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徐霞客当时向陈先生介绍了自己的一生游历经过。徐霞客被誉为“千古奇人”,其《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真仙岩这座融县著名洞穴,是徐霞客自桂林探测溶洞以来所见洞穴景象中色态最为明洁的一个。据《徐霞客游记》记载,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地区,主要起自湖南南部祁阳一带,至云南东部罗平,包括湘、粤、黔、滇4省部分区域。......
2023-12-02
霞客传人李寄
李寄(1620—1690),字介立,号昆仑山樵、萍客、白眼狂生、三因居士等,清初学者,徐霞客之子。他整理父亲的游记稿本,为《徐霞客游记》的传世作出了贡献。
李寄像
李寄系徐霞客的侍妾周氏所生,其母刚怀上身孕,被正室发觉,将之逐出,嫁到定山脚下的一贫穷农家。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十二月(1620年1月)李寄出生,因养父姓李,故从李姓,名寄。大概周氏还幻想孩子日后能回到徐家,用“寄”留存自己的希望。
李寄童年时乡人就称其“性素颖异,少负奇才”。史书记载他“不经师授,博学能文”。李寄懂事后从母亲处了解了自己身世,体谅母亲苦心,凭入塾时打下的一点基础,自己刻苦攻读,执着追求。在他自己所撰和他人所写的众多著述中,就有他背负借到的一卷卷书籍回家,不久又背负一卷卷书籍外出调换的记载。
李寄少年时已听到父亲远游的故事,他设法借读到父亲西游时所撰的一些文章抄本,使他开阔了眼界,早早便立下学父远游祖国山山水水的志向。
也就在这时期,李寄曾做过回归徐家的尝试。史载:“少长,欲旋里,族勿能收。”宗族礼法是难以容忍被逐的人归宗认祖的。自此,他不再存此念。母亲被逐出徐家的遭遇,以及节衣缩食栽培自己的艰辛生活,年少的李寄是刻骨铭心的。到他18岁时,他的才名和学识已令乡人折服。他也无法再一心读书,必须自食其力,赡养母亲。这一年,他到周庄楼下村名门望族的葛家当了塾师。此后,他先后在定山、绮山、由里山一带设塾16年,教授了众多门徒。
崇祯十七年(1644),李寄听说李自成攻陷北京,出于当时读书人普遍的正统思想,他“徒步走留都,上《平贼十策》”,为南京的南明小王朝献计。然而那些王爷、达官贵人是看不起一介布衣的,对他的“平贼”谋略更是不屑一顾。当得知清兵入关,农民起义军败走,朱明皇朝已回天无力,他登上由里山,望北痛哭。江阴抗清失败,他即着手搜集抗清烈士事迹,整理成文,后收入他的《天香阁随笔》中。
李寄《天香阁随笔》书影
在设塾期间,他结交了不少附近寺庵的僧人,其中不乏会吟唱之人。江阴本多能诗善文之士,且李寄也早已名声在外,慕名而来与李寄切磋诗文者甚多。你吟我和,李寄由此写下不少诗篇。他在定山居住期间所写的诗作,后来编定为《谷口集》1卷。
李寄僻居山野,一生没有结婚,靠课徒养母糊口,生活十分清苦。有时,甚至没有换洗的衣裤。江阴人赵曦明在《桑梓见闻》中记述:“尝有人闻其名而访之,见一人坐松树下,询之,即李介立也。而不能起,盖止有一裤,方濯晒树上,待其干也。”隆冬时节,没有棉衣,常常卧床不起。生病无钱求医问药,只能让其自然痊愈。买不起茶叶,就从山上拾一点松毛松果,燃松枝煎汤代茶。朋友来了,也只能采摘野生的黄花菜佐酒。李寄酷爱读书,但买不起书,他就向朋友借书来读。有的大部头书卷帙繁重,李寄背负着往来于山道上,乐此不疲。虽然生活艰难,李寄却不肯阿附权贵。在户部当官的张静涵慕名来访,李寄得到消息,越墙走入山中,避而不见。寒冬腊月,友人曹志云特制衣袍赠送给李寄,被他谢绝。
