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其所好”实际上就是一种引导和激发的过程。胡雪岩有这样一句话:“观察别人的想法,且善于投人所好,是做生意的一大奥妙。”胡雪岩深知这一点,自然也就明白如何去投其所好。而我们若想达到让他们情愿这个目的,就必须去迎合他们的兴趣,也就是投其所好。我们投他人所好笼络对方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细察对方心理,我们才能了解对方的喜好,从而做到投其所好,笼络对方的心。......
2023-12-02
作为商人,首先要有精准的眼光,也就是要在茫茫商海中准确发现既适合自己去做,又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的门路;第二是要看得远,也就是不能总盯着一门一行,甚至把眼睛放在眼前利益之上,而是要在变幻莫测中看准大方向,心中要有“定盘星”。
做生意自然要“算账”。这里的算账不仅仅是指日清月结拨拉算盘珠子的算账,而是指如何在一把算盘上拨拉出购销存赚的转化、变化规律的算账,是指在一把算盘上拨拉出能提高经营效率、增加盈利的途径和方法的算账。不用说,商事运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和及时调整购销时机、数量和经营方式,如何降低商品流通费用、合理使用资金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力,这一切都是在精细的计算中算出来的。这样说来,“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也是生意人必备的本事。
仅仅只是会算账这对做生意来说是不够的。如果一个人只是会这些本事,哪怕他的确能够算出一些可以提高盈利的门道,最多也只能做一个很好的主管会计一类的白领,而不大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老板。做老板更重要的本事是从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自己的财路。对于一个老板来说,顶要紧的,又的确是他的过人的识见,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具有精明的眼光。
胡雪岩就是一个有既看得准又看得远的商务眼光的商人,比如他起步之初就想到要开钱庄,比如他在钱庄刚刚起步的时候又筹划着做生丝生意,比如他做生丝生意一上手就要开洋行。
胡雪岩一两银子的本钱都还没有就想自立门户做老板,这是一种气魄。而他一上手就要开办自己的钱庄,则更显见他的不同一般的敏锐的商业眼光。
胡雪岩要办钱庄,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熟悉钱庄这一行当,更重要的是他看准了开钱庄不仅是他能够安身立命的一桩生意,而且也是他可以大显身手不断开拓的一个稳定长久的财源,实在是大有可为。(www.chuimin.cn)
钱庄之所以大有可为,在胡雪岩看来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当时正在闹太平天国,闹小刀会,长江中下游以及湘、闽一带常有战事;兵荒马乱之中市面波动极大,一般的生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但对于钱庄来说,市面波动大,银价起落也大,低进高出的机会也就多,银票汇兑进出之间都大有赚头,也就是胡雪岩自己说的,“只要看得准,兑进兑出,两面好赚”。第二,此时没有本钱不要紧,胡雪岩料定王有龄外放去做州县只是迟早的问题——他自信即使王有龄仕途不顺,自己也有能力帮他腾达起来。现在只要有个几千两银子把钱庄场面撑起来,等王有龄一放了州县,他的钱庄就可以代理王有龄那个州县的公库,也就是代理料理那个州县的公款往来。按照惯例,代理公库不付利息,这就相当于是白借了公家的银子作为本钱来做自己的生意。
这就是一种眼光,一般人在兵荒马乱市面不稳的年月,大约只会更多地想到如何能稳当一点保住自己已有的饭碗,哪里会想到这市面不稳之中还隐藏着有势可借、有机可乘的发财机会呢?其实,任何一个经济发展时期,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时期,金融业总是百业发展的龙头。自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商业势力的大举入侵,中国一直是西方列强垂涎的大市场,国内商业以及伴随商业发展必然出现的金融业也随之获得发展。据清夏仁虎撰《旧京琐记·卷九·市肆》记,到19世纪中叶,当时京畿之地已遍布专理银钱汇兑、金融往来的银号、钱铺、票庄、金店,另外烟蜡铺、布店、酒馆也有兼做银钱存储、兑换并发行钱票的。当时京城金融业以主营银钱存储的恒和、恒肇等四大恒银号和专理往来汇兑的山西票庄最为著名,京城“居人行使银票”以持四大恒者“为体面”,而山西票庄“交游市宦,最为阔绰”。当时金融业的兴旺,由此可见一斑。
胡雪岩所在的时代,虽内忧外患、战乱不断,但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由小农经济向近代城市商品经济转型的时期。更何况当时的东南沿海也正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据史料记载,在已经成为旧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虽然到上个世纪中后期已经有了英、法、日、美等国开设的银行数十家,但钱庄生意仍然是上海金融、贸易的支柱之一,每年在市面流通的庄票,在二十亿两以上,假如取消钱庄,进出口生意将陷于瘫痪。
总的说来,整个胡雪岩的经商之路都证明了他眼光的精明。无论如何,他的钱庄从一开张就显出极旺的势头,王有龄不久也真的就外放了湖州知州,让他如愿以偿得到了代理公库的好处。从此他的钱庄也如滚雪球般地发展起来,最终成为他驰骋商界东突西进建立自己庞大商业“帝国”的基础。
做事之前多思考,多规划,有了计策之后再行动,就像是加满了油的车一样,会跑的动力十足,会走得更稳更远。中国人讲究计谋,就是这个道理,未动先谋,以策运事,无往不利,一路走向成功!
