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廉李应升与阉党斗争

清廉李应升与阉党斗争

【摘要】:清正廉吏李应升李应升,字仲达,号次见,又号石炤居士。宦官魏忠贤独揽朝政,正直的官员往往受到排挤打击,李应升同其他一些正直的官吏一道,与阉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六君子”遇难后,李应升设牌位祭奠,极为悲痛。三月,魏忠贤假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劾周起元疏》,将李应升列入逮捕名单。李应升告别父母,随即上路。

清正廉吏李应升

李应升(1593—1626),字仲达,号次见,又号石炤居士。明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东乡赤岸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西台御史,东林“后七君子”之一。

李应升像

始祖嘉那,谥桓烈,元至元年间官统军元帅。其孙李八撒儿佩虎符镇守江阴,便定居江阴,以李为姓。李应升曾祖李诩,字戒庵,著有《世德堂吟稿》、《名山大川记》、《戒庵老人漫笔》等书。父鹏翀,诸生。母孙氏。

李家兄弟5人,应升排行第二。他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爱好阅读朱子《纲目》、《苏长公集》。万历三十九年(1611),李应升补博士第士员第一。万历四十三年秋乡试中举,当时仅23岁。万历四十四年会试中第五名进士。

次年,李应升任南康府(今江西星子县)推官。明代各州府都设立推官,掌勘问刑狱事务。李应升到任以后,秉公办理28年的积案1600余宗,把19个无辜者从死牢中解放出来,为他们平反昭雪,同时将几个罪大恶极的人处以重刑。当地百姓把他看作是包龙图再世,街头巷尾传诵着这样的民谣:“前林后李,清和无比。”(林指福建晋江林学曾,后升任南京户部侍郎,死于任上。)

当时南康有柯、陈两大家族,称霸一方,包庇罪犯。李应升匹马单身去见柯、陈两族族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两族终于俯首听命,顺从地交出藏匿的犯人。从此南康安定无事。

李应升重视教育,亲自主持修复了白鹿洞书院,聘请名师,重定学规,开课授业。书院费用紧缺,他把自己的俸银贴补进去。他严格管理,认真督课,重修《白鹿洞书院志》。他为书院复立讲台之制,旬有小会,月有大会。每逢会期,他亲自到书院讲课,为诸生解疑答难,推行朱熹之学。

天启三年(1623),因为政绩卓著,李应升被提升为福建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监察御史是天子耳目,官职虽卑,仅为正七品,其权却重。1年间,他先后上疏15次,建议熹宗勤于朝政,恢复召对,澄清吏治,罢免贪官污吏。天启四年(1624)正月,他上疏论及外藩、内盗、小人3个灾患,言词激烈,魏忠贤对此很反感。邹元标、孙玮、赵南星、高攀龙等先后任总宪,对李应升十分器重。

天启年间,明王朝政治上极其腐败,党争激烈,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宦官魏忠贤独揽朝政,正直的官员往往受到排挤打击,李应升同其他一些正直的官吏一道,与阉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当时,魏忠贤的东厂滥用重达300斤的立枷,受刑者几日即死,已有六七十人遇害。对此,李应升上《乞除法之外刑,以民好生之德》疏,主张罢免魏忠贤厂务之职。魏忠贤气焰甚嚣尘上,李应升痛恨魏忠贤祸国殃民,秘密拟写了他的16大罪,准备上呈,被他哥哥发现,立即夺下烧毁,他才作罢。

杨涟关于魏忠贤24大罪疏呈上后,被严旨斥责,李应升上《罪珰巧于护身,明主不宜分过》疏抗争。当时,魏广微正与魏忠贤紧密勾结,并且充当了他的高参。他见到李应升的奏疏,知道是在暗中讥讽自己,深为恼恨。

大臣万燝被廷杖而死,李应升极力抗争,说:“廷杖不可再,士气不可折。”御史林汝翥被旨廷杖,李应升又上疏论救。不久,李应升代替高攀龙起草了弹劾崔呈秀的奏章。崔呈秀去找高攀龙,长跪不起,乞求宽恕,被高拒绝。崔又赶到李应升住处,向他磕头,求手下留情。李应升正色答道:“事付公论,非敢私。”后来崔呈秀转而投靠魏忠贤,并且认魏为父。

天启四年(1624)十月祭太庙时,魏广微因迟到而被弹劾,故意诋毁言官。李应升上疏说:

广微之父允贞尝为言官,公正发愤,得罪阁臣以去,声施至今,广微独不念乎?奈何比言官路马,斥为此辈。夫不与此辈为伍者,必别与一辈为缘。乞皇上戒谕广微,退读父书,保其家声,毋倚三窟与言官为难,庶上可以对圣明,下可以对士大夫,而异日亦可以见乃父于地下也。

