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江阴历代名人丘崈:抗金名臣

江阴历代名人丘崈:抗金名臣

【摘要】:抗金名臣丘崈丘崈,字宗卿,江阴人。《宋史》誉其为一代名臣。为此,丘崈奏请朝廷同意,重新修筑拦海大堤。此时,担任江淮宣抚使的丘崈受命督视两淮军马。但是,丘崈在负责追究北伐失利责任时,奏请“暂免韩太师之职”,韩侂胄大怒,以宰辅之名下令削去丘崈所有官职。韩侂胄诛,宁宗帝再次启用年已古稀的老臣丘崈,担任江淮制置使兼建康府知府、淮南转运使。

抗金名臣丘崈

丘崈(1135—1209),字宗卿,江阴人。自28岁高中进士后入仕,无论是出任县、州、府地方行政长官,还是在朝廷担任太常卿权工部、户部侍郎,或以宝文阁直学士兼任江淮宣抚使,督视江淮军马,一直到官居枢密院同知,丘崈一贯励精图治,推行新政,革除积弊,致力于强国利民、抗金复国大业。《宋史》誉其为一代名臣。

丘崈像

丘崈于绍兴五年(1135)出生在江阴城东一个清贫之家。此际,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的年代。6年前,高宗赵构在金兵的穷追猛打之下,从扬州仓皇南逃至杭州,滨江古城江阴,也就成了南宋抗金前线。丘崈在襁褓之中,就随父母饱尝战乱之苦。他自幼聪敏颖悟,对宋朝半壁江山陷入敌手感到痛心与不平,时刻怀着一种杀敌报国之心。少年丘崈把读书仕进作为建功立业的晋身之阶,当他读了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词句,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他发愤攻读,学业大进,工诗善文,且长得英俊魁伟,成为公认的后起之秀。

隆兴元年(1163),丘崈赴京参加会试,以优异成绩获取一甲第三名(探花)。丘崈在建康府推官任上,深得上司信任,尤其得到丞相虞允文的赏识。虞允文认为丘崈有才干,便保奏他为国子博士。当时,孝宗帝曾谕示虞丞相,问谁能代替他作宰辅的人选。虞当着皇帝的面,首荐丘崈。不久,国子博士们接到孝宗圣旨,就兴兵北伐收复失地一事征询对策。丘崈经过深思,明确说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说道:“恢复之志不可忘,恢复之事未易举。宜甄拔实才,责以内治,遵养十年,乃可议北向。”丘崈生性豪爽,直言不讳,是个敢于讲话、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南宋高官。当时,孝宗准备派使臣范成大出使金国,请求迁回徽宗、钦宗两位先帝的陵寝。丘崈认为这样做对抗金复国大计不利,便奏道:“泛使亟遣,无益大计,徒以骄敌。”孝宗听了很不高兴,反问:“卿家坟墓为人所据,亦须理索否?”丘崈不因皇帝不悦而改变自己意见,答道:“臣但能诉之,不能请之。”孝宗虽然大发雷霆,而“察其忠,不谴也”,对丘崈未作处置,但仍然派遣范成大出使金国。结果正如丘崈所料,金人倨傲无礼,一事无成。

淳熙八年(1181),金国派使者到临安庆贺孝宗皇帝的生辰,由时任枢密院检详文字的丘崈负责接待金国使臣。由于当时宋、金两国的历法不统一,金国使臣不愿按宋国历法正日随班祝寿。丘崈以礼相待,同时晓以大义,终于使金国使臣心悦诚服,在会庆节正日跟随宋国官员一起祝贺孝宗皇帝生日。大庆结束,孝宗高兴地称赞丘崈:“(金国)使人听命成礼而还,卿之力也。”

在40余年的政治生涯中,丘崈非常关注地方财赋钱粮、治安、农垦等有关民生方面的问题。他早年出任秀州华亭(今松江)知县时,曾深入到沿海,踏看古代海堤遗址,发现拦海堤堰已多年失修,造成海潮倒灌,大批农田碱化,禾苗歉收,农民生活不济,谈不上纳粮缴税。为此,丘崈奏请朝廷同意,重新修筑拦海大堤。工程开始后,他亲临工地,带领民工垒土筑堤,经过一冬春奋战,终将百里拦海大堤筑成。这一举措,不仅让华亭沿海田地丰收,农民丰衣足食,而且使秀州其他县及苏州、湖州两地沿海大批农田也得到了治理,变盐碱地为良田,造福三州百姓。丘崈在任平江(今苏州)知府和江淮制置使期间,还对钱币定法、边境民工管理等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流通和屯垦戍边等工作的开展。(www.chuimin.cn)

