出山东,在上海大学召开,堪称是一次翻译理论与译学词典研究的盛会。......
2023-12-02
我们所说的译学词典,与一般语言学家或词典学家所说的翻译词典,虽有一定的联系,却又有着实质性的区别。e. 在例证中提供大量功能等值而不限于意义等值的译文,最好是在名家的译作中广为收集现成的实际译法,经过筛选分类,纳入到词典之中。因此,英汉翻译词典应向使用者提供“译法”。编纂英汉翻译词典的需要就由此产生。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到,人们用“翻译词典”一语,所指称的对象存在很大差异。......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