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机器人专家蒋新松: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领域奠基人

机器人专家蒋新松: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领域奠基人

【摘要】:机器人专家蒋新松蒋新松,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控制、机器人学专家,中国机器人事业的主奠基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曾任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搞科学研究”,成为蒋新松的第一志愿。作为中国人“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蒋新松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负责的另一重大科研项目,是CIMS,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1997年3月30日,蒋新松因突发心脏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沈阳逝世,享年66岁。

机器人专家蒋新松

蒋新松(1931—1997),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控制、机器人学专家,中国机器人事业的主奠基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曾任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江阴北大街人。

蒋新松像

蒋新松出身于一个贫民知识家庭。蒋母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家庭,将孩子取名为“新松”,是依据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诗句。这表明了这个知识家庭对新一代充满着企望和期待。

六七岁时,蒋新松就读于城北的君永小学。从他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母亲就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蒋新松勤奋好学,成绩优秀,通过“跳级”,刚满10岁就从小学毕业了。

1942年,蒋新松考入南菁中学就读。在这所著名学校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开始懂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立志长大后“要做一个科学家、发明家,要像牛顿、爱迪生、哥白尼那样”。这,固然同学校的教育密切有关,但与母亲早年跟他讲述当地民族英雄、先贤名儒“立志报国”、“持之以恒”的故事也不无关联。这在蒋新松写的《自述》中有所提及。他写道:“1937年,正当我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上学去时,七七事变发生了。我多次看到了日本兵惨无人道的杀人场面,在我幼小心灵中,深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本该欢乐的童年,我却饱尝了亡国的痛苦,我开始懂得了祖国的含义。母亲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她自幼接受了中国传统的一种‘士’的教育。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母亲就开始给我讲故事,反复教育我,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今天回忆我走过的历程,‘恒’是我母亲一生中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奠定走向成功的基石。”《自述》还写道:“长江之水天上来,滚滚东去不复回。美丽、浩瀚而雄伟的长江……和母亲一样,共同赋予了我的人格,培育了我的性格。”

1946年,当16岁的蒋新松读完高中一年级时,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停学,到城东华墅镇一家纱厂当学徒工。1年后,纱厂倒闭,他尝到了失业的痛苦。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滨江古城解放,江阴从此得到新生。解放后的南菁中学由于实行向工农兵开门的政策,设立了助学金,蒋新松得以复学,重入南菁,继续学业。他十分珍惜这次再读高中的机会,发愤研读,苦学不倦,各科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1951年夏,蒋新松在南菁中学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向往已久的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4年大学学习生活很快结束了,1956年夏末,蒋新松又以优异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工企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的科学圣殿——中国科学院工作。母亲特地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鼓励儿子走自己的路。“搞科学研究”,成为蒋新松的第一志愿。他走进了正在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自动控制与远距离控制研究所的大门,成为新成立的计算机技术组成员,负责设计计算机的记忆装置。(www.chuimin.cn)

1957年冬,蒋新松被错划为“右派”,下放河北农村劳动。1958年底回所,在控制理论及生产过程自动化研究室工作。1961年,从事自寻最佳点调节器的研究,探索相关设计准则和理论。其间,蒋新松撰写的论文开始走向国际论坛。如他的论文《极值探索原理在测量设备的应用》,1964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计量学会上被宣读。在这前后,蒋新松调往兰州,参加国家科委主持的兰州炼油厂常减压分馏装置自动化试点。这一时期,他先后取得冷轧机准确停车装置、数字模拟式复合能力调节能系统、厚度自适应调节系统3项成果,后来均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奖。

1971年,蒋新松与吴继显、谈大龙联合起草了中国科学院《关于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开展进行这一前沿领域内的研究。1973年,当时已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助理研究员的蒋新松,正式向中国科学院提出研制机器人的设想,但由于特殊的政治情况未获认可施行。直到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随着科学春天的来临,蒋新松有关研制机器人的一系列报告,才终于得到中国科学院领导的首肯,被列入全国科学研究发展规划之中。

1980年7月,蒋新松出任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把研究特殊环境下工作的机器人作为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突破口。“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的应用”被列为中科院“六五”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六五”海上石油攻关设备项目。蒋新松亲自担任“海人1号”水下机器人的总设计师。1985年12月12日,这台达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水下机器人在旅顺港试验成功,实现了我国水下机器人零的突破。“海人1号”获得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1989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蒋新松连续3次被选为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蒋新松主持研制的“瑞康4号”有缆水下机器人和“探索者1号”无缆深潜机器人相继获得成功。经过10年努力,蒋新松在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为我国组建起了一支高水平的水下机器人研制队伍,还创建了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开放实验室。自从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在沈阳成立以来,几年中每年都推出机器人系统52至60台套,年产值4000至5000万元,完成重大科研课题近百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夏,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在太平洋海域试验成功,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机器人对洋底矿结核进行探测。作为中国人“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蒋新松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萌发于70年代初的机器人梦想,终于在神州大地变成了现实。我国特种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也从几乎空白发展到今天令人瞩目的水平,成绩斐然。

蒋新松负责的另一重大科研项目,是CIMS,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在CIMS领域,从一无所有到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蒋新松先后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二组组长、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协会副理事长、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主任、辽宁省委顾问等职。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国家有特殊贡献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3月30日,蒋新松因突发心脏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沈阳逝世,享年66岁。

蒋新松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科技部党组、中科院党组、中国工程院党组5部门作出决定,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向蒋新松同志学习。这一《决定》刊载于1998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决定》号召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以蒋新松同志为榜样,学习他敬业爱国,学习他追求真理、勇于开拓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学习他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奋斗精神。在同一天的《人民日报》第五版上,还刊载了《人民日报》记者和《中国科学报》记者合写的通讯《新松恨不高千尺——科学家蒋新松的心路历程自述》,大力颂扬蒋新松不畏劳苦,通于攀登,为祖国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先进事迹。随着中央各大新闻媒体竞相宣传,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蒋新松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