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家许学夷许学夷,字伯清,又称许山人,明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北门人。无锡的东林党人顾宪成为召集人才,曾来江阴与许学夷会面,许学夷婉言拒绝,不去参与变幻莫测的政治。晚明士人中流行参禅与精研禅理之风,文人与僧人往来密切,许学夷也不例外。由此可见,许学夷建维摩室的目的是栖心物外,精研诗学。徐霞客夫人许氏,可能是许学夷长兄许学闵之女,故徐霞客为许学夷侄女婿。......
2023-12-02
教育家吴研因
吴研因(1886—1975),原名辇瀛,笔名咄农。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江阴要塞贯庄人。
吴研因出身于普通农家,父亲吴佩琪有7个子女,吴研因排行最小。北湖东埭秀才徐缙珊在贯庄借吴家空房办私塾,吴研因从7岁起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在徐先生的指点下,他勤奋好学,学会了写诗作文,也写得一手好字。徐缙珊给他取名辇瀛。后来,吴研因认为这个名字笔画太多,书写不便,便按谐音改成研因。
吴研因像
由于吴家人口多,经济窘迫,吴研因只读了几年私塾,便在家跟父亲种田。务农之余,坚持读书自学。
吴研因17岁那年,经住在江阴城内的姐夫介绍,师从赵体培学习。赵体培是一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进步人士。在赵体培先生的建议下,吴研因考入上海半淞园师范讲习所学习1年。1904年,吴研因回江阴城内立本小学当教师。此后,吴研因先后入翊延、澄中等小学堂担任国文教师。
在语文和常识科教学实践中,吴研因部分试用自己用白话文编写的教材,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好评。
1911年,江阴一批进步知识分子自费创办《江阴杂志》,宣传新思想、新技术、新学识,并开辟简明新闻栏。章砚春任总编辑,吴研因、刘半农、薛晓升等任编辑。吴研因以“咄农”笔名用白话文撰稿,提倡新学,抨击时弊。1912年,当局提倡言论出版自由,《江阴报》应运而生。章砚春任总编辑,吴研因主编丛谈,向宾枫专写社论,薛晓升撰小说,祝书柽、曹一尘集城乡新闻。《江阴报》油印半月1期,共出7期。
1912年秋,吴研因应省立苏州一师附小聘请担任该校教师。他自己动手,用语体文编写语文教科书,得到了一师附小主任俞子夷的大力支持。经过1年多时间的努力,一师附小全套教科书基本完成,这是对小学教材改革的第一次大胆尝试。在一师附小任教期间,吴研因倡导启发式教育,在学校创办的《小学校》刊物设“研因补白”和“研因答疑”专栏。在从事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吴研因撰写了《小学各科教材及教学法》(上、下册)、《国语教学法》、《文字的自然教学法》等。
1915年,吴研因奉召入京编纂教科书,编成《新式国文教科书》(初级小学用),共8册。它主要是文言文,比当时的一般语文教科书多了些故事体课文,行文更浅近、活泼,并且附有每册4课的白话文课目,简明而带有文学性。
不久,苏州一师附小俞子夷调出,吴研因回苏州任一师附小主任兼教员。1915年11月27日,苏州一师附小举行建校1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正当袁世凯称帝,全校师生十分愤慨。在吴研因的主持下,在展览馆门口安放了一座引人注目的自由女神石膏像。展览馆里,精心布置了秦始皇、拿破仑等画像,暗里讽刺袁世凯,借以宣传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这件事遭到一师代理校长、政府官员的干涉,派人到校把展览馆的展品砸得粉碎。当时有人主张把被捣毁的陈列物清除,吴研因坚决不同意,主张保护现场。那天来校参观的人很多,看到了被打毁的自由女神像等,激起了人们对袁世凯称帝窃国恶行的极大愤慨。
吴研因在苏州一师附小工作,总结了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撰写出版《国语教法商榷》一书,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独特见解,得到教育界的肯定。
北洋政府教育部以厚俸3次请吴研因至京编写文言文教科书,以取代白话文课本,吴研因毅然拒绝。1919年五四运动消息传到苏州,吴研因同学校师生一起上街游行。
20年代初,吴研因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国文教材编辑部主任,编写出版一套《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随后,吴研因又兼任商务印书馆办的尚公小校校长。他从严掌管学校,教师下课后,不得坐办公室,都去教室或操场上与学生打成一片,指导课外活动。学校废除体罚,训导以说服教育为主。他重视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启发式,废除注入式,经常举行教学观摩研究会,商务印书馆沈雁冰、叶圣陶、顾颉刚、庄伯俞、杨贤江、何公敢等列席观摩。示范教学后,就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教具的运用等方面,提出意见和修正。
