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中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摘要】:如今听课时常会听到有人私下议论:这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课堂上又如何实施自主学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含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17.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习方式的改变越来越予以关注。如今听课时常会听到有人私下议论:这节课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然而究竟什么是自主学习?课堂上又如何实施自主学习?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含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现代学习论认为,无论是最聪明的教学法还是最愚蠢的教学法,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是自学,学习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成长过程,自我建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激发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1)学习行为的自觉性

《标准》明确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重要纬度纳入教学的整体目标。语文教学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人,要立足于人的发展,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语文是表达思想感情、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语文的生命在于它对主客观世界的生动反映与表现。

如果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品质,缺乏主人翁的角色意识,形不成自觉、清醒的“自我知觉”和“社会知觉”,没有产生自身的心理需要,那就无法去能动地“反映”和“表现”主客观世界,也无法顺利地参与人际间的沟通。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灵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学习是他们有目的的自觉行动,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从始至终都必须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明确的目的意识和积极能动的主体状态。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帮助学生在学习交往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有意识地调整自我,随时都能清醒、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价值,从而大力释放自身的生命潜能。

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带入主动学习的“有我之境”,让他们把语文学习与“自我”联系起来,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联系起来,在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其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创造力读书时,能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把课文作为一种学习资源,一个言语的“范型”,一个可供观察、认识的对象和借以进行实践对象,自觉调动背景知识和已有经验,“潜心”进入课文情境,灵活转换视角,全方位、多层面地获取真切感受,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

作文时,能站在交际主体的地位,从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表达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同时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和对方意识,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和目的,选用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做到真写实练,学习以致用。

(2)学习活动的自为性

《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以“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途径”,这就使语文本体的根本属性“交际性”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夸美纽斯说过,“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现代儿童语言教育应将儿童看作语言的使用者,明确儿童是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来学习语言的。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和发展”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别人不能也无法代替,学习过程本来就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激发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遵照《标准》精神,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光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实践,让他们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既充当实践的主体,又充当思维的主体。

现代语文教育强调语文主要是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学行为,语文教学是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学习语文是一种主体内化、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将表达思想的言语同自己的思想联结成为一体的过程。

实现这一过程,不是靠看词典的注释和听教师的讲解,而是靠个体心灵对于语言材料或言语行为的直接接触,亲身感受与体验。书要靠他们自己去读,语言运用之妙要靠他们自己去感悟,语文能力要靠他们自己去建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要靠他们自己去积淀。

一句话,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主体内化、自我建构的原则。有人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语文教学如同一个人的吃饭与长大,“吃”是自身行为,“吃什么”、“吃多少”是自主选择。别人的活动诸如进食环境的创设、食物种类的提供等,充其量只是一个外部影响罢了,是不能代替这个人的吃饭、长大的。

在这里,“吃”就是实践活动,没有“吃”永远长不大。这是一个十分简单、人人皆知的常识。遗憾的是过去许多所谓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恰恰颠倒了这一关系,将教师的“教”放在了主要位置,学生的“学”放在了次要位置,“学”从属于、依附于“教”,学生完全沦为“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陪衬。这就等于是用教师的“吃”来代替学生的“吃”,于是教师“吃”得津津乐道,学生却饥肠辘辘,这样怎能健康地长大。

众所周知,儿童学前口语学习的成绩是非常出色的。儿童口语能力是在广泛的言语交际实践中,不断听取,不断体悟,不断模仿运用,大胆试讲并及时矫正,在不知不觉中习练成功的。这是一个不断接纳外在语言,通过内化转换、从而生成自己语言的过程。

以书面语言为主的学校语文学习,同样离不开言语实践。由约翰·巴博编著的《英语教科书》编者《导言》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本要求活动的书。”编者还写道:“在你读这本书时,你需要与其他人合作:朋友、父母亲、家庭成员等等。因为使用英语绝非一个人孤立的工作,即自己对自己说话、听话不是很滑稽吗?编者就是这样用平易、亲切的话语,告诉孩子言语的交往性功能的。”

