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许学夷:江阴历代名人,《江阴历代名人》书摘

许学夷:江阴历代名人,《江阴历代名人》书摘

【摘要】:诗学家许学夷许学夷,字伯清,又称许山人,明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北门人。无锡的东林党人顾宪成为召集人才,曾来江阴与许学夷会面,许学夷婉言拒绝,不去参与变幻莫测的政治。晚明士人中流行参禅与精研禅理之风,文人与僧人往来密切,许学夷也不例外。由此可见,许学夷建维摩室的目的是栖心物外,精研诗学。徐霞客夫人许氏,可能是许学夷长兄许学闵之女,故徐霞客为许学夷侄女婿。

诗学家许学夷

许学夷(1563—1633),字伯清,又称许山人,明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北门人。明代诗论家,江阴沧洲诗社领袖。一生隐居家乡,未应科举考试,为人高洁自爱,不理生产,惟文史是好。

许学夷像

许家先世为宋代汴梁(今河南开封)许堂,曾任太医院判。建炎初,随高宗赵构南渡,提升承仕郎,掌太医院事,被赐金瓶贮药。不久,许氏后代定居江阴,人称“金瓶许氏”。许氏移居江阴的第8世许恕,字如心,号北郭生,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学者,元至正年间(1350—1355)担任江阴澄江书院山长,著有《北郭集》6卷。许学夷之父许道,字汝达,以廪生入国子监攻读,任山西闻喜县丞,著有《纲目绪言》等。

许学夷自幼生长在一个诗礼相传的家庭。他所生活的明代晚期,政治黑暗,国家以八股文选拔人才,这一科举选士的方式有很多弊端,其危害性已为一些有识之士所批判。许学夷就是反对八股取士的人之一,他是江阴历史上比较少见的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渊博学者。

恽应翼《许伯清传》曰:“君幼有高识,谓三代而下,学术不明,尝作三论以辟之。”这三论为《论举业》、《论汉高帝》、《论张巡许远》。

许学夷《论举业》曰:“三代立贤,尚矣;汉举贤良,尤为近古。举业本以明经,而其流大异,葩辞蔓语,童习而长试之,家以为贤子,国以为良士,是岂所谓经济之学耶?”明代八股文流行,归有光、袁宏道、钱谦益等为八股文唱赞歌,称之为“天下之至文”。一些有识之士,如王廷相等却认为以文取士会导致士子们仅仅追求文辞之工,读经并非为修身养性,而是为谋取功名。许学夷也从选贤的政治理想出发,批判当朝的科举不能选拔经世致用之才。正是持有这种观点,许学夷很早就放弃举业,亦不事生产,“惟文史是轴”,尝删辑《左传》、《国语》、《国策》、《太史》诸书。从30岁起,许学夷开始撰著《诗源辩体》,直至终老。

当然,许学夷也并非不关心政治。崇祯元年(1628),为纪念嘉靖三十四年(1555)在抗倭中殉难的江阴知县钱,知县吴鼎泰重修祠堂,许学夷写信颂扬钱及其他义士的事迹,并“编刻钱忠愍事实”。

无锡的东林党人顾宪成为召集人才,曾来江阴与许学夷会面,许学夷婉言拒绝,不去参与变幻莫测的政治。许学夷在精神上一直保持追求,宁愿受饥寒困扰,也不愿卷入俗尘。

在许学夷身上,还明显表现出晚明才子常见的狂傲之气。崇祯《江阴县志》卷4《许学夷传》曰:“冠盖到门则避,馈遗至室则避。行若由夷,真无愧矣。”恽应翼《许伯清传》曰:“君负气而多傲,遇贵介或稍严,则悠悠忽忽,故为相戾。尝曰:‘宁为蹠,不挟贵而骄;宁为丐,不羞贱而谄。’至若四方名公物色求之,则廉隅尽削,欢然相得也。持论既高,谓世无足与言,故每与客接,常谑浪鄙秽,聩焉自放,间识有相近者,则议论激发,风骨凛然。”

