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李小峰与鲁迅的合作及分歧

李小峰与鲁迅的合作及分歧

【摘要】:李小峰6岁丧父,12岁丧母,由长兄李志云抚养。鲁迅当即表示赞同,并将译稿《苦闷的象征》交给李小峰。由于北新书局多出版《语丝》和鲁迅等写的进步书籍,且常有中共地下党人在这里秘密集会,当时入主北京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查封了北新书局,同时通缉李小峰。一度,鲁迅对李小峰拖欠版税颇有意见,以致聘请了律师。北新书局出版业务陷入低潮,鲁迅也与李小峰日渐疏远。

出版家李小峰

李小峰(1897—1971),原名荣弟,字小峰,后以字行,笔名林兰、C.F女士等。出版家。江阴青旸镇南街人。

李小峰像

李小峰的祖父在青旸镇上开一家布店,因不善经营,亏损倒闭。家中没有固定收入,生活艰难。父亲李晴峰读了几年私塾,就到一家绸布店当学徒,后来在一家小油坊当账房,一个月薪水10多元,入不敷出。李小峰6岁丧父,12岁丧母,由长兄李志云抚养。他在青旸凝秀小学毕业后,考入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北京大学,李小峰成了李大钊、鲁迅周作人的学生。1919年,他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参加了五四运动,常在北京的报刊上发表文章。李小峰和孙伏园等北大学生成立新潮社,新潮社的社员还有宗甄甫、傅斯年、罗家伦、康白情、杨振声、何思源、俞平伯、郭绍虞、顾颉刚、汪敬熙、叶圣陶等。他们于1919年1月出版了《新潮》月刊。李小峰先担任《新潮》月刊的校对和记录工作,后任总干事。孙伏园参与编辑《晨报副镌》后,李小峰负责《新潮》月刊的全部编印出版工作。《新潮》月刊与北大的《每周评论》、《国民》等,配合五四文化运动的旗帜——《新青年》,共同掀起了青春中国的启蒙思潮。

随后,新潮社推出《新潮文艺丛书》。新潮社出书以宣扬学术、传播文化为宗旨,从著译到发行,完全自主,因而能在出版界率先革新,印出一批兼顾内容和形式的好书。在鲁迅的具体策划下,出版了冰心的诗集《春水》、鲁迅翻译的童话剧《桃色的云》、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周作人翻译的《我的华鬘》、李小峰翻译的童话集《纺轮的故事》、孙伏园翻译的《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

1923年暑假,李小峰以第一名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地有几所学校发来聘书,请他去执教。李小峰考虑再三,谢绝了外地学校的聘约,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新潮社的事务上,同时从事翻译,以兼课费及稿酬所得补贴生活。

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的鲁迅著作《呐喊》

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创刊号出版。《语丝》周刊由鲁迅、刘半农、周作人、钱玄同、谢冰心、林语堂、孙伏园、李小峰等16人发起成立的语丝社主办,由孙伏园、章川岛、李小峰轮流担任编辑,李小峰负责出版发行。《语丝》周刊发表的作品篇幅短小,注重社会批评和思想评论,鲁迅经常在《语丝》发表精悍犀利的短文,同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展开论争。

1924年底,李小峰在孙伏园的陪同下拜访鲁迅,并拟成立书店推动新文艺运动。鲁迅当即表示赞同,并将译稿《苦闷的象征》交给李小峰。该稿后收入《未名丛刊》,次年出书。

1925年3月,李小峰与夫人蔡潄六、大哥李志云、孙伏园凑集了资金,以《新潮社文艺丛书》和《语丝》月刊为出版基础,创设了北新书局。李志云任经理,李小峰负责组稿、编稿、出版。取名北新,含有“北大新潮社”和“北方新式书局”之意,鲁迅对北新书局的出版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北新书局的新文化书刊很受读者欢迎,并且逐渐形成了品牌。

由于北新书局多出版《语丝》和鲁迅等写的进步书籍,且常有中共地下党人在这里秘密集会,当时入主北京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查封了北新书局,同时通缉李小峰。李小峰得到消息,先避入苏联大使馆,随后又潜返他堂姐家,转而绕道大连南下上海。从此,北新书局的中心自北南移至上海,北新书局上海分店因北京总局被封而升格为总局。李小峰的二哥李仲丹任经理,李小峰负责编辑出版,继续出版《语丝》、《奔流》、《北新》等期刊和鲁迅、郁达夫、蒋光慈等人的作品。(www.chuimin.cn)