书面语言的“学得”,说白了就是通过以读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再经过内化转换,生成创造自己的精神和言语的过程。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言语功能只有在交际中才能实现。语言必须也只能在使用语言的交际合作的过程中学习。不论是“习得”还是“学得”,儿童都是通过运用语文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语文运用能力的。现代儿童语言教育将儿童看作语言的使用者,认为儿童是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的。

自主式的语文学习,强调对文本信息处理加工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对语文案例进行加工处理的行为,也就是把语文案例作为原材料,按照语文学习的要求,让学生予以调整、制作、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这是改变了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语文案例的状况。

语文学习引入加工行为,是让学生站着面对课文案例:圈注、分类、截取、重构等,取“我”所需、为“我”所用。这样就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即由遵从走向驾驭,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小心识记走向大胆建构。

(3)学习过程的自控性

“自控”是人的天性,人从事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服从现实,而是为了把现实“同化”于自己,即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把握和控制外部现实的要求。戴森和加尼斯说过,“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帮助儿童在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时,体验到‘控制感’,能通过运用语言来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也就是说,使儿童成为一个具有交流能力的社区成员,或更广义的说,社会成员。”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由教师全盘操纵,教师一相情愿的“他控”行为实在太多。语文教学过程应由教师主宰的“他控”为主,向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控”为主转变,应提倡由“计划经济”、“卖方市场”,向“市场经济”、“买方市场”转化;由“配给制”和“填鸭式”的被动接受,向“自助餐”、“超市式”的主动获取转化。

逐步还学生以学习活动的主动权、选择权与自控权。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建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www.chuimin.cn)

要想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主体自控”,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角地位,必须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知识的传授是有限的,而有了方法,对知识的获取就是无限的。

要根据学习过程的特点,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进行“元认知”和“元学习”能力的指导与培养,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的认知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方式、特点及效果进行知觉、体验、调节、监控和把握。

要尽快帮助学生掌握一套学习语文的基本“操作流程”,使他们在学习活动的每一步,既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又懂得该怎样去干。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常规老套”,比如语文课文的初读,如何正确阅读、理解词句、把握主要内容等,应尽快化为学生的能力和习惯,放手让学生去自觉运用。

课堂上的大块时间和空间将由学生自己主宰,教师不再既当导演又当主演,可腾出手来,居高临下地进行“宏观调控”,专心关注那些“特殊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那些疑难问题。这样,长期困扰我们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格局就会被彻底打破。

最后必须说明一点:学生的“自为”、“自控”是相对的,课堂教学是有指导的学习行为,绝不能因为提倡“自主性学习”,就放松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那种“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的说法是欠妥的。

自主学习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该理论是由瑞士的皮亚杰最早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在内的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依据认知心理学观点提出的,他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学生尽可能牢固掌握科学内容,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主动的思想家,使其日后能独立地向前迈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

(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的罗杰斯以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提出的。他认为,当代世界是一个加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教学目标是培养独立人格,具有创造能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人。

(4)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它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组成,元认知知识是学习成功的前提,是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关键

元认知体验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化学生对认知活动和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使学生从意识到行为都主体化,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元认知监控是认知主体主动控制自己的认知活动,灵活地选择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的意义

(1)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按照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学会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培养目标。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知识更新和知识激增速度也随之加快,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识和主动探索,善于搜取、辨别和加工各种可得信息,能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近期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的“顶尖级”素质。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强化自主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而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学会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2)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教育观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都将在信息化社会里寻求生存和发展,如果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里,没有能够培养起对知识的渴求,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没有形成一种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将很难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补偿。

因此,学校教育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这些知识的浓厚的兴趣和进一步吸取新知识的持续发展的愿望,并习得一些思维方法和形成一些思维习惯。

(3)自主学习是高考制度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革,“3+X”“3+综合”,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教学基础上的新的“综合”考试,改变过去以学科知识立意命题,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与实践脱离等弊病,综合考试以能力立意命题,增加综合性和应用性。

这样,它有利于学生从整体的观点来分析各种现象和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对学生的要求是知识信息的占有量和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而这一点不是传统的教学所能达到的。

(4)自主学习是创新性发展的需要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形成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和精神,是面临知识经济挑战,把我国建成世界强国的一项奠基工程。而自主学习正是实现这一工程的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