晚明士人中流行参禅与精研禅理之风,文人与僧人往来密切,许学夷也不例外。他在50岁左右时,曾于居所建维摩室。维摩诘,菩萨名,系佛在世时印度毗舍离城之大乘居士。维摩诘在中国士大夫中很有影响。《许伯清传》曰:“晚年栖心物外,萧然一室,窗外古石崚嶒,花竹交映,中设维摩像,颜曰‘维摩室’。每风雨幽寂,则明灯下帷,焚香宴坐。”由此可见,许学夷建维摩室的目的是栖心物外,精研诗学。

许学夷与夏树芳志同道合,交往颇多,情深谊厚。许学夷有《维摩室卧病寄怀冰莲上人》诗,写自己卧病时拥纳对灯,夜雨寂寞,思念起友人夏树芳:

闭户长高枕,衡门长薜萝。
宁知懒中散,更作病维摩?
衲拥寒云净,灯然夜雨多。
题诗怀静者,寂寞静何如?

夏树芳为许学夷作《维摩室记》云:

许子一腔澹兮其若漠,忽兮其若脱,米盐瓮盎不入于心,一切浮沉起灭,静躁寒暄不关其虑。当其宴坐则手不停披,口无维吟;客至则轻言妙理,浮白呼卢,发狂大叫,颓然玉山而已矣。

许学夷和夏树芳两人均好参禅,但他们对于钻研佛理的态度并不相同。许学夷修筑维摩室,不过借佛教的庄严气氛以息心静虑,目的在于攻诗。而夏树芳为虔诚的佛教居士,著禅学文章集《冰莲集》,又辑古人言论事迹可通与禅者,编成《法喜志》,《四库全书》存目于子部释家类。

许学夷同许多僧人有过交往,如坦然上人、连若上人、谈斋和尚、本期和尚、幻如上人、渭筠上人、西禅大师等,他们在互相往来中屡有唱和。

许学夷对于佛教,一方面是借其排除内心虚妄之念,而非其想求得轮回转世。另一方面研究佛教,有助于穷理,他还是确立自己的儒者身份,而儒者以穷理为己任。他在《诗源辩体》中说:“吾于释氏,聊借以遣妄心,非欲求西方、转来世也。”“儒者莫先于穷理。释氏、庄、列多夸辞寓言,而庄、列产于中土,人知其为夸寓,释氏起于西域,人以夸寓为真,终使笼罩后世,无能自脱,此贪痴之患也。”

许学夷同徐霞客互有往来,并且曾一同出游。对徐霞客,许学夷以馆甥相称。馆甥即女婿,但徐霞客并非许学夷女婿。许学夷有四个女儿,分别嫁与吴士麟、陈所学、孙维默、徐步。徐霞客夫人许氏,可能是许学夷长兄许学闵之女,故徐霞客为许学夷侄女婿。(www.chuimin.cn)

许学夷留下的诗篇中,同徐霞客有关的有《同徐振之登惠山》:

宿雨溪流急,扁舟向晚移。
山因泉得胜,松以石为奇。
楼阁高卑称,园林映带宜。
幽探殊不尽,策杖自忘疲。

还有《雨夜宿徐振之斋中》诗:

相思成契阔,相见即绸缪。
短榻陪云卧,高斋听雨留。
砌蛩鸣渐晓,庭树响先秋。
赖尔元同调,清吟足唱酬。

许学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江阴,写过不少吟咏家乡风物的诗歌,代表作为《澄江八景》,《蓉城晓烟》、《扬子秋涛》便是其中的两首:

