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每天学点胡雪岩处世经商智慧,多管齐下,营销中外通吃

每天学点胡雪岩处世经商智慧,多管齐下,营销中外通吃

【摘要】:当时清政府的惯例是,军队所需之协饷,要求直接解送各大营粮台。商场势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生意上的联合,在互利的原则下进行合作。胡雪岩有着“多管齐下,营销讲究‘中外通吃’”的经商智慧,以上是这一智慧中“对内”的一面,接下来看对外的一面,即在与洋人竞争方面“联合小虾共吃大鱼”。如此的胆略促使胡雪岩下决心联合各方势力垄断生丝卖方市场。胡雪岩的来访对于陈正心而言也有抬高身份的作

胡雪岩曾说,不论是官场势力还是商场势力他都要有。他很清楚在那个局势动荡的年代,这两个表面上看毫无瓜葛、彼此独立的势力,本质上却是相互交织、相互维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进行强强联手,才可以稳扎稳打于商场中,推动事业不断向前。

在胡雪岩所处的大清朝实际上已经极度衰落。由于国内连年生乱,内忧外患,国家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户部一年应该有四千万的收入,但实际连一千万都收不到,赤字很大,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几乎崩溃的地步。

洪、杨一起兵,朝廷全力进行剿杀,招募兵勇,一下增兵十几万,粮饷就成了朝廷面临的最大问题。国库已经十分空虚,只好找地方政府筹集。所谓协饷,也就是由未受战乱、世面比较平静的省份帮助筹集军队的粮饷。

当时清政府的惯例是,军队所需之协饷,要求直接解送各大营粮台。浙江的协饷要解往江南大营,本来按照官府规定是要解送现银的,但由于江南大营围金陵,江北大营围扬州,水陆两路都无法保证安全,因此浙江蕃司与江南大营粮台商定,或者汇解上海,或是汇解苏州。

经过几场恶战,江南大营粮饷告急,已经派员到上海,要求浙江承汇的钱庄派人前去接头商谈汇解事宜。由于胡雪岩的运作以及他在浙江官场的势力,阜康当然是代理协饷汇解的首选钱庄。但就阜康目前的情况来说,胡雪岩必须去湖州一趟,刘庆生又暂时办不了这样的大事,一块肥肉,不得不请别人来帮着一起吃。

胡雪岩经过再三斟酌,决定选择大源钱庄做联手伙伴。这一决定让他的朋友难以理解。在一般人看来,以当时的商业背景,胡雪岩应首选信和钱庄和自己联手才对,一来信和也是杭州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字号,实力较强,二来与胡雪岩的关系非同寻常,信和是他当年当学徒时的老“家”,加上帮助王有龄海运局漕米解运的事信和也参与其中,而且出人出钱,立了大功。此时的信和实际上已经成了阜康钱庄的生意伙伴。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都没有把这块肥肉送给大源钱庄而不送给信和钱庄的道理。

事实上,这正是胡雪岩做生意不同常人的思维模式。因为这时的信和与阜康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是实际的生意伙伴,他就更不应该与信和联手做成这笔生意。他要结交新的生意伙伴,让自己的商业之根越扎越深,越扎越稳,打入商场之中。他要把自己在钱庄同行中的势力尽量做大。要做大势力,自然要把关系拉得广。这次有笔生意拉上大源,下次有另一笔生意再拉上另一家,这样下去,同行都与阜康建立了业务关系而且利害相连,休戚与共,他的力量自然非比一般了。他是想借这笔生意来扩大自己的商业势力。

对当时那个年代来说,胡雪岩当然明白官场势力、商场势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所以,他培养自己在官商两界的势力,是增强自己势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胡雪岩曾说:“利与势是分不开的,有势就有利。”他这里说的能借势得利的“势”,其实既可以理解为势力,也可以理解为可以帮助自己驰骋商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实力。

仔细研究一下胡雪岩所说的话就会明白,一个商行、商社的实力,并不仅仅是由资金、不动产来衡量的,无论官场之势,还是商场之势,说到底,都是构成一个商家整体实力的有机部分。商场势力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生意上的联合,在互利的原则下进行合作。而正因为有这一个原则起作用,商场势力的培植过程,常常是获取实际利益的过程。比如胡雪岩拉上大源钱庄,一起合作承办协饷的生意,就使大源老板孙德庆十分感激,因而死心塌地地支持阜康,自动将自己放在阜康的一笔1万2千两银子的款项转成同业长期放款,使胡雪岩答应为浙江道台麟桂填补亏空的2万两银子一下有了着落。

所有事实都证明,胡雪岩以后做成的几笔大生意与其同行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

胡雪岩有着“多管齐下,营销讲究‘中外通吃’”的经商智慧,以上是这一智慧中“对内”的一面,接下来看对外的一面,即在与洋人竞争方面“联合小虾共吃大鱼”。

胡雪岩曾经联合江浙一带的丝茧生意同行,共同抵制洋商的低价收购,为弱小资本不受强大垄断资本的欺压,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这一豪举成功的根源在于利用了商场的势力。

