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江阴历代名人:春秋贤人季札,吴王寿梦之子,延陵季子

江阴历代名人:春秋贤人季札,吴王寿梦之子,延陵季子

【摘要】:春秋贤人季札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因封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兄弟4人中,季札精通中原文化,智慧贤能,口碑最佳,素有“贤公子”之誉,备受父王器重。季札不辱使命,向中原各国通告新君即位,表达增进双方友好的意愿。季札出访的第一个重点国家是鲁国。季札不仅聪慧机敏而且富有仁德。为了表示友谊,季札解下宝剑,交给徐国的新君。季札从齐国返回途中,长子去世了。

春秋贤人季札

季札(前576—前485),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因封于延陵(今常州、江阴一带),史称延陵季子。后加封州来(今安徽凤台),亦称延州来季子。

延陵君子季札像

吴王寿梦有4子,除季札外,还有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兄弟4人中,季札精通中原文化,智慧贤能,口碑最佳,素有“贤公子”之誉,备受父王器重。按照当时的礼制,王位应传于嫡长子,但寿梦认为,要是德才超群的季札能成为吴国之君,国家会很快繁荣昌盛起来,因此想把王位传给他。然而,深明礼义的季札却坚辞不就。他说,礼法上早就有了王传嫡长的制度,怎么能抛弃前王留下来的规矩呢?王位的继承问题绝不是父子间的私事,如果任意改变礼制,国家就会引发内乱。他表示,当国君不是我的志向,季札没有才能,愿意效法曹国的子臧不当国君,以保持我的节操。

周灵王十一年(前561),吴王寿梦去世,临终留下遗命:兄终弟及,以次相传,将来一定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寿梦死后,长子诸樊暂时代理国政,待丧期结束,诸兄长都一致要求季札接受王位,吴国朝廷上下也都拥戴季札继位。但是,季札又一次辞让。他对诸樊说,宗庙社稷之制,岂可随意改变?父王在世时,我已表明过不愿继位的态度。你是长子,按照国家的礼制,王位应该由你来继承。为了逃避继位,季札离家出走,来到芙蓉湖西面的马鞍山下,即今江阴申港镇东南的舜过山下,过起了农耕生活。

诸樊执政13年后,在攻打楚国时中箭而亡。弥留之际,他将王位传给余祭,并遗命今后传弟不传子,务让季札有朝一日成为吴国国君。因季札避耕之地属吴国的延陵邑,余祭继位的第二年,把延陵赐为季札的封地。此后,季札后代世居于此,延陵成为吴姓的著名郡望,江阴也由此被称作“延陵古邑”。

公元前544年,余祭在讨伐越国时被俘虏刺杀,余昧继承王位。余昧深知季札才华出众,擅长外交,为了与北方诸侯搞好关系,便派遣季札作为使者,出访鲁、齐、郑、卫、晋等国。季札不辱使命,向中原各国通告新君即位,表达增进双方友好的意愿。通过出访活动,了解各国文化,观察各国政情。每到一个国家,广泛结交该国的政要权贵,如鲁国的叔孙穆子、齐国晏婴郑国的子产、卫国的史、晋国的赵文子等。

季札出访的第一个重点国家是鲁国。他久慕中原礼乐文化,在艺术鉴赏方面造诣很高,而鲁国又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保存周代贵族礼乐文化最完备,因此,到了鲁国,他要求观摩鲁国所保存的西周王室乐舞。鲁国便安排乐工为季札演唱当时用于宗庙祭祀、朝会和宴请的《诗》乐。《诗》乐演完后,鲁国乐工又为季札表演用于宗教仪式的舞蹈。季札审听入微,以音声论义理,鲁国人听了无不敬仰。季札对中原文化的品评,提出了“美”和“德”相结合的乐舞理论。寿梦当年观乐,仅能欣赏,而季札则能深入品评,说明吴国已不是蛮夷之邦,它的文化已经跻身于春秋大国之中。

季札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特别强,从一个国家的礼仪中,他能推断这个国家政治的清浊、国运的盛衰;从一个国家的音乐中,他img4能知道这个国家民风的优劣、道德的高下,由此对该国的治乱兴衰了如指掌。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对“季札观周乐”有详尽而具体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宏览博物君子”。

季札是受中原文化熏陶较深的吴人,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外交家,他对时局及政治人物的个人安危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清醒的头脑。出使鲁国期间,季札与鲁国大夫叔孙穆子一见如故,他十分坦诚地指出:“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劝告他身居高位,选拔人才一定要谨慎。

在齐国,他与齐国政治家晏婴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深谈。当时齐国重臣陈完控制了齐国政局,他削弱公室,扩张自己的势力,先后灭掉了栾氏、高氏等齐国公族。在这样的形势下,季札劝告晏婴交出自己的官职和封邑,以免除灾祸。晏子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采纳了季札的建议。不久齐国内乱,晏婴度过危难。