李寄受“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影响,尽管少年时就立下遍游全国名山大川的志向,但始终未能成行。顺治九年(1652),其母周氏去世,安葬在由里山山居庵侧。在他母亲去世前一二年,他参加了一次让他终生后悔的科举考试。这就是应常州府8县童子试。当时的郡守祖星岳很爱才,对李寄的应试文章大加推崇,将李寄选拔为这次童子试的第1名。据史料记载,应试后李寄就自责,说他懊悔“奈何以文字干荣哉”,“遂不复就院试”。
祖星岳为李寄不参加院试而深为惋惜,专门赠送了一部《廿一史》。不久,祖星岳去关中、湖襄做官。顺治十年(1653),他得知李母已经亡故,李寄正孜孜以求圆少年时远游的夙愿,便派人送上游资,邀李寄到他任职的地方游历。祖星岳仍抱有借此打动李寄应试做官、为清廷效力的想法。由于得到祖星岳的资助,李寄出外游历之愿得偿。李寄洒泪告别母亲墓地,经镇江、南京、皖口,去江西,登庐山,入洞庭,经湘江到长沙,返武昌、汉阳,游黄鹤楼。这年秋,由汉水至河南过冬。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经涡河入淮,由淮入江,再由江右入浙,沿途过鄱阳湖,进饶江,经安仁、贵溪、弋阳、广信、玉山等地,最后由常山溪沿衢江而下,再经兰溪入富春江,谒严先生祠。当年秋天回到江阴,正式由定山迁到由里山山居庵定居。两年中,李寄同他的父亲那样,沿途做了不少记录,留下了大量诗作。归里后即自加整理,分别编入《晴川》、《鸣蝉》等诗集。(www.chuimin.cn)
顺治十二年(1655),李寄又游江右。这次为时不长,当年即回江阴。顺治十三年(1656)春,李寄又应祖星岳之邀,由运河北上,过京口(今镇江),入高邮湖、洪泽湖,经盱眙入淮,途中访问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他从河南由陆路经鄢陵、许昌过汝州(今临汝),自内埠渡伊水,西行越熊耳山,过函谷关入潼关,两上华山,遍历上方峰、千尺幢、莲花峰、北斗峰等名胜,实现了他少时攀登五岳之一华山的愿望。这年夏天抵达西安,因病停留今陕西三原,直至第二年春。病余游邻近胜迹,与友唱和甚多。顺治十四年(1657),李寄在游历三原、泾阳之后,经河南、安徽,在仲夏时节回到江阴由里山,将寄寓的山居庵僧楼标名为“秀峰阁”。当年秋,将两年游秦诗作编为《听雨》集。
李寄在顺治十五年(1658)经常熟、苏州游浙江,当年回归。第二年经原路再游浙江。这两年出游,得友人和门人支助,又有友人相伴,所以游兴极高,所经常熟、杭州、萧山、绍兴等处,留下了很多诗文。后来,他将两年游浙和在江阴境内探友访胜的作品收入《孤筇》和《息影》集。
从顺治七年(1650)起至顺治十六年(1659)止,李寄共出游6次。人们据此称他有“乃父风”。这几年也是他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心情最舒畅的时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李寄的诗集,据《昆仑山樵传》记载,有《停车》、《春》、《谷口》、《附游》、《偕隐》、《晴川》、《鸣蝉》、《听雨》、《孤筇》、《息影》、《搔首》、《一笑》诸集,共24卷。今除《搔首》、《一笑》等3集未见外,连同散见于《天香阁随笔》的诗篇,共存诗320余首。
顺治十七年(1660)到康熙十五年(1676),是李寄潜心搜集前人资料,加以整理,创作著述最旺盛的时期。
在这10多年中,他花大量精力搜觅、收集、整理他前代和同时代人散佚的诗、书、画,连同自己的部分著述,于1675年最终编定《天香阁随笔》8卷。天香阁原在由里山九莲禅院,《天香阁随笔》杂记明末清初佚事,以南明王朝为多。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江阴民众守城抗清时,李寄正值青年,居住在城外,书中所记有关守城的文字,都是李寄当时耳闻目睹之事。
