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才情小说家夏敬渠与他的幕宾之旅

才情小说家夏敬渠与他的幕宾之旅

【摘要】:才情小说家夏敬渠夏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清小说家,诸生。夏母汤氏担心夏敬渠因众人赞赏而沾沾自喜,荒废学业,力促此行。在母亲的督促下,夏敬渠启程来到京师。在京师期间,夏敬渠结识了杨名时、徐元梦、孙嘉淦。夏敬渠32岁至35岁期间,留在京师设帐讲学,讲授经、史、诗、赋及古文。此后,夏敬渠为了生计,走上了游幕生涯。当时,夏敬渠46岁,应聘担任高斌的幕宾,跟随高斌往来于江苏、安徽、河北等地。

才情小说家夏敬渠

夏敬渠(1705—1787),字懋修,号二铭,清小说家,诸生。好游历,崇信程朱理学。江阴城内人。

江阴夏氏,系出浙江会稽(今绍兴),本姓姒,世代居会稽禹墓。明宣德年间厚庵公坤元迁来江阴,居江阴南城厢。依从祖训,迁徙他邑者,改姓夏。夏坤元为江阴夏氏第一世。夏敬渠属“南街宗”世系,高祖为夏维新,死于乙酉(1645)江阴抗清守城之战。祖父夏敦仁“性英敏,书过目成诵,试辄冠军,文名溢江左”,曾著有“《十七史论》、《亦政篇》、《爱日篇》、《杭游录》、《四字直解》、《鸣阴录》及与同学杨文定公名时合刻制义”。父亲夏宗泗“好学工文,植行潜修,专心简策,不营外慕”。

夏敬渠像

夏敬渠自小受父启蒙。7岁时,父亲去世,家贫。在母亲汤氏的抚养和教育下,他成为通晓经史、英敏绩学之士。雍正九年(1731),参加县试得第一名,成为生员。夏敬渠年轻时游历江苏,18岁时游览无锡惠山,数年后又游历苏州虎丘山。他在江阴常常流连文会,其才学备受赞誉。潘永季为夏敬渠《经史余论》作序时,称赞夏敬渠的才学超过当时颇具文名的沈德潜。

夏敬渠的胞叔夏宗澜经杨名时推荐任国子监丞,写信邀夏敬渠去京师。夏母汤氏担心夏敬渠因众人赞赏而沾沾自喜,荒废学业,力促此行。在母亲的督促下,夏敬渠启程来到京师。在京师期间,夏敬渠结识了杨名时、徐元梦、孙嘉淦。杨名时曾想推荐夏敬渠纂修八旗志书,不久,杨名时因病去世,夏敬渠由荐举而登仕途的希望成为泡影。

夏敬渠32岁至35岁期间,留在京师设帐讲学,讲授经、史、诗、赋及古文。此间,夏敬渠结识张天一、明直心,并且与两人结为知己。《江阴夏氏宗谱》卷八:“壮游京师,有某王闻而致焉。摄布衣抗首座。王即席讲论,议偶未合,直斥其非,折以正义。席贵皆缩颈。王为动容加礼。越日,款密者传意,延为馆宾,引古外交戒力却之。”此后,夏敬渠为了生计,走上了游幕生涯。夏敬渠的西游路线,因慕龙泉、太阿宝剑而去丰城。他从江苏出发,经过吴地泰伯城(梅里村)、虎丘、九连山(九龙山)、太湖,沿杭州、富阳、钱塘江游历严陵滩,进入江西,经鄱阳城、彭蠡湖(鄱阳湖)、滕王阁至丰城县。

乾隆五年(1740),他回到江苏,到达宜兴,认识惠南园,并朝夕相处一月。此后,夏敬渠又成为宜兴县令王熙泰的幕僚,帮助王熙泰排除家难。王熙泰调任阳湖县令,夏敬渠以义辞馆,谢绝了王熙泰同去阳湖的邀请。

乾隆十五年(1750),高斌任江南河道总督,治理淮河、洪泽湖水患。当时,夏敬渠46岁,应聘担任高斌的幕宾,跟随高斌往来于江苏、安徽、河北等地。此后,又任高斌之子高恒(任两淮盐政)的幕宾。夏敬渠63岁时,居家养老,著书立说。又命儿子夏祖焞赴京师,代父造访昔日旧友。乾隆三十九年(1774),夏敬渠70岁,和硕怡亲王弘晓赠匾“天骘耆英”。次年五月,夏敬渠因儿子夏祖焞在朝廷为官(保安州吏目),被朝廷敕封为登仕郎,得朝廷赠词“禀心醇朴,饬行端方”。

乾隆五十二年(1787)三月二十二日亥时,夏敬渠逝世,享年83岁,葬留龙冈庄后父亲墓穴旁。夏敬渠著有《纲目举正》、《浣玉轩文集》、《浣玉轩诗集》、《唐诗臆解》、《医学发蒙》、《野叟曝言》、《读史余论》、《读经余论》、《全史约论》、《学古篇》、《亦吾吟》等,其中以《野叟曝言》最为众所知。(www.chuimin.cn)