江南是中国丝绸生产的基地,大量质量上乘的丝绸销往世界各地。在外国势力进入之前,江南已经形成了千千万万个小作坊。为了保护江南的丝业,清政府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禁止垄断,合理收购。所以江南的丝业一直发展得很好。外国势力入侵之后,政府无力管理江南丝业,放任自由。再加之,政府一直看不起商业,不会、也不能与洋人打交道。那些商人呢?都是独自地与那些洋人做生意,互相压价,结果丝贱伤农,肥了洋人,苦了丝农。

胡雪岩看到这种情况后,心里十分不平静,他决定联合同行,共同抵抗洋商的买方垄断,为民族经济争一口气。

当胡雪岩刚产生这一想法的时候,便首先表现出了一个大商人的雄才大略。他对身边的几个伙计说:“凡事只是开头难,有人领头,大家也就跟着来了。洋庄的那些人,生丝价格被洋人压得很低,有的还要吃老本,心里何尝不想做?只是胆小,不敢动。现在,我们想个风险不大的办法出来,让大家跟着我们走。那时候,你们想一想,我们在这行中是个什么地位?”(www.chuimin.cn)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如此的胆略促使胡雪岩下决心联合各方势力垄断生丝卖方市场。

首先,胡雪岩开始用高于洋人的价格进行生丝收购,蚕农们自然是非常高兴,都把生丝卖给他。但是胡雪岩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呢?他想起了官府。他成立了以浙江巡抚为会长的蚕丝总商会,商会的会员们都是一些富商。他们这些人干什么事呢?不需要他们出钱,只需要他们做担保。原来胡雪岩想了一个主意:先是半价收购,余款秋后算账,而且付利息。这件事情居然被他办成了。因为,他知道光凭他胡雪岩一个人说话是办不成的。蚕农们之所以信他,是因为有那些富豪们担保。那些富豪们愿不愿担保呢?他认为会,因为不要他们出一分钱,还可以卖个名,更主要的是会长是浙江巡抚,谁不愿给浙江巡抚的面子呢?

让富豪们做担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胡雪岩登门造访上海名宿陈正心。陈正心在上海有“小宋江”的美誉,富甲一方,为人豪爽,行侠仗义。胡雪岩来到陈正心的府第,陈正心闻之连忙出来相迎。胡雪岩由于以前在为浙江海运局购买漕米时对漕帮的大义之举,已在江浙一带江湖上赢得极高的盛名,成为一代名流。胡雪岩的来访对于陈正心而言也有抬高身份的作用。

陈正心被胡雪岩的话深深打动了,更重要的是被他的气节所折服,愿出来领头与洋人抗争。陈正心把胡雪岩引见给众商人。胡雪岩又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说了几个想法:第一,与洋人做丝生意的“洋庄”联合起来,同行公议,就一个价,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拉倒。因急于脱货求现的商行,由陈正心出钱进行大宗收购,同样的价格,你要卖给洋人,不如卖给自己人。第二,对于不想卖的人,也不要卖给洋人,要用多少款子,拿货来抵押,我有钱庄做后盾,贷款救急,等洋人就范,货物出脱之后再还。第三,对于那些不顾民族大义,把丝私下卖给洋人的,将受到同行的谴责,背上卖国的恶名,被丝行除名。

有名宿坐镇,又有官府撑腰,这些商人岂有不从之理?

就这样,胡雪岩对上海丝业同行晓之以义,诱之以利,把他们联合起来,让他们跟着自己走。

随后,胡雪岩又和丝业巨头庞二联手,在丝生意上获得优势。

没过几天,上海的丝行老板一致要求提价,他们对洋人说,胡雪岩已答应出高价为朝廷织造局收购他们的丝。

洋人一开始还不在意,后来发现问题大了,他们收不到丝了。他们开始找胡雪岩,请他为他们收丝,可是就是出了超过收购价一倍的价钱,胡雪岩也是不卖。

洋人对付中国人的常用办法就是通过中国政府来镇压。这一次,他们故技重施,找到了北京清政府。但是,这一招,胡雪岩已经算计到了,他先让浙江巡抚王有龄上了一道奏章,说明洋人给江南丝业造成多大的危害,他胡雪岩又是多么伟大能干,怎样挽救了江南丝业。结果这道奏章得到了朝廷的赞许,还要求其他省份效仿之。所以当洋人状告到朝廷时,将起不了什么大作用。

到现在洋人才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们开始私下分化拉拢,对某些丝行许以高价,然而都遭到拒绝。那些商行的老板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私下把丝卖给洋商,会背上卖国罪名,受到同行的除名,今后再也不能做丝生意,同时还会得罪上海的陈正心,他可是在上海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人。

到最后,洋商不得不就范,给了胡雪岩他们一个公平的合理价格。这一仗下来,不仅胡雪岩净赚了18万两银子,而且给江浙、上海的丝商们带来了好的收入。

面对“大鱼”恶意的经济垄断,只要众“虾米们”联合起来,齐心协力、一致对外,是可以吃掉“大鱼”的。胡雪岩的这一成功案例,可以为以后的类似情况提供借鉴。

做生意,自然不能一条路走到黑,只有多变的营销策略和手段,各种营销渠道多管齐下,中外通吃,才能让自己的事业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