由吴研因、范祥善、周予同编辑,胡适、王岫庐、朱经农校订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级中学第一册)由商务印书馆印行。该册收课文50篇,文言文约占了十分之三,其中包括孟子《许行章》、陶潜《桃花源记》等。与此同时,收入了不少反映进步思想的文章,有蔡元培的《劳工神圣》、《文明的奢侈》,胡适的《新生活》、《威权》,鲁迅的《我的学校生活一断片》,章炳麟的《说自由》等。该书语言生动,明白易懂,深受师生欢迎。
1924年8月,吴研因应菲律宾有关方面的邀请,赴马尼拉,任华侨中学校长,兼中文报纸《公理报》编辑。辛亥革命之后,华侨社会在保皇还是支持革命的问题上争论激烈,吴研因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同保皇派斗争,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由于得罪了当时与北洋军阀有密切关系的华侨富豪,吴研因被剥夺了华侨中学校长的职务。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吴研因应上海教育局长韦懿聘请,离开菲律宾回国,任上海教育局主任秘书兼督学。此间,他与热心提倡平民教育运动的陶行知先生交往频繁,共同探讨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
吴研因及其长子吴增芥合编的《中学教材及教学法》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共分4章,分别是国语科、社会科、自然科、算术科教材及教学法,吴研因对这些科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具研究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928年,教育部议编国定教科书,调吴研因到南京入大学院任事。不久,吴研因被任命为教育部国民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后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吴研因负责编纂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科书,经部审定为全国通用教材。
吴研因主编的《国语新读本》一套(初小8册、高小4册)由世界书局发行。这套书用白话文编成,畅销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吴研因与王志瑞合著的《小学历史教学法》一书,被收入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中的《师范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在当时的教育界,推行文言或是白话的斗争一直没有中断过。陈立夫、陈果夫、戴季陶提倡复古,让小学生读《三字经》、《四书》等文言文。1934年6月,江苏省立苏州高中校长兼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教授汪懋祖在《申报》发表《中小学文言运动》的文章。吴研因主张用白话文,他挺身而出,在《申报》上发表观点与汪文针锋相对的文章《辟小学参用文言与初中毕读孟子及指斥语体文诸说》、《读汪文〈中小学文言运动〉后的声明》。鲁迅、陈子展、陈望道、胡愈之、叶圣陶、夏丏尊等相继发表文章,支持吴研因的观点。经过一场激烈的论争,二陈与戴看到大势所趋,只得放弃小学读文言和读经的主张。(www.chuimin.cn)
吴研因十分关心家乡江阴的教育事业,倡导筹建创办贯庄小学。当时,江阴城东一带方圆数十里没有一所完小。在贯庄,只有1所简陋的小学。正在南京教育部工作的吴研因与家乡北吴埭青年教师徐雪帆共同发起,创办1所完小。他们向上海等地亲朋故旧广为募捐筹资,在上海晋星印刷厂做工的吴锦文等20多名贯庄同乡,每人都捐了1个月的工资。吴研因还写信给他的学生、当时任江阴县教育局局长的熊翥高,通过熊的活动,由县里拨700元,委徐雪帆在贯庄买地4亩,建造16间房屋,并且还修建道路,种植树木,于1935年建成了1所规模较大、面目一新的完全小学,江阴县县长袁右仁送匾题名“研雪堂”。
贯庄小学起初设6个班,靖江人刘焕华当校长,成了江阴城东一带小学教育中心。原来,在东横河以南,远近都没有高小,此后西至蒲鞋桥,东至金童桥,南至绮山,许多农家子弟都来这里求学。吴研因还为《贯庄小学校歌》撰写了歌词,歌词纯朴自然,经徐正吉谱曲后,学生广为传唱。吴研因编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小学生字典》、《小学生守则》等,也被学校所采用。
贯庄小学最多时发展到10多个班级,师资力量也较一般小学为高,当时在城东诸小学中首屈一指。此后,吴研因一直关注着贯庄小学的建设和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研因随教育部迁移至重庆话雨村办公。1941年,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派吴研因以华侨专员名义至菲律宾。吴研因携家眷赴任。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马尼拉,吴研因亡命奔逃,曾多次遇险,幸得华侨中学学生掩护,避难于吕宋山间3年多。抗日战争胜利后,教育部电召吴研因回国,继续任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后任小学教育司司长。1945年秋,国共举行重庆谈判。郭沫若在重庆宴请周恩来,请吴研因作陪。周恩来得知吴研因刚从菲律宾回来,询问其那里的情况,吴研因诉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后来,周恩来回延安作报告时,还引用了吴研因的话。