有关每天学点胡雪岩处世经商智慧的文章
“投其所好”实际上就是一种引导和激发的过程。胡雪岩有这样一句话:“观察别人的想法,且善于投人所好,是做生意的一大奥妙。”胡雪岩深知这一点,自然也就明白如何去投其所好。而我们若想达到让他们情愿这个目的,就必须去迎合他们的兴趣,也就是投其所好。我们投他人所好笼络对方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细察对方心理,我们才能了解对方的喜好,从而做到投其所好,笼络对方的心。......
2023-12-02
胡雪岩与王有龄重逢,因资助王有龄留下的恶名自然就消除了。这就是气魄,一种强烈地要在商场上自立门户、纵横捭阖、开疆拓土、驰骋一方的气魄。可以说,这种强烈的自立门户,打下自己一片江山的气魄,正是胡雪岩能够时刻注意去发现财源,不断开拓自己的财源的基础。总之,一个人要有这种自立门户的气魄,机会不可错过。......
2023-12-02
还有一件事,能够说明胡雪岩眼光的准、远,就是在做生丝之前,他就有和洋人做生意的打算,组织生丝出口,即当时所谓的销“洋庄”。胡雪岩的生意真的是做遍了全球。由于胡雪岩独特的眼光,在初来乍到的时候就为他今后的道路显示了光辉的前景,从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商界奇才。但胡雪岩刚一上手就能想到联合同业控制市场,在销“洋庄”的生意中迫使洋人就范。......
2023-12-02
用人必须要用靠得住的人,即那些有能力而又忠诚的员工。胡雪岩对药店总管的人选非常慎重,必须用能使药店药品质量靠得住的人。胡雪岩在选用人才方面一贯主张任用靠得住的人。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晚年事业过于庞杂等原因,使他用了靠不住的人,最终造成了事业的重大损失。......
2023-12-02
胡雪岩知道,生意场上向来是小险小利,大险大利。在近代中国,胡雪岩就是这样善于看到风险中的商机,并且能将这些商机牢牢抓住的人。当时,胡雪岩就是靠着冒险精神在上海做生丝生意的。他知道上海的洋商都需要生丝,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物品的价格自然就会上涨。但是,胡雪岩既然决定做这件事情,这中间的风险,他也是相当清楚的。最后的结果表明,胡雪岩成功了,漂亮地完成了这次冒险,不仅是同行,就连洋人也对他刮目相看。......
2023-12-02
气郁闷于心中时,不但于事无补,更伤心伤身,得不偿失。胡雪岩得知王有龄自杀殉职后,十分悲痛。但他在交往中逐渐发现,蒋益澧谨慎有余,远见不足,对官场中事也是不甚了了,不能成为强有力的靠山。左宗棠是一个传统的官僚,一向对商人有偏见,“无商不奸”的思想在他的脑中作怪,而且他又风闻胡雪岩在王有龄危困之时,居然假冒去上海买粮之名,侵吞巨款而逃。左宗棠视而不见,仍怒目圆睁。......
2023-12-02
对于一般人来说,特别是一般的商人要想获得官场人士的支撑并不容易,胡雪岩却将官场势力经营得如此之好,就在于他善于投桃报李。把帮助官场人士当做是帮助自己。这一点点要求,对于掌管一方财政的藩司来说,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看了胡雪岩的经验我们知道:假如想在商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学会投桃报李,牢固树立“帮官就是帮己”的原则,巩固自己的关系网,找到自己坚实可靠的靠山。......
2023-12-02
就是因为胡雪岩时常低姿态地与之交往,说白了就是甘心给这些“龙凤”做绿叶。不过,当王有龄向巡抚大人表明来意时,大人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是提出要胡雪岩替自己捐输一万军饷。胡雪岩出钱出力、出谋划策,让王有龄做这个“兼职”,胡雪岩对此却没有任何异议,因为王有龄就是自己需要衬托的鲜花,只有不断衬托使王的光辉越灿烂,自己获得的利益就越多,所以胡雪岩甘当绿叶。......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