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江阴夫子缪荃孙缪荃孙简介

江阴夫子缪荃孙缪荃孙简介

【摘要】:江阴夫子缪荃孙缪荃孙,字炎之,一字筱珊,号艺风,晚年自号艺风老人。江阴申港缪家村人。咸丰十年,在太平军攻克江南城乡的战火中,16岁的缪荃孙侍继母避兵淮安。同治六年,24岁的缪荃孙在成都应四川乡试中举。缪荃孙对编志修史有专长。当年,诸巨公硕彦,均称他为“江阴夫子”。民国时期江阴老报人徐再思在《澄江旧话》中写道:“缪(荃孙)在清季,名满天下”,“京师自宰相以下,无不景仰如泰山北斗”。

江阴夫子缪荃孙

缪荃孙(1844—1919),字炎之,一字筱珊,号艺风,晚年自号艺风老人。清光绪二年进士,翰林院编修,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方志学家、教育家、金石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藏书家。江阴申港缪家村人。

缪荃孙像

缪荃孙出生于江阴一个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祖父均为知县、知州,父亲是举人出身的幕僚,以后当了贵州候补道。缪荃孙自幼接受书香门第的严格教育,11岁已读完儒家五经。12岁不幸丧母,父因礼部试不遇,即随张国梁军进入四川。咸丰十年(1860),在太平军攻克江南城乡的战火中,16岁的缪荃孙侍继母避兵淮安。据他回忆:“荃孙年十二三,住申浦老屋,屋中存书四大橱。读经之暇,即取阅之。诸书杂家,尤所心喜。庚申之难,只字不存。”文中所谓“庚申之难”,指的就是1860年那场战乱。

缪荃孙同继母避兵淮安的时候,就读于当地丽正书院,从院长丁俭卿受经学、小学。后举家迁居四川成都,从阳湖汤秋史研究文史,考订文字。同治六年(1867),24岁的缪荃孙在成都应四川乡试中举。当时的四川学政张之洞,请缪荃孙编纂《书目答问》4卷,这是他研究版本、目录的起始。光绪二年(1876),缪荃孙赴京会试中进士,便留在京师供职,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后任国史馆纂修、总纂。

光绪十四年(1888),缪荃孙扶继母薛恭人及庄宜人两柩回江阴安葬。不久,被江苏督学招至邑城,延聘为南菁书院院长,与另一院长黄元同(以周)分别主讲古学、经学。此后,又历主山东泺源、常州龙城、南京钟山等书院讲席,还奉命赴日本考察学务,创办江南高等学堂、三江高等师范学堂,任总稽查(即校长),为课督士子培养英才作出杰出贡献。

缪荃孙对编志修史有专长。光绪二十年(1894),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特聘他至武昌重修《湖北通志》。此外,他还纂修了《顺天府志》、《江苏通志》、《江苏金石志》,晚年主修《江阴县续志》,成了一位颇有声名的方志学家。

缪荃孙学富五车,知识渊博,被举为“博通”。清末民初,他与王壬秋、赵尔巽、张謇齐名,时称“四大才子”。当年,诸巨公硕彦,均称他为“江阴夫子”。民国时期江阴老报人徐再思在《澄江旧话》中写道:“缪(荃孙)在清季,名满天下”,“京师自宰相以下,无不景仰如泰山北斗”。徐还说:“缪氏前寓南京时所居之堂,即题曰艺风堂。厅堂书室,饰壁之物,无一非当代巨公手笔,上款皆称缪氏为‘江阴夫子’,而不以字行。”

缪荃孙于清末手创我国南北两家著名图书馆——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他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故被尊为“图书馆之父”。光绪三十三年(1907),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朝廷任命缪荃孙为江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前身)总办(相当今之馆长),并由他主讲南菁书院时的弟子陈庆年任坐办(副馆长)。缪从事图书馆的筹办、建馆工作,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洽购钱塘丁氏八千卷楼的珍贵书籍,充实了江南图书馆的馆藏。对此,缪荃孙在其自撰的《艺风老人年谱》中有如下记述: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七月,午帅(端方)奏派主图书馆事。十月,偕陈善余(即坐办陈庆年)赴浙,购八千卷室藏书,以七万元得之。十一月,……丁氏书旋陆续抵江宁(南京旧称)。