魏广微大怒,与魏忠贤商议要将李应升降级廷杖,由于首辅韩力阻,改为停俸1年。李应升为官期间,有家书24封,没有一封论及私事。先是谈论内官为患,要以义为重;后又谈论名节所在,劝父亲早早准备他降级以后的事情,以免临时忙乱。

天启五年(1625)三月,崔呈秀指使党羽、工部主事曹钦程诬蔑李应升勾结东林党,将他革职回籍。此后,李应升回到江阴赤岸老家,修筑落落斋,有《归田草》1卷,并汇刻《西台奏疏》。他同周顺昌、高攀龙书信往来密切,互相致意。“六君子”遇难后,李应升设牌位祭奠,极为悲痛。

天启六年(1626)二月,缪昌期被逮,李应升送他到常州,两人痛哭而别。三月,魏忠贤假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劾周起元疏》,将李应升列入逮捕名单。缇骑南下,准备将周顺昌、高攀龙、李应升一起抓进京,在苏州激起民变。李应升听到逮报来了,毅然来到江阴城,与父母告别。伯父李如一拉着李应升的手说:“李氏有人矣!”父亲李鹏翀抚着他的背说:“行矣!国有忠臣,我有孝子矣!”李应升告别父母,随即上路。

押送离常州府那天,常州士民上万人恸哭于道,希望能留住李应升。南察院聚集了数千人,人们激愤地说:“李官忠臣,何忽见其就逮?”一些士民手执短棍大吼:“入宪署杀魏忠贤校尉。”府衙差人赶紧踉跄逃离。士民争相呼应。有个卖甘蔗的人也大喊道:“我恨极矣。(魏忠贤)杀却江南许多好人!”他一边说,一边奔到一个肥胖的校尉身后,挥起蔗刀,割下一大片肉,掷到地上让狗争食。民情激愤,校尉们为之丧胆。为了平息局面,知府曾樱把李应升找来。李向众拜谢道:“君诚爱我,如蔑朝廷何?”经他极力劝解,众人才散去,李应升便悄悄坐囚车而去。

在赴京途中,李应升赋有《述怀》诗:

便成囚伍向长安,满目尘埃道路难。
父老惊心呼日月,儿童洗眼认衣冠。
文章十载虚名误,封事千言罪孽殚。
寄语高堂休苦忆,朝来清泪满供餐!

在滕阳驿站,李应升看到前方震孺获罪时在墙上所题诗,于是在方诗后题写了《书驿亭壁方寿州诗后》:(www.chuimin.cn)

君怜幼子呱呱泣,我为高堂步步思。
最是临风凄切处,壁间俱是断肠诗。

到德州后,李应升做遗训给自己9岁的儿子李逊之: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即吾不死之日也。

汝生于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衣鲜食甘,嗔喜任意,骄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此宜俭以惜福,一也。

……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此宜孝以事亲,三也。

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辛苦积累,且吾此番销费大半。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不必多取一亩一粒。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铨次。此文章一脉,六也。

吾苦生不能尽养,他日俟祖父母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哀哉。

李应升身陷囹圄,对自己的处境及写遗书的原因作了交待,而将重点放在了告诫儿子应如何立身做人:勤俭、守志、孝、重名节、讲恩义及重学业。谆谆告诫、殷殷劝勉,深沉的情感充满了字里行间。

四月二十日李应升抵京,被关押在锦衣卫东司房。镇抚司审讯,诬陷李应升受贿金4000两,严刑拷打折磨。黄尊素遇害前,与李应升作别,李应升大声说:“足下先行,应升踵至矣。”闰六月初二,李应升赋绝命诗云:

十年未敢负朝廷,一片丹心许独惺。

只有亲恩无可报,生生愿诵《法华经》。

丝丝循省业因微,假息余生有梦归。

灯火满堂明月夜,佛前合掌著缁衣。

又写家书与父亲诀别:

男遭此祸,久已义命自安。两亲万苦千辛,所以死不瞑目。愿善自宽解……游魂渺渺,不忍远离落落斋中,乃栖魂之所。

写完后,交给狱卒,然后对朝阙遥拜:“累臣以身报国,死无所恨。”又望家遥拜:“忠孝不能两全,今生无复见二亲矣。”当日,李应升被害,年仅34岁。

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死,崇祯帝即位后,着手翦除魏忠贤及其党羽,为受到迫害的东林党人和正直官员平反昭雪,追赠李应升太仆寺卿,荫一子入监读书。福王时,追谥忠毅。清康熙三十年(1691),江南学使许如霖在江阴城中文庙建双忠祠,祭祀缪昌期和李应升。李应升著有《西台小疏》、《白鹿书院志》、《落落斋遗集》、《端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