蓉城晓烟

忽听高城罢鼓颦,长烟漠漠望中迷。
薄笼杨柳朱门暗,远隔芙蓉翠黛低。
睥睨光沉残月落,辘轳声急早鸦啼。
俄惊万井人来往,隐隐车轮逐马蹄。

扬子秋涛

秋空万里绝纤埃,倏见惊涛海上来。
触石偶从鹅鼻转,拍天摇向马驮回。
声如急峡雷霆震,险过瞿塘滟滪堆。
白马素车谁解赋,须知枚叔是雄才。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江阴有文人结会沧洲诗社,许学夷为沧洲诗社中坚。沧洲诗社成员有23人,除许学夷外,还有沈鹜、徐益、吴元良、周俊、张嘉儒、黄继元、庄正容、陈震、姜泰、黄明达、张纯臣、周郁文、邓汝舟、张骥能、周从文、释隆修(号莲舟)、陈康、黄汝宗、李可教、袁士雅、李踰、邱维贤。这些诗社成员大多无意科举和仕途,故常寄情于山水、佛门与杯中酒。其主要活动为载酒游山、论讲佛经和赋诗唱和,皆与举业无关。

许学夷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协助沧洲诗社诗友邱维贤编定《澄江诗选》。《澄江诗选》选宋元明江阴籍诗人186家,诗2127首。前集37卷,每卷1家;后集5卷,为宋元明诗家补遗。此外,又选后谢世者为续集2卷。《澄江诗选》由邱维贤选编,许学夷校订。邱维贤后序曰:

此余所刻《澄江诗选》,凡七阅寒暑乃成者。……万历癸丑人日访许伯清先生,于维摩室中读其所著《诗源辩体》,始于三百篇,迄于昭代,支分派别,灿若指掌。宇宙广矣,古今远矣,尚以三寸管论次千载,不遗余力。余独以一邑之密,通五百年之相距,竟置之漠漠,非人哉。因理前念,遍求先辈佚稿,虚心去取之,务以扬搉典型而不失作者之意。许先生亦欣然勰与,广罗精核,即点画鱼鲁,严加釐正,庶几仿郑玄之《诗谱》可以传久乎?

《澄江诗选》的选诗质量,清顾季慈在《江上诗钞》“凡例”中说:“许学夷先生一代作手,选改极严,语涉皮陆,禁不得收。慈学识谫陋,何敢轩轾?前人苟有可存,概为采录,以为他日征文考献之功。”“识力既精,去取极慎,允推巨眼。”

许学夷毕生从事诗歌创作和诗学活动,他最倾尽全力所做的事,就是撰著诗学评论著作《诗源辩体》。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崇祯五年(1632)的40年间,经12次易稿,终于完成《诗源辩体》38卷稿本,另有30卷历代《诗选》稿本。这两部稿本,论诗文字956则,手录历代诗歌1万多首,可谓是诗学研究的一大工程。许学夷的二女婿陈所学于崇祯十五年(1642)抽取修订本原稿的诗论部分刊刻,仍作38卷,诗选部分未予付梓,可能后来亡佚。

《诗源辩体》以时代为序,历详《诗经》、《楚辞》、汉、魏、晋、南朝宋、齐、梁、陈、隋、唐、五代及宋、元、明诗,每代或半卷,或1卷,或2卷,惟唐代20卷,占全书篇幅一半以上。各代均先作综述,后按诗体评论。有总论3卷,历评前代诗论、诗话、诗歌选本等。其内容全属论评,不涉杂事。全书叙述详尽,条分缕析,以格调为中心对诗体进行讨论,对后世的研究有相当的影响。许学夷在诗学思想、诗学方法等方面,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诗源辩体》有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的16卷初刻本,虽然由徐霞客传书,在吴中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毕竟传播范围不广。后又有崇祯十五年(1642)陈所学刊刻的38卷改定本。1922年,恽应翼的裔孙恽毓龄推出38卷铅印本,收入《伯清诗稿》,并附张之纯《许伯清遗诗辑刻》(录自清人顾季慈辑《江上诗钞》)。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杜维沫校点本。

许学夷于崇祯六年正月(1633年2月)逝世,葬于他自己生前选择的江阴君山东阜之北、俯瞰大江的山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