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揭秘胡雪岩智慧,洞悉人心软肋

揭秘胡雪岩智慧,洞悉人心软肋

【摘要】:一品顶戴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使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对胡雪岩既早闻其名,也早有戒备,他甚至接到许多状告胡雪岩的禀帖,决定一律查办,指名严参。那十万两银子则是胡雪岩为了敦促攻下杭州的官军自我约束,不要扰民,而自愿捐赠的犒军饷银。仔细观察人心,找准人的软肋,自然让你在与人交往中无往不利。

察言观色是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技能之一,深谙此道,就可将一切人情往来操纵自如。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言辞能透露出一个人的品格,表情眼神能让我们窥测他人内心,而且人的衣着、坐姿、手势都在无形中展示着他的品格特征。

在晚清时期,清政府早已腐败不堪,一个人要经营势力,离不开银子,大多数官员都是眼盯钱袋。胡雪岩深谙此道,自然也从不吝惜银子,甚至到了有索必给、有“求”必应的地步。比如浙江藩司麟桂调署江宁藩司,临走时在浙江亏空的两万多两银子需要填补,又一时筹不到这笔款项,便找到胡雪岩请他帮助代垫。胡雪岩二话没说便爽快地应承下来,以至麟桂派去和胡雪岩相商的亲信也“激动”不已,称胡雪岩实在是“有胆识”“够朋友”,并要他一定不要客气,乘麟桂此时还没有卸任,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反正惠而不费,他一定肯帮忙。

胡雪岩做得却也实在“漂亮”,他没有提出任何索取回报的具体要求,只是希望麟桂到任之后,有江宁方面与浙江方面的公款往来,能够指定由阜康钱庄代理。这一点点要求,对于掌管一方财政的藩司来说,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事实证明,胡雪岩是有眼光的,最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一品顶戴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使任闽浙总督左宗棠,对胡雪岩既早闻其名,也早有戒备,他甚至接到许多状告胡雪岩的禀帖,决定一律查办,指名严参。这位素有“湖南骡子”之称的总督,在胡雪岩前去拜见时,甚至都不给他让座,很是“凉”了他一把。而胡雪岩终于还是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甚至被引为知己,左宗棠由此成为胡雪岩在官场比王有龄更有力量的靠山。后来也正是因为左宗棠的大力举荐,胡雪岩才得到朝廷特赐的顶戴。

胡雪岩是怎样取得左宗棠的信任的呢?

第一,向左宗棠献米献钱。胡雪岩回杭州,带去的有一万石大米和十万两银子。本来这一万石大米有一个名目,那就是当初杭州被围时,胡雪岩与王有龄商量,由胡雪岩冒死出城到上海采购大米以救杭州粮绝之急。胡雪岩购得大米一万石运往杭州但无法进城,只得将米转道宁波,现在杭州收复,胡雪岩将这一万石大米又运至杭州,并将当初购米款十万两银子当面交与左宗棠,等于是他既回复了公事,以此证明自己并非携款逃命,另外又无偿献给左宗棠一万石大米。那十万两银子则是胡雪岩为了敦促攻下杭州的官军自我约束,不要扰民,而自愿捐赠的犒军饷银。胡雪岩献出十万两银子,是要换个秋毫无犯。(www.chuimin.cn)

第二,主动承担起了筹饷的重担。左宗棠几十万兵马东征镇压太平军,每月需要的饷银达二十五万之巨,当时朝廷财政支出,用兵打仗采取的是“协饷”的办法,也就是由各省拿出钱来做军队粮饷之用,实际上是各支部队自己想办法筹饷。胡雪岩听到左宗棠谈起筹饷的事,毫不犹豫就表示自己愿意为此尽一分力,而且当即就为筹集军饷想出了许多可行的办法。

胡雪岩所做的这两件事真可谓是对“症”下“药”,如此一来也是一下子“药”到“病”除。所谓对症,是因为粮食、军饷,都是左宗棠此时最着急也最难办的事。杭州刚刚收复,善后是一件大事,而善后工作要取得成效,第一位的是要有粮食,另外,当时镇压太平军实际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协同进行,太平军败局已定,左宗棠当然想争头功,这个时候,粮草军饷也是当务之急。没有粮饷就无法进一步展开攻势,而且一旦“闹饷”,部队无法约束,也就势成“乌合”,还会酿出乱子。胡雪岩的到来,使左宗棠这两件让他头痛的事情一下子迎刃而解,哪里还有不赏识他的道理?用左宗棠的话说,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不但杭州得救,肃清浙江全境他也有把握了。

胡雪岩在生意场中如鱼得水,跟他善于抓住弱点,进而投其所好的心计和手腕是分不开的。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时时刻刻都在看人脸色。在职场上懂得察言观色是知趣与明智;与朋友交谈懂得察言观色是知情识趣,善解人意;与亲人相处懂得察言观色是关爱和体贴的表现。总之察言观色是任何领域都不能缺少的,它是人际沟通的双赢法宝。

世上最难测的是人心,世上最难知的也是人心。作为一个商人,利是从人手里来的,无论是顾客还是伙伴,都是打交道的对象,自然也是攻心的对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心也如此,即使难知难测,也有那一个弱点,那一个一触即溃的软肋。点中那处软肋,人心不攻自破。仔细观察人心,找准人的软肋,自然让你在与人交往中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