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联手共进,借力打击更强对手

联手共进,借力打击更强对手

【摘要】:但是,丝业对他来说是外行,为了能把生意做好,而且是为了打击这么大一个对手,就必须要联合强手,共同进退,增加实力,于是他就去寻求居住在湖丝产地而且是丝业行家的庞云缯的合作。两人协商后,便决定强强携手,不仅规模庞大、投资量大,庞云缯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市场,在丝业市场上影响巨大,这些人也有这种意识,所以达成了一致共识,最终联手做大。

胡雪岩做市场讲究“市面需要众人围”。 意思就是说市场的安定繁荣与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与合作。从现代的角度来解构胡氏这一金律,就是胡雪岩深刻明白了在做市面、做营销时,团队的协作精神非常重要。对于现代的企业家,都十分看重团队的协作精神。

那么什么是团队精神呢?到现在为止,还很少有明确的界定,但是人们对团队精神的内涵却不乏切身的体会:它包括成员各方之间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及成员各方之间的尽心尽力和全方位的投入。

当然了,我们不能拿现代企业家那样对团队精神有如此深厚的理解与把握来看待一百多年前的胡雪岩,但他至少朦胧地察觉到团队精神的作用并在实际的商业运作中实施之。

一是体现在他对自己钱庄和其生意的经营上,他对自己的“档手”(员工)团体关爱有加,十分注重大家齐心协力办事。在与其他同行做生意时注重贯彻互惠互利的双赢理念,更注重与大家的团结合作,共同发财。

商圈中的竞争,尤其是同行之间的竞争,往往是非常激烈的,同行之间为争夺利益而反目成仇的绝非少数。而事实上,任何一个经商之人,他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只凭一人之力是很难成功的。胡雪岩正是深谙此道,他认为“同行不妒,什么事都办得成”。因而,他懂得如何在同行中周旋,注重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胡雪岩生意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得益于同行的真心合作。因为他明白商而成帮、互助互惠的道理,他会广泛地联络同行,与同行搞好关系,互惠互利,寻求共同发展。湖州南浔丝业“四象”之一的庞云缯就是胡雪岩在商业上的要好合作伙伴和交往甚密的朋友。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列强把中国当做了他们的原料产地,南浔辑里湖丝大量外销,胡雪岩也于同治年间开始从事丝业。光绪年间,左宗棠给胡雪岩写信道:“近与俄人谈及伊国意在销售湖茶及川丝、大黄等物,若能办通,亦中国一利源也。”

胡雪岩从中看出了商机,决定把丝业做大。当时的中国已经是让列强插手的时代,如果让洋人直接插手这生意并一家独大,定然会挤垮中国国内的市场,所以胡雪岩决定马上行动。但是,丝业对他来说是外行,为了能把生意做好,而且是为了打击这么大一个对手,就必须要联合强手,共同进退,增加实力,于是他就去寻求居住在湖丝产地而且是丝业行家的庞云缯的合作。(www.chuimin.cn)

庞云缯,字芸皋,祖籍绍兴,是丝业中的佼佼者,有记载云,“童年十五习丝业,精究利病……镇中张氏(指张源泰)、蒋氏(指三松堂蒋家)初与公合资设丝肆,大售,众忌其能,斥资以困之。公遂独操旧业……数年舍去,挟资归里,买田宅,辟宗祠,置祀产,建义庄,蔚然为望族”。大致意思就是说这庞云缯一开始很有本事,但是同行妒忌,所以最后洗手不干,可是还是家道兴旺,成了望族。

可见,庞云缯不仅擅长于丝业,还是一把经商的好手。两人协商后,便决定强强携手,不仅规模庞大、投资量大,庞云缯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和市场,在丝业市场上影响巨大,这些人也有这种意识,所以达成了一致共识,最终联手做大。在庞云缯的帮助下,胡雪岩的丝业几乎达到了垄断地位,蔡冠洛在《清代七百名人传》上说:“光墉所营丝茶叶……丰财捷足,操纵江浙商业”。《光绪实录》也有记载:“光墉所营以丝业为巨擘,专营出口,几乎垄断国际市场。”

自此,胡雪岩终于保住了国内的市场,达到了不垄断在外国人手里的目标,但胡雪岩也没有亏待协助自己的庞云缯,他将自己经营药业的经验传授给了庞云缯,并帮助他在南浔开了一家镇上最大的药店——庞滋德国药店。

身为商人的胡雪岩虽以经商获利为最终目的,但他心中有同行,做事时能够考虑到同行的利益,对同行及下属商人能帮则帮,该让就让。浙江慈溪人严信厚幼时曾在宁波恒兴钱肆当学徒,后来又到上海宝成银楼任职。同治初年,他就是经胡雪岩的推荐才得以进入李鸿章幕府,并被发任李军镇压捻军的驻沪襄办饷械的。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商业中也是这个道理。虽然同行之间存在竞争,但与同行间更多的则是交流与合作。赢得同行的好感,在自己赢利的同时也兼顾同行的利益才是经商之人的明智之举,才能在需要帮助时得人相助,才能获得长远利益。

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是胡雪岩认识到:“大家只有齐心合作,才能真正地稳定市面,才能够共同发财。”如果各方彼此争斗,不团结,于人于己都没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