绍熙元年(1190),光宗即位,丘崈以焕章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成都府知府。四川实行的是世袭将领制度,吴氏祖孙(吴璘、吴挺、吴曦)已经3代执掌四川兵权。当时吴挺任太尉,并任四川定江军节度使、兴州都统制。丘崈一到四川,深感吴氏家族世掌兵权的危害,大胆奏请皇上改革宋代开国以来建立的世袭将领制度。他奏曰:“臣入蜀后,吴挺脱至死亡,兵权不可复付其子。臣请得便宜抚定诸军,以俟朝命。”吴挺病亡之后,丘崈又说服光宗,将吴挺之子吴曦调出四川,出任濠州团练使,另派外地人士担任四川兴州都统制。可是,宁宗即位后,主持朝政的外戚韩侂胄重新把兴州兵权托付给吴曦。吴曦还乡后,招兵买马,积聚实力,阴谋图变。开禧三年(1207),吴曦在金国的利诱下背叛南宋,降金称臣。此时,许多人想起了丘崈“革世将之患”的建议,无不赞叹他的“先见之明”,对他“革除积弊”的举措佩服之至。

开禧元年(1205)前后,身居宰辅高位的权臣韩侂胄决意趁金人和蒙古人发生战争之机兴兵北伐。丘崈对兴兵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是赞同的,但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坦言:“中原沦陷且百年,在我固不可一日忘,然兵凶战危,未可侥幸以误国。”并当面警示韩侂胄:“此必有夸诞贪进之人,攘臂以侥幸万一,宜亟斥绝,不然必误国矣。”韩侂胄玩弄权术,表面敷衍,实际上不听丘的劝告,翌年四月,宋军草草北伐。由于韩侂胄志大才疏,所用非人,导致北伐失利,金兵拥众自涡口进犯淮南。此时,担任江淮宣抚使的丘崈受命督视两淮军马。有人看到形势危急,劝说丘崈放弃庐州(今合肥)、和州(今和县),退守长江。丘崈深知退守长江的危害,坚决不同意,说道:“弃淮则与敌共长江之险矣。吾当与淮南俱存亡!”丘崈坚持“不放弃一寸土地”的方针,使全军精神为之一振,各地兵马驰援,加强了对边区前沿的防守;同时,丘崈亲自督阵,奋力抗战,终于使金兵未能越过江淮防线。但是,丘崈在负责追究北伐失利责任时,奏请“暂免韩太师之职”,韩侂胄大怒,以宰辅之名下令削去丘崈所有官职。开禧三年(1207),南宋兵败求和,金兵依然南犯两淮。韩侂胄诛,宁宗帝再次启用年已古稀的老臣丘崈,担任江淮制置使兼建康府知府、淮南转运使。丘崈以抗金复国大业为重,欣然挑起了这副重担,奋然而起说:“生无以报国,死愿为猛将以灭敌!”他立即奔赴前线,组成“雄淮军”,英勇抗击金兵,淮西大片土地得以保持。由于功绩卓著,丘崈升为枢密院同知宰辅。但由于公务繁重,日夜操劳,不久告病乞归故里。嘉定二年(1209),丘崈在江阴病逝,终年74岁,葬于城南由里山(今花山)东麓,朝廷谥忠定(一作文定),在其墓旁建有劝忠寺。

丘崈工诗善词,在文学上有很深造诣,著有《丘文定集》10卷、《拾遗》10卷、《唱酬集》和《文定词》各1卷。其7首词被收入《宋代词综》,13首诗作被收入《江上诗钞》。他的诗词淡雅流畅,意境高妙,与当时诗词名家辛弃疾杨万里多有唱酬往来,在南宋文坛上享有一定声望。辛弃疾曾写有“寄乡(先)达丘宗卿”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辛弃疾赠给丘崈的著名词作,批评韩侂胄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筹划出兵北伐,使全军将士处于危难境地。杨万里写有一首题为《送丘宗卿帅蜀》的七律,诗中有“人似隆中汉卧龙”、“万里长江羽扇中”等句,将丘崈比作三国蜀汉名臣诸葛亮和儒将周瑜

丘崈擅长写词,他的《水调歌头·浮远堂》、《洞仙歌·咏金林檎》两词中“丰肌腻体,雅淡仍娇贵。不与群芳竞姝”、“蜡屐遥来堂上,倚杖翛然长啸,万里看云涛”等词句,历来被时人传诵和称颂。丘崈的诗也写得很好。他早年在江阴时曾写过《浮远堂》一诗:“西来江水浮天远,卧看飞鸿入杏冥。远过有山皆点点,潮回无地忽青青。风光浩荡连淮海,气象高寒近日星。醉里不禁频极目,敔峰如黛涕先零。”浮远堂,在城北君山之巅,敔峰即城东敔山,丘氏的祖茔就在那里。丘崈还有一首《浮远堂》,是他做官返乡重游故里胜迹后所作:“已作垂垂雨,相为澹澹阴。吾徒一笑粲,造物用功深。踄步西山胜,终年梁甫吟。年来赏心处,徒得与君临。”丘崈对君山浮远堂可谓情有独钟。两首《浮远堂》诗篇和另两首《水调歌头·浮远堂》、《洞仙歌·咏金林檎》词,实际上反映了他心系抗金复国事业和爱国恋乡的一片赤诚之情。

邑里尊名士,后人重大贤。素具爱国抗敌优良传统的江阴人,对这位860多年前诞生在江阴这块土地上的名贤重臣以及他抵御强敌,励精图治,推行新政,革除积弊的丰功伟绩一直铭记在心里。自宋以来,江阴编纂的邑志,均将丘崈列入“乡贤”传。江阴人民以本乡本土出了个“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的英雄丘崈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