李寄凭借自己的藏书和借阅的大量书籍,经多年不懈的采集撷取,考证筛选,编纂成浩繁的《历代兵鉴》120卷、《历代兵鉴随笔》16卷,和与之配套的《舆图集要》40卷。可惜这些著作均已散佚,仅有他写的《兵鉴自序》一文传世。
李寄步入花甲之年时,着手整理父亲游记残稿,并设法寻觅游记其他几种抄本,打算在自己有生之年里编辑出一部较完整的《徐霞客游记》,以慰老父在天之灵。
徐霞客在崇祯十四年(1641)逝世时,生前所写西行日记尚未整理成集。他在弥留之际曾托家中塾师季会明辑订,并嘱徐仲昭协助刻印。季会明不负重托,经遍搜遗稿,补正修订,于崇祯十五年(1642)腊月编成《徐霞客西游记》,为游记最早稿本。清顺治二年,江阴守城抗清,遭兵燹之灾,徐门又遭遇奴变,徐霞客长子徐屺、侄徐虞卿遇难,季会明整理的这部游记和《徐霞客诗集》均遭劫毁或散佚,唯有一部分季会明整理的游记稿本及徐霞客带回来的大理石标本存于徐屺之子徐建极手中。后来,山东刘果督学江南,刘读过钱谦益的《初学集》,仰慕徐霞客,特访问霞客之孙徐建极,索记游之书。徐建极便将残存的霞客游记稿本及大理石送给刘果。刘果不久丁忧回原籍山东,霞客游记稿本从此没了下落。
李寄最早读到的,是一部重新整理的游记,已非原件,早被传抄者涂改得面目全非,但他还是随手抄录誊真,视作珍宝,将之置于案头。游记被传抄者辗转抄录,抄者又各自附会,迭加删改,更是残缺失真。康熙二十二年(1683),李寄已65岁,他在再次整理游记抄本时,看到季会明加的一份按语中,提及第一部《徐霞客西游记》全集只有宜兴庠生曹骏甫处才有抄本,立即托人到宜兴打听,得知18年前曹骏甫所抄抄本已辗转到宜兴史夏隆处。他喜出望外,便扶杖徒步到宜兴,拜访已73岁的史夏隆,觅到了游记最早抄本。李寄如获珍宝,将稿本带回江阴由里山。
此后几年,李寄在山居庵秀峰阁将宜兴所得抄本和自己手头几种抄本互相对照,结合平时自己搜集到的游记资料,对文稿进行校勘、补充、订正。他得自宜兴史氏的抄本虽仅4册,且非全稿,但已是当时仅有的可供参校的本子了。李寄从中补得《游太华山日记》、《游颜洞记》、《盘江考》3文。他还“从日影中照出曹氏原文,与季本互校成书”。李寄经历了许多艰辛,终于辑录成一部相对完整的《徐霞客游记》,人们称之为李介立本。300多年来,《徐霞客游记》出现了数十种抄本,研究《徐霞客游记》的“徐学”界,历来都把“李介立本”视为“诸本之祖”。
《徐霞客游记》编定时,李寄已是70高龄,年老体弱,加之心力交瘁,已是重病缠身。他投奔友人夏世名,临终之际对夏世名说:“不要为我准备棺材。你家屋后有个旧水车筒,截为两段,一半垫,一半盖,用以藏我的尸体就足够了。”康熙二十九年(1690),李寄病逝,终年72岁。夏世名没有按照李寄的话去做,而是按照礼节为李寄举办丧事,将他葬在由里山母墓之侧。李寄的生前著述、诗稿、书籍,也由门人陈其忠收藏。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李寄部分著作,就是后人从陈氏处访得。
继李寄之后,杨名时、陈泓又先后对《徐霞客游记》作过校雠。直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徐镇根据李介立整理本将《徐霞客游记》刊刻成书,正式出版。此时,距徐霞客逝世已135年,李寄逝世也已86年了。
有关江阴历代名人的文章
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徐霞客当时向陈先生介绍了自己的一生游历经过。徐霞客被誉为“千古奇人”,其《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真仙岩这座融县著名洞穴,是徐霞客自桂林探测溶洞以来所见洞穴景象中色态最为明洁的一个。据《徐霞客游记》记载,我国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地区,主要起自湖南南部祁阳一带,至云南东部罗平,包括湘、粤、黔、滇4省部分区域。......
