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其所好”实际上就是一种引导和激发的过程。胡雪岩有这样一句话:“观察别人的想法,且善于投人所好,是做生意的一大奥妙。”胡雪岩深知这一点,自然也就明白如何去投其所好。而我们若想达到让他们情愿这个目的,就必须去迎合他们的兴趣,也就是投其所好。我们投他人所好笼络对方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细察对方心理,我们才能了解对方的喜好,从而做到投其所好,笼络对方的心。......
2023-12-02
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出于众,人必非之。”如果一个人才华出众,行事出格,能够做成别人不可能做到的事,获得别人不可能获得的成绩,就必将令他人显得平庸,使别人感到威胁,引起别人的嫉恨。反之,那些平庸之人,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干不成什么非凡的事情,对周围人的利益不会构成威胁,自然就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所以,胡雪岩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并不限于别人对某一个人才的评价,反而对那些在别人口中颇遭非议的人物更加注意。换句话说,胡雪岩有一个特别的识人方法,他认为遭人嫉妒的多是能干之人。
胡雪岩就是推崇这样一种人才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本身就是一个招人嫉妒的人才。
早年间,胡雪岩在信和钱庄做学徒的时候,就因为办事干练,锋芒毕露,升职迅速,引起了同事们的不安和嫉妒。这些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出色的同事,用尽一切机会在老板面前诋毁胡雪岩,说他办事如何无能,又如何欺上瞒下,总之是个心术不正、无恶不作的小人。
值得庆幸的是,信和老板是个久经世面的人,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对这些谣言并不以为然。后来,胡雪岩私自借钱给王有龄一事传开之后,老板虽然又气又恨,因为按当时的行规,出了这种事,只能将胡雪岩赶出信和钱庄,可是老板还是不忍心将他赶出去,因为他知道,胡雪岩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此时,钱庄里的其他伙计却感到,这是报复胡雪岩的绝佳机会,于是,整天在老板面前谗言,说胡雪岩这小子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次要不赶出钱庄,将会后患无穷,要是别的伙计效仿,那钱庄还不迟早要关门大吉?
胡雪岩是已经犯了众怒,这一点老板知道,即使自己顶着压力把他留下,他以后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于是才狠下心肠,把胡雪岩赶出了信和。一个不世之才,就从信和钱庄的众妒里失落了。
事情的发展也令信和钱庄的人大跌眼镜。后来,胡雪岩的发迹,使信和老板感到,自己确实干了一件蠢事,竟然放走了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真是有眼无珠啊!
胡雪岩是在人们的嫉妒中发迹的,因此他深知“不遭人妒是庸才”,坚信大凡受到人们非议的人物,一定有某种异于常人的行为和能力,只要能够查明这些非议的起因,对症下药,一定能将这样的人才为我所用。他用这种方法,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发现了不少特别的人才。
王有龄辖区的一个县发生了民变,乱民杀了县官,攻占了县城,并竖起了大旗,自称“无敌大王”。消息传到湖州,王有龄大为恼火,召集幕僚征询办法,手下大都言剿,王有龄也持这种意见。
倒是有个叫司马松的幕士极力反对这种方法。他认为,如今士兵不训练,不知拼杀之事,而乱军风头正猛,不可与之相争,否则,一旦官兵失败,只怕四处乱民都会响应,况且民乱事出有因,当以“抚”字为上,既可安抚民生,又可平定民乱。(www.chuimin.cn)
司马松平素少言寡语,衣着服饰乱七八糟,很让同僚看不起,王有龄也有些烦他,只因他是另外一个朋友介绍来的才没把他辞掉。本来在王有龄的眼里,司马松无足轻重,今日见他未出兵便先言败字,很是气恼,不予理睬,于是派了个营官带领1000人马去镇压乱军。
事情果然如司马松所料,1000官兵在半途中便中了埋伏,死伤大半,别处的饥民见官兵如此不堪一击,也纷纷起来闹事,回应“无敌大王”。
王有龄大惊失色,召集众幕僚再商对策,大家一时都没好主意。这时,王有龄想到了司马松,想询问他,却发现人已不见了。司马松告假在家养病,请之不去。不得已,王有龄来找胡雪岩帮忙。
王有龄向胡雪岩陈述完后,胡雪岩顿时感觉这个司马松就是平乱所需的英才。他向王有龄解释说:“那天他献计用抚而不用剿,确实为计深远,非一般人所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平时藏而不露,到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大展才智,才是中用之人。”
接着,胡雪岩去调查司马松的情况。他了解到,司马松是个遗腹子,由母亲辛苦养大,成家后没几年,母亲一病不起,妻子留下两个儿女,跟他人私奔了。司马松既要照顾老母,又要照顾孩子,欠下了许多债。有位朋友见他可怜,便把他介绍到了王有龄的知府衙门,但一直不受重视。
胡雪岩登门拜访司马松,为他还清了旧债,又留下五百两银票,作为日常开支。回来后,他将司马松的困窘情况向王有龄详细说了一番,又劝王有龄夫人以养婢赠与司马松作为续弦。
这一切令司马松感激涕零,第二天前来拜谢,并主动要求去与乱民和谈。
司马松舌战乱民,很快就瓦解了乱民的斗志,乱民各自散去。王有龄奏明朝廷,清廷念及司马松的功劳,就令他在民变的县上任县令。他上任后,治理有方,很快就把人心平定,生产发展上去,一时间政通人和。
事后,胡雪岩在王有龄面前感叹:“司马松平时在同僚中备遭非议,原来果真是个奇才!”