时至1948年冬,眼看解放战争胜利已成定局,吴研因便离职,经上海,至宁波鄞江桥,住妻舅家,过隐居生活。
1949年7月,宁波解放。周恩来向黄炎培、郭沫若打听到吴研因下落,3次电召他到北京任职。8月,吴研因去北京,出席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政协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于12月16日任命吴研因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1950年4月,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三届一中全会上,吴研因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吴研因在《人民日报》发表《给留美学生朱文华的一封信》,他的3名子女从美国回来,参加新中国建设。1953年2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向吴研因颁发任命书,任命他为教育部小学教育司司长和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书
吴研因参与制定《小学教育管理》、《小学生守则》,编写《守则》教育参考书,规范了学校管理,推进了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1956年,受国务院委托,吴研因与其他民主人士一起,赴华东各省考察。考察期间,吴研因来到家乡江阴,在江阴县县长的陪同下,到城东贯庄小学访问,详细了解学校的建设和教育情况。看到学校又有了发展,他心里十分高兴,热情鼓励教师们办好学校,为新中国培育人才。
1959年,吴研因任全国政协常委。1961年秋,他来到北京中山公园,参加全国政协举行的70岁以上在京委员的茶话会。吴研因看到园内美景,即席作七绝《赏菊》(亦称《咏菊》)两首:
不期青女忍相欺,老圃新枝竞吐奇。
秋色还如春色好,西风莫漫撼东篱。
嫩红老紫百千盆,蟠错如虬况有根。
为证明年花更艳,手题诗句待重温。
这两首《赏菊》诗发表在当年12月28日《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毛泽东主席读后很为赞赏,在报纸上用铅笔批写:“这几首诗好,印发各同志。”此后,在党中央一次扩大会上作为会议文件发给与会同志。
1962年,吴研因《凤吹》诗集编辑完成,自费印刷500册。《凤吹》集以纪念他与江晓因恋爱结婚的诗《凤吹》为集名。江晓因(1902—1957)是浙江宁波人,燕京女大肄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吴研因1924年同她结婚。两人历经风雨,共同走过了33年。1957年11月,江晓因因病辞世,吴研因悲恸万分,写下《悼亡八首》。《凤吹》集汇集了吴研因1910年至1962年所写的诗词516首,郭沫若题签,王旭东、俞平伯校阅,马叙伦、常任侠、金通尹、汪东、叶恭绰、王伯祥、夏纬明、赵朴初、顾树森、王其九等题词。吴研因在《自序》中说:“这个集子里的诗,大概可以分三部分:其一是解放前抨击黑暗,企求光明的写作;其二是解放后歌颂新邦,赞美东风的篇章;其三是说爱谈情,悼亡伤逝等的作品。”
毛泽东同志1961年12月28日对吴研因《赏菊》一诗的批示
十年动乱期间,吴研因受“四人帮”迫害,接受审查。由于他处事光明磊落,“四人帮”抓不到什么把柄,结果只能不了了之。“四人帮”在《人民日报》提出农村小学下放到大队办的议题,吴研因撰稿发表意见,主张小学应该由教育局领导,教育经费不应该一刀切由大队负担(大队有穷队富队),教材应该统一等,这些主张,深受教师和各界人士的拥护。
吴研因手迹
1973年5月,全国政协组织民主人士学习参观团,88岁的吴研因坚持参加华东参观团,作华东之行。自北京出发,经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南昌,上井冈山到三湾黄洋界岭,为期47天。他目睹新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心情激动,写成《华东纪行速成诗》60多首。
吴研因患白内障,住院割治,手术成功。拟出院之际,发现大便有血,诊断为结肠癌。经手术治疗后,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于1975年7月13日不幸逝世。7月21日,吴研因先生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许德珩等送了花圈,乌兰夫、周建人、沈雁冰出席了追悼会。
有关江阴历代名人的文章
诗学家许学夷许学夷,字伯清,又称许山人,明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北门人。无锡的东林党人顾宪成为召集人才,曾来江阴与许学夷会面,许学夷婉言拒绝,不去参与变幻莫测的政治。晚明士人中流行参禅与精研禅理之风,文人与僧人往来密切,许学夷也不例外。由此可见,许学夷建维摩室的目的是栖心物外,精研诗学。徐霞客夫人许氏,可能是许学夷长兄许学闵之女,故徐霞客为许学夷侄女婿。......