《野叟曝言》一书约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也就是夏敬渠72岁前。在此后的百余年间,《野叟曝言》仅以抄本流传,直至光绪七年(1881),才有毗陵汇珍楼刊活字本,知不足斋主人序,凡20卷152回,中间略有残缺。光绪八年(1882),申报馆排印本问世,凡20卷154回,西岷山樵序,谓其五世祖宦游江浙间,获交江阴夏先生,得其所著《野叟曝言》,为之评注,并乘便缮副本藏诸箧中,故此本为全本云。此本较光绪七年本多2回,而且内容没有缺失,因此有人认为此本是原作的副本,比光绪七年本更接近原作的全貌。

夏敬渠《野叟曝言》书影

书名《野叟曝言》取自《列子》“野人献曝”旧典,自喻“野老无事,曝日闲谈”,但实际上却是作者学识抱负的寄托。全书以“奋武揆文,天下无双正士;熔经铸史,人间第一奇书”20字分为20卷,这20字隐括了全书主旨,凡叙事、说理、谈经、论史、运筹、决策……无所不包,其中讲道学、辟邪说、叙侠义、纪武功……又无所不至。鲁迅指出:“以小说为庋学问文章之具,与寓惩劝同意而异用者,在清盖莫先于《野叟曝言》。”(《中国小说史略》)周作人也指出:“这部江阴夏先生的大作,我竭诚推荐给研究中国文士思想和心理分析的朋友,是上好的资料。”(《知堂回想录》)这些评价,点明了《野叟曝言》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夏敬渠《野叟曝言》书影

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大部分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注重塑造人物形象,都有数名或更多的主人公,而《野叟曝言》的主人公却只有一个文白,故事情节也是围绕文白单线展开。这种特殊的结构,开创了中国传统小说布局结构的新形式。

《野叟曝言》作为一部古代长篇小说,确有其独到之处。作者讲述的故事并非杜撰,其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皆有现实原型。如相臣安吉,即万安、刘吉。太监靳直,即汪直、刘瑾。日本木秀宽吉夫妇,即关白丰臣秀吉。书中主要情节皆出自明代的史实,如藩王宸濠叛乱、西南少数民族叛乱、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成化年间的佛道盛行等。主人公文白字素臣,文白是由作者的姓“夏”字分拆而成,素臣来源自孔子称素王。作者的出发点,是塑造一个高大完美、可敬可爱的人物形象,显示人物的世界观。小说中文素臣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理学家的心理人格。文素臣身上既体现出传统儒学道德观念的延续,如兼济天下的理想、孝亲重义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操守等,同时也暴露出封建社会不断没落带来的人格缺陷,如对统治者充满奴性的政治人格,人欲横流世态浸染所形成的虚伪、追求享乐的生活人格等。《野叟曝言》可引发我们对中国古代士子人格表现及时代流变的深入思考。

夏敬渠虽平生不第,却博览群书,对当时的各种学问都有研究,故而在多处情节中借素臣的形象卖弄才学,如向刘璇姑传授算学,大谈勾股弦之法等。由于作者在仕途上一生不得志,空有满腹才情不得施展,故而将众多的文治武功集中于文弱书生文素臣一人的身上,借此来寄托作者的理想与抱负。《野叟曝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颇为宽广,有宫廷生活的叙写、民俗风情的展现、世相百态的描摹。文素臣接触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百姓,尝尽人间世态炎凉。尽管作者要树立起一个专心于儒家教义,急危救困不惜献出生命的正人君子的高大形象,但由于主人公的不可信的言行极大地削弱了这种效果。夏敬渠笔下的文白,过于理念化,显得苍白无力。他所推崇的是陈腐不堪的程朱理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野叟曝言》中有关男女情事的描述。正因为书中夹杂了一部分猥亵描写,该书理所当然地被清廷列入禁毁小说的名单。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此书称:“与明人之神魔及佳人才子小说面目似异,根柢实同。惟以异端易魔,以圣人易才子而已。意既夸诞,文复无味,殊不足以称艺文,但欲知当时所谓‘理学家’之心理,则于中颇可考见。”

除了《野叟曝言》以外,夏敬渠还有诗文集《浣玉轩集》。《浣玉轩集》收入夏敬渠诗157首。清顾季慈编《江上诗钞》辑录夏敬渠诗111首,均为《浣玉轩集》所有。从诗歌的内容来分,有针砭现实的刺世诗、揭示心态的述志诗、追溯历史的怀古诗、往来酬唱的交友诗、忆亲悼亡的怀人诗。夏敬渠的诗,重记实情,不拘声律,诗境豪放开阔,感情真切浓烈,有较鲜明的艺术特色。《浣玉轩集》收入夏敬渠的序、传、记、论、说、赋等各体作品。夏敬渠文,抒写了自我的悲苦身世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对人生和命运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夏敬渠所作的骈文律赋,挥洒自如,文辞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