总的来说,对于人才的选拔决不能局限于别人对某一人才的评价,而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对那些不被人们赞扬,经常遭受非议的人物特别加以关注。做领导的,要常把目光投向遭人嫉妒的人才,酌情任用他们,让他们以非常的手段,行非常的事情,并不断推陈出新。
有关每天学点胡雪岩处世经商智慧的文章
“投其所好”实际上就是一种引导和激发的过程。胡雪岩有这样一句话:“观察别人的想法,且善于投人所好,是做生意的一大奥妙。”胡雪岩深知这一点,自然也就明白如何去投其所好。而我们若想达到让他们情愿这个目的,就必须去迎合他们的兴趣,也就是投其所好。我们投他人所好笼络对方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细察对方心理,我们才能了解对方的喜好,从而做到投其所好,笼络对方的心。......
2023-12-02
胡雪岩与王有龄重逢,因资助王有龄留下的恶名自然就消除了。这就是气魄,一种强烈地要在商场上自立门户、纵横捭阖、开疆拓土、驰骋一方的气魄。可以说,这种强烈的自立门户,打下自己一片江山的气魄,正是胡雪岩能够时刻注意去发现财源,不断开拓自己的财源的基础。总之,一个人要有这种自立门户的气魄,机会不可错过。......
2023-12-02
用人必须要用靠得住的人,即那些有能力而又忠诚的员工。胡雪岩对药店总管的人选非常慎重,必须用能使药店药品质量靠得住的人。胡雪岩在选用人才方面一贯主张任用靠得住的人。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晚年事业过于庞杂等原因,使他用了靠不住的人,最终造成了事业的重大损失。......
2023-12-02
胡雪岩知道,生意场上向来是小险小利,大险大利。在近代中国,胡雪岩就是这样善于看到风险中的商机,并且能将这些商机牢牢抓住的人。当时,胡雪岩就是靠着冒险精神在上海做生丝生意的。他知道上海的洋商都需要生丝,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物品的价格自然就会上涨。但是,胡雪岩既然决定做这件事情,这中间的风险,他也是相当清楚的。最后的结果表明,胡雪岩成功了,漂亮地完成了这次冒险,不仅是同行,就连洋人也对他刮目相看。......
2023-12-02
气郁闷于心中时,不但于事无补,更伤心伤身,得不偿失。胡雪岩得知王有龄自杀殉职后,十分悲痛。但他在交往中逐渐发现,蒋益澧谨慎有余,远见不足,对官场中事也是不甚了了,不能成为强有力的靠山。左宗棠是一个传统的官僚,一向对商人有偏见,“无商不奸”的思想在他的脑中作怪,而且他又风闻胡雪岩在王有龄危困之时,居然假冒去上海买粮之名,侵吞巨款而逃。左宗棠视而不见,仍怒目圆睁。......
2023-12-02
对于一般人来说,特别是一般的商人要想获得官场人士的支撑并不容易,胡雪岩却将官场势力经营得如此之好,就在于他善于投桃报李。把帮助官场人士当做是帮助自己。这一点点要求,对于掌管一方财政的藩司来说,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看了胡雪岩的经验我们知道:假如想在商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学会投桃报李,牢固树立“帮官就是帮己”的原则,巩固自己的关系网,找到自己坚实可靠的靠山。......
2023-12-02
怎样才能将自己的资金变成资本,而不使任何一笔自己筹借的可用的资金闲置。从这个角度看,胡雪岩所说的“做生意一定要活络”,要知道如何去拆借资金而且不穿帮,对于一个商人来说,确实是一种本事。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在创业之初就有雄厚殷实的资本做后盾,那么我们就要善于想办法,玩资本游戏,将手头的各种资源合理利用,善于拆借资金,为我所用。......
2023-12-02
尽管如此,忍痛割爱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因为要获得利益之前一般都要先付出,有的时候这种付出比较惨烈,可以归结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对于阿巧,胡雪岩自相遇之日,便有“西南北东,永远相随无别离”的情意。但是作为胸怀大志的大丈夫胡雪岩,还是在痛苦中作出了抉择。由此可见,胡雪岩舍了“孩子”最终还是套到了饿“狼”,从收益上看似乎要大于支出。......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