在郑国,季札见了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如同老朋友一样,季札赠给子产白绢大带,子产向季札送上麻布衣服。季札向子产预言了郑国政局的走向,并忠告子产说:“现在郑国政治腐败,国家将会出现困难,到时您会掌握大权。希望您当政时要谨慎,以礼治国,不然,郑国将会出现一场大混乱。”子产为他的诚挚所深深感动。后来子产果然当政,他进行改革,铸刑鼎,倡导以法治国,引发了一场大争议,连北方晋国大臣叔向也写信批评子产铸刑鼎将会导致上下秩序混乱,由此可见季札的政治预见之准确。

在卫国,季札同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交谈颇为投机,他感慨地说:“卫国有许多贤能的君子,不会有什么灾祸。”

季札从卫国去晋国,准备在戚地住宿。听到钟声,知道是孙文子在敲钟奏乐。季札说:“奇怪啊!这里国君去世还没有安葬,难道可以寻欢作乐吗?”于是就决定不住在戚地。后来孙文子听到季img5札的这番话,感到羞愧,从此不再听音乐。此后,孔子的评价是:“季子能以义正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矣。”(www.chuimin.cn)

在晋国,季札对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作出了如是评价:“晋国的精萃都集中到这三家了吧!”季札喜爱叔向,在分别时,他对叔向说:“国君奢侈而优秀臣子很多,大夫很富有,政权将要归大夫家。你喜欢直言,一定要注意使自己免遭祸难。”

季札不仅聪慧机敏而且富有仁德。出使中原时,他身上佩戴着一把吴国祖传的宝剑。途经徐国时,徐君宴请季札,看到季札的剑非常喜欢,但不好意思开口索要。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因为还要出使他国,不便立即解剑相送,想等回来路经徐国时再相送。不料出使回来时,徐君已经得病去世。为了表示友谊,季札解下宝剑,交给徐国的新君。新君说:“先君没有遗命,孤不敢接受这把宝剑。”季札便来到徐君墓前,解下自己的宝剑,把它挂在墓前的树上,进行了拜祭,然后再离去。随从的人说:“徐君已经死了,还要送给谁呢?”季札说:“话不能这么说,当初我内心已经答应送给他了,难道就因为他现在已经死了,就违背我的本意吗?”徐国的百姓非常感动,作了一首歌赞颂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作为一名使者,凭借他的真诚和智慧,赢得了各国政治家的尊敬,同时也提高了吴国在各诸侯国中间的地位和影响。

季札从齐国返回途中,长子去世了。季札就在嬴、博两地之间找个地方埋葬。此时,孔子正在齐国,听说后便带领弟子前去观葬。季札葬子,挖土不深,死者只穿当令的衣服。封盖墓穴后,季札偏袒左臂,沿墓右绕三圈后,哀号三声,说:“骨肉总有一天会回归土壤的,但人的灵魂却不会因此消失。”完成葬礼,季札又踏上行程。孔子说:“延陵季子的做法,是完全合乎周礼的啊!”

公元前527年,在位17年的余昧生病死了,临终前,他对季札说,按照先王的遗命,这回该轮到你继承王位了。季札还是不肯继承王位,他说,我不接受王位的态度早已明确,富贵名利对于我来说,好比是天上的浮云,耳边的秋风,我无意追求。等到余昧的丧事结束后,季札又回到延陵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国只能立余昧之子州于为王,号为吴王僚。对此,诸樊的儿子光不服气。他认为,叔叔季札不肯继承王位,下一代按长幼之序,应该由自己来继承。不久,公子光派专诸刺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

季札正从晋国回来,阖闾假惺惺地要将王位让给他,季札更不接受,他对阖闾说:“你谋杀了君王,我要是接受王位,岂不是与你一起簒位作乱吗?你杀了兄弟,我要是再杀你,岂不是叔侄兄弟间自相残杀吗?今后,我再也不会与你相见了。”说罢,他到吴王僚的墓前去哭泣哀悼,然后离去。

季札多次谦让君位是出于对吴国长治久安发展大计的考虑,千百年来受到世人推崇,被尊为继太伯、仲雍以后的“至德第三人”。至今,吴姓的各支大都将季札尊为吴氏先祖。

季札在延陵度过了他的晚年,于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逝世,享年92岁,死后葬在江阴申港西南的申浦河畔。相传孔子因推崇季札之德行,曾手书墓碑“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俗称“十字碑”。当地百姓为纪念季札,在墓旁建祠庙,世代祭祀。明代江阴文庙建乡贤祠,季札被奉为开发江阴的第一位乡贤。城内县衙前曾建有“延陵古邑”石牌坊

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季子庙颇具规模。每年农历四月十三,相传是季札逝世的日子,后来演化成申港集场,在江阴西乡一带颇有影响。

季子庙于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殿宇尽毁,仅存碑亭。至同治年间,按原来建筑重建,称季子祠,悬清帝御书“让德光前”匾额,人们恢复祭祀。至抗日战争,季子祠再度毁于战火,成为一片废墟。然而,季札的仁德高风及生平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传扬。

江阴申港季子墓

2009年5月,江阴申港重修季子祠和季子墓,以纪念这位春秋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