2023-12-02
它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受到国内外广大专家和读者的赞赏,称霞客为"千古奇人",称《徐霞客游记》为"千古奇书"、"古今一大奇著"。《徐霞客游记》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和读者的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今天已掀起了研究徐学的高潮。......
2023-12-03
他穿州过省,留下了宝贵的《徐霞客游记》。静闻和尚是徐霞客家乡江阴迎福寺的和尚。闻噩耗徐霞客悲痛万分,他去崇善寺寻找静闻的遗物,写下了《哭静闻禅侣》诗六首,在诗的题记中可见他当时痛失良友的心情:“静上人与予矢志名山,来朝鸡足,万里至此,一病不痊,寄塌南宁崇善寺。他袂未几,遂成永诀。死生之痛,情见乎词。”......
2023-11-05
《徐霞客游记》中约有2万字与天等县有关,原文记叙了徐霞客从明崇祯十年十月二十三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天等的31天游览历程。天等的山之雄、水之美、人之淳,让徐霞客离开天等之后仍念念不忘。根据《徐霞客游记》整理出的徐霞客游天等线路二十二日……政立死,其妻为下雷之妹,政谨私通之,欲以为内援,而诸土州俱不服。后其弟署州事,其地犹半踞于莫彝,岁入征利不休。未几,身死无后,应归顺继嗣,而田州以同姓争之。......
2023-11-08
十一月初二上午,在离开福新前往下雷五天以后,徐霞客来到了今天等县把荷乡把荷村那乐屯。初二吃了一盘鸡肉当早餐,然后出发,翻过一道岭,来到了向武州南麓村,就是现在的把荷乡那乐屯。如今的把荷村,明朝时属于向武州管辖。把荷乡国土所所长介绍当地情况遗憾的是,如此美景,徐霞客却没享受到。紫微,首先是星宿名。中国古代认为紫微星是众星之主。紫微星号称斗数之主、谋略之主、政星之主,是北极五星中的帝星。......
2023-11-08
夜色朦胧中村民们听到客人来了,争相跑出来,帮抬轿子。特别是“垌笋”那合和那必人,在夜幕中抢着出来抬轿的画面,想必更是令他感动。侬大将军,在向都被叫作“老乙垌笋”。自1053年起,坚持到1069年归顺朝廷,历时16年,侬智会硬是凭借弹丸之地顶住了交趾的入侵和朝廷官兵的围剿。对这样一个在逆境中不屈服、不弯腰,坚决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人物,垌笋人十分崇敬。垌笋人就是要渲染这样的氛围:这里是崇拜正义、崇拜英雄的地方。......
2023-11-08
相望的牛角山和飘岩二十五日一早,轿夫还未到,徐霞客决定去游飘岩。鼎湖峰高170米,底部面积2787平方米,状如春笋,直刺云天,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这也许就是“天命”,就因为徐霞客的这一选择,“极似缙云鼎湖峰”的牛角山至今鲜为人知,而旁边的飘岩却远近闻名了。飘岩那天徐霞客来到飘岩脚下,首先站在外面观察这座山。看到飘岩的那个奇洞时,他的探险家瘾就发作了。......
2023-11-08
徐霞客西南遐征徐霞客塑像张大生作徐霞客,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金知道了徐霞客湘江遇盗的经过深为同情,劝他中止行程,并表示愿意资助他返回故乡。这年闰四月的二十八日,徐霞客一行入广西,抵达桂林。静闻希望徐霞客继续进行考察活动,让他一个人留下在寺中养病。不料十月初八在旅途中得到寺僧传来静闻病故的消息,徐霞客悲伤至极,和顾仆一道赶回南宁。......
2024-05-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