2023-12-02
诗论家葛立方葛立方,字常之,葛胜仲长子。父子俱有声名驰誉两宋词坛的,前有晏殊、晏几道,后有葛胜仲、葛立方。葛立方像葛立方从小随父亲宦游。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罢相,葛立方复出,为尚书吏部员外郎。隆兴二年,葛立方病死湖州,年67岁。葛立方所著的《归愚词》、《韵语阳秋》都被收入《四库全书》。葛立方还是一位诗人。对诗歌的抒情特性,葛立方既肯定情感由外物触发的客观性的一面:“人之悲喜,虽本于心,然亦生于境。”......
2023-12-02
学者诗人金武祥金武祥,原名则仁,字溎生,号粟香,又号菽香,别署一岸山人、水月主人等。金武祥5岁起,从师启蒙识字。金武祥10余岁时,准备迎娶武进黄氏。黄素庵上任,任会昌知县,金武祥入赘黄家。这一期间,金武祥曾多次赴金陵参加乡试,均落第,无功而返。正当金武祥从广东航海到上海时,堂兄金逸亭病逝在广东按察使任所。当时人们普遍将西方文明视为祸害,而金武祥认为“西学无患”,“皆将以助中国之明,备中国之器”。......
2023-12-02
南宋丞相葛邲葛邲,字楚辅,葛立方次子。南宋进士,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左丞相、观文殿大学士。当时上元是金兵侵犯江南的要冲,军事民政,千头万绪,而葛邲“不扰而办”。随即任命葛邲为秘书省著作郎兼学士院权直,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诏令及国书。由此,葛邲进一步得到孝宗赵眘的重用。葛邲因病未及到任,辞官养病,不久在湖州去世。......
2023-12-02
文坛宿将胡山源胡山源,原名三元,笔名忘忘生、杉园、怡然、狄平、半村老人等。胡山源像胡山源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3岁时父亲胡桂根患伤寒病逝。此后,胡山源回到江阴,至励实中学任教,并与嘉兴女子徐云结婚。《三年》是胡山源“为纪念亡妻徐云而作”。编报期间,胡山源写信向茅盾、沈从文、郁达夫等约稿。当局要《申报·自由谈》放低姿态,不再刊登抗日文字,由于劝说无效,胡山源被解雇。......
2023-12-02
抗金名臣丘崈丘崈,字宗卿,江阴人。《宋史》誉其为一代名臣。为此,丘崈奏请朝廷同意,重新修筑拦海大堤。此时,担任江淮宣抚使的丘崈受命督视两淮军马。但是,丘崈在负责追究北伐失利责任时,奏请“暂免韩太师之职”,韩侂胄大怒,以宰辅之名下令削去丘崈所有官职。韩侂胄诛,宁宗帝再次启用年已古稀的老臣丘崈,担任江淮制置使兼建康府知府、淮南转运使。......
2023-12-02
诗词名家葛胜仲葛胜仲,字鲁卿,北宋进士,著名词人。葛胜仲15岁已精通经史,16岁参加开封府解试,中选。在司理参军任上,葛胜仲明法善断,秉公办理,数月间,将积案审理办结。在涟水期间,葛胜仲作有《西江月》词2首。湖州是南渡以后江浙诗人的酬唱中心之一,葛胜仲在湖州任上,与闲居卞山的叶梦得常有往来。不久,携家移居湖州,当时葛胜仲57岁。《江上诗钞》卷2就收入葛胜仲的诗作81首。......
2023-12-02
版本学家王绍曾王绍曾,字介人,别署介庵。如《二十四史版本沿革考》,被台湾学者王国良收入《中国图书文献学论》1986年增订本,王认为该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1960年,山东大学著名教授高亨招收函授研究生,此时王绍曾已50多岁,毅然报考而被录取,成为高亨的学生,得到了高亨的赏识。1981年3月,王绍曾患结肠癌,做了手术。此后,王绍曾又在《学术月刊》......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