由于业务发展,1928年初,北新书局迁到七浦路的一个2层楼的大四合院中,共30多间房屋,有编辑部、出版社、批发部、仓库和员工宿舍。书局在福州路文化街设立门市部。

1931年2月,李小峰的朋友来告知,淞沪警备司令部已列举北新书局罪状,报请中央军委查封并惩办负责人。他们列举的罪状有出版鲁迅著作,宣传共产主义,代售共产党地下书店书籍,攻击政府,危害民国等。李小峰等无可奈何,只能借高利贷,凑足3万元,托中间人送去警备司令部。随后,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派人来宣布:北新书局出版发行宣传赤化书刊,姑念认罪态度较好,从轻判处书局经理李志云徒刑5年,缓刑5年。书局自即日起停止营业1个月,查获书刊,全部没收。北新书局遭受巨大打击,为了生存,只能改变方向,多出与政治无关的书,如教学参考书、工具书等。北新书局后由赵景深、姜亮夫任主编,进步书籍出得少了,但并没有中断。

1年以后,北新书局出版了民间故事《小猪八戒》一书,又遭国民党行政院下令查封,被迫将北新书局改名为青光书局。再过了1年多以后,才恢复北新书局名称。

李小峰的北新书局曾经是鲁迅著作的最早、也是最多的出版者,出版的鲁迅著作,包括鲁迅编校、选定、题序的图书,总数有数十种之多。据《鲁迅日记》载,李小峰共访鲁迅123次,书信256封;鲁迅共访李小峰80次,书信224封;两人同桌共餐34次。由于国民党实施查禁书籍和查封书店的文化统治措施,许多书店转变出版策略,改出版政治风险小的图书。这时,鲁迅对北新书局也有微词。一度,鲁迅对李小峰拖欠版税颇有意见,以致聘请了律师。后经郁达夫的调解,北新书局分期还清了拖欠。鲁迅仍然不失公允地评价北新书局,他说:“不过我要说一句话,我到上海后,看看各出版店,大抵是营利第一。小峰却还有点傻气,前两三年,别家不肯出的书,我一介绍,他便付印,这事我至今记得。虽然我所介绍的作者,现在往往翻脸在骂我,但我仍不能不感激小峰的情面。”后来,鲁迅坦率地对李小峰表示,北新书局“近来好像已不为读书界所重视,以这么多年的辛苦造成的历史而至于如此,也实在可惜”。1934年2月,国民党当局在上海厉行查禁和审查制度,北新书局受到查禁的书中就有鲁迅的《而已集》、《三闲集》、《伪自由书》。北新书局出版业务陷入低潮,鲁迅也与李小峰日渐疏远。

北新书局的出版宗旨,是要争取全国第一流的作者和作品。在出版鲁迅著作之外,还出版了《郁达夫全集》、冰心的《寄小读者》、周作人的《谈虎集》、柳亚子的《曼殊全集》、郭沫若的《创造十年续编》等。此外还有林语堂、刘半农、赵景深、许钦文、蒋光慈、柔石、徐志摩沈从文、阿英、夏衍、冯至、焦菊隐、陈学昭、曹聚仁、李健吾、陈伯吹等人的著作。但由于北新书局在抗战中连连受挫,李小峰的这一出版宗旨渐渐难以得到实施。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新书局在上海“孤岛”度日如年。1943年,李小峰、赵景深赶往安徽,继续艰难地从事图书出版业。他们打算去成都,因交通堵塞,停留在安徽立煌县(今金寨县),于是就在当地编印一些中小学课本,主要是赵景深编的《初中混合国语》(共6册),还有英文教材和《北新活页文选》。

抗战胜利后,李小峰回到上海。在他居住的霞飞路四明里,腾出一间房屋,作为北新书局办事处,北新书局的业务得到恢复,在各地相继设立了许多分店。李小峰还与其他书店联合,组织了五联书店(包括北新、广益、大中国、新亚、中联),仍以出版教科书为重点。1948年曾打算到台湾去开设分店,因台北门市房索价太高,没有成功。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北新书局着手出版李大钊的《守常文集》等书籍。同时策划出版《达夫全集》,编委成员有郭沫若、刘大杰、李小峰、郑振铎、赵景深、郁飞,终因种种缘故,未能刊行。新中国成立后,李小峰于1950年应邀去北京出席全国出版会议民间文学座谈会。北新书局于1954年与广益、大中国、人世间联合成立四联书店,李小峰任副社长兼代理总编辑(总编辑名义上由顾颉刚担任)。1955年公私合营,成立了上海文化出版社,李小峰任私方代表兼编辑部第一副主任。

李小峰是农工民主党在出版界的负责人之一,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他在主持四联书店和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工作期间,十分重视通俗文学的整理出版,团结了赵景深、赵清阁、陆澹庵、何满子、胡山源、秦瘦鸥、孙席珍、严独鹤、方诗铭、翁达藻等作家、学者,编印了一批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读物、明清小说和通俗历史故事。1957年,李小峰被错划为右派,降为一名普通编辑。1959年11月右派摘帽。1962年,调至上海文献出版资料编辑所,撰写《新潮社的始末》、《鲁迅先生与北新书局》等回忆录,1963年退休。

1971年9月3日,李小峰因脑溢血逝世,终年75岁。死后葬于无锡青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