当时,缪荃孙年龄已达64岁,而对创办江南图书馆还是那么执著,工作认真负责,5个月就将钱塘丁氏藏书运抵南京。缪荃孙在清凉山附近的前任两江总督陶澍所建的惜阴书院旧址上建造了两幢有民族风格的长形藏书楼,将钱塘丁氏藏书整理、编目,全部上架。其中有宋版书1845卷,元版书3981卷,其他还有《四库全书》修书底本,日本、朝鲜刻本,名人藏本和名人刻本等。钱塘丁氏八千卷楼书归藏江南图书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蔡元培、张元济等一些名人学者无不欢欣鼓舞,赞誉它为我国文化事业,尤其是图书馆事业上的一大盛举。新创立的江南图书馆也随之名扬海内外。

两年以后,也就是清宣统元年(1909),时任军机大臣的张之洞掌管学部,奏派缪荃孙筹办京师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担任正监督(馆长)。那时缪尚在南京江南图书馆视事,当获知他被“学部奏派京师图书馆”后,即“赴常熟,与瞿氏商量进书事”。瞿氏,指常熟古里镇著名藏书楼“铁琴铜剑楼”第四代传人瞿启甲,家中藏有宋、元、明善本书籍。该藏书楼始自清乾嘉时的瞿绍基,至清末已有近百年历史,藏书极其丰富。经缪荃孙努力,瞿氏于宣统三年(1911)将藏书50种运往京师图书馆收藏。缪荃孙创办京师图书馆之初,图书馆尚未建好,借北城广化寺作为储书之所。他在抓好馆舍建设的同时,亲自清理内阁大库内收藏的宋、元、明版珍贵书籍,其中有些宋本还是当年元军攻克南宋都城临安时,掳掠到大都(北京)去的。缪荃孙通过清理,编制并集刻《宋元本留真谱》善本书目,后来,又编成《清学部图书馆善本目录》。从而使京师图书馆初具规模,并逐渐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图书馆。辛亥革命后,缪荃孙辞职南归,迁居上海,整日与书籍为友。

缪荃孙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他节衣缩食,不断购置书籍。“艺风堂”等处藏书20万卷,收藏金石古董11000件,自著书达200卷。缪荃孙自30岁左右为张之洞写出《书目答问》,以后又亲自编撰《艺风堂藏书记》、《续记》、《再续记》、《艺风堂收藏金石目》、《艺风堂文集》、《艺风堂诗存》等。缪还常将校勘成果写在序文、跋文中。学术界认为,缪氏可与黄丕烈相媲美,而黄氏也正是缪荃孙平生最仰慕的目录学大家。(www.chuimin.cn)

缪荃孙不仅藏书、写书,还辑书、刻书、印书,嘉惠后学。他先后刊刻印行的有:《云自在龛丛书》19种、《对雨楼丛书》5种、《烟雨东堂小品》12种、《藕香零拾》40种,还刻有《万香簃丛书》、《功顺堂丛书》、《南菁书院丛书》等。

缪荃孙能诗善词,他留下的诗作300余首,收录在《艺风堂诗存》中。民国时期陶社编成的《江上诗钞续编》,收录其诗作100余首。缪荃孙也擅长填词,生前曾编定《碧香词》集,收词46首,附在《艺风堂诗存》后印行,可惜毁于战火。后来,他重行手订《萍心集》、《马龡集》、《北马南船集》、《息影集》附《碧香词》1卷,但未能付梓。20世纪20年代,其子予以刊刻而未印。1938年,经邓之诚荐介,《艺风堂诗存》(内附《碧香词》)终于得以印行传世。缪荃孙以诗词这一文学形式,抒情、忆旧、伤别、怀乡,而其中多身世之感,逆旅思归之意。在他的《碧香词》中,有不少是对江阴明清间诸多乡贤文儒进行缅怀和追思的作品。如《忆旧游·垂虹烟雨》一词:

瞰长桥如带,短堞如屏,来泊轻航。更具区如镜,只芦花荻絮,寒白茫茫。……不尽升沉感,叹水云楼主,蹭蹬名场。今古才人沦落,词境幻黄梁。问阅世谁深,一支荒塔欹道旁。

词中的“垂虹”、“水云楼主”,前者是指吴江县城东门外、号称“江南第一长桥”的垂虹桥,后者是指清代词坛巨擘、出生于江阴的著名词人蒋春霖。在这首词中,缪荃孙表达了对故乡一代词宗继承词坛传统,独抒性灵,推动词作前进的肯定和纪念。此外,他还在《湘月》、《金缕曲》等词中追怀明、清两代江阴籍名士学人王稚登、夏孙桐等,同样表现出对家乡贤达硕儒的仰慕和崇敬。

缪荃孙撰写楹联,虽在其《文集》、《诗存》、《小品》中很难见到,但实际上他写作的楹联却颇具功力。他曾经写过一副自署联:

饱暖自矜稽古力;
萧闲天与著书年。

这其实就是他生活、情趣和追求的真实写照。缪还为当时的名宦显贵书写挽联。如挽军机大臣张之洞:“望同诸葛,系天下安危,尽瘁鞠躬,叹息苦衷应共谅;寿比尼山,悼哲人其萎,临风雪涕,伤心知己更难逢。”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对恩师的怀念和追悼。他也曾为俞曲园、金武祥等当时名士贤达撰写贺联,以示庆颂。

民国三年(1914),缪荃孙应清史馆馆长赵尔巽所邀,参与编纂清史,并与柯绍忞、夏孙桐等先后被聘为总纂。《儒林》、《文苑》、《孝友》、《隐逸》及土司、明遗臣诸传均出自其手。

民国四年(1915),江阴续修县志,年逾古稀的缪荃孙被推为总纂。他晚年为故乡总纂的《江阴县续志》,是他毕生编纂方志成就最高的一部,富有时代气息,受到方志界的重视。《江阴县续志》由他手订凡例,分任同仁纂辑,而自己总其成。《续志》前志续至宣统三年,即清王朝的结束。《续志》的主要特色和成就,在于它如实而具体地记载了这个时期江阴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比如,《续志》中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人破吴淞,英船直泊(江阴)北门”、“同治七年(1868)设县长江水师江阴营、十三年(1874)建江阴炮台、光绪二十年(1894)张之洞委派洋教习进行训练”的记载;有设茧行、办布厂、纱厂,“招女工,改机具,换织方”等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记述;还有外国传教士在江阴“建教堂学校、医院”和“废除科举后书院、文教、义塾改办学堂,购置时务西洋书籍,备士子阅读”的描述。而且,《续志》还真实记录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江阴光复”的详尽经过。全书最后另附《江阴近事录》3卷,专载辛亥革命后发生的事件,为后人再续修县志提供和保存了宝贵资料。总纂缪荃孙与协修、分纂徐士佳、金武祥、张之纯等同仁,经三四年努力,终于于1919年秋将《续志》完成。可惜的是,就在这年的12月22日,缪荃孙病逝于上海,终年76岁。

今天,在晚清著名学者、“江阴夫子”缪荃孙的故里申港镇,在他诞生地附近,建有缪荃孙纪念堂。纪念堂前矗立着一位儒雅长者的汉白玉全身塑像,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铭刻着原文化部长朱穆之敬书的“一代宗师缪荃孙”几个大字。家乡人民将永远纪念这位从江阴走出去,为中华文化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宗师”。

1917年缪荃孙与《江阴县续志》编修人员合影,前排左三为缪荃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