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环节,才能真正优化高等学校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完善、调节和补充。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出,就是高等教育管理中,学校领导管理思想升华的一个标志。只有这样揭示校园文化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内在联系,才是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高校领导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到议事日程上来,自觉地把它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就为校园文化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01-22
不管是老学校,还是新建学校,学校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步骤与方法,一般来说会经过一个诊断、分析、建设、深化的过程。
1.对学校文化进行诊断和分析
由于学校文化是学校多年的积淀,已融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中,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必须进行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运用观察法、座谈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学校文化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找到管理学校文化的具体切入点、方法和步骤,使学校文化由自生生灭的状态进入主动管理。进行学校文化诊断时,在本校的力量不能解决的时候,可以聘请校外的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等专业人员协助进行。
2.确定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通过学校文化诊断提供的信息,最终确定所需要建立的学校文化具体目标和措施。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环境、内部制度、课程教学等,只有整体协调地推进,科学合理地设计,才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要整合本校的历史资源和优良传统,挖掘本校独特的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在全面了解本校历史和把握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达到和谐、统一,凝炼既体现本校特色又适应学校发展的文化主题。
3.开始具体实施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和措施确定之后的具体实施是一件非常复杂艰巨的工作,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循序渐进、分阶段地进行,着眼于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尊重文化建设规律,从初级目标开始,从小处着手,分阶段规划实施,不断积少成多,最终实现整体目标。下面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传统的四分法为例阐述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
(1)改造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物化的学校文化形态,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形载体,其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文化的建设的质量和整体水平。物质文化建设要注重整体性、协调性、统一性、思想性,从学校建筑的布局与命名到学校景点的绿化、学校内部的陈设与布置、学校标识的设计等都要进行精心地改造,对身在其中的师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下面以学校标识为例,介绍其价值、涵义、分类及设计要求。
学校标识
1.学校标识的价值与涵义
为了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竞争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形象建设,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越来越注重学校形象系统的设计。这其中,学校标识,作为学校形象的标志,是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内容,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通过视觉设计与行为的展现。现代学校标识逐渐成为提升学校品位、创建学校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2.学校标识的分类与要素
学校的标识一般分为内在标识和外在标识两大类。内在标识主要是指学校的教育理念或办学理念。外在标识又分为场所标识和符号标识两种。场所标识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空间的标示,如功能场所标示、道路名称标示、建筑物名称标示等。符号标识主要包括校名标示、校徽、校旗、校歌等。
学校标识一般包含学校的校名、标准字、标准色等元素,寓意深刻,造型简单别致,易于识别、符合设计规律。
3.如何设计学校标识
学校标识的设计是在总结学校的发展文脉,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积淀,提炼学校的内在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把学校精神与文化底蕴形象化、系统化,把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和学校自身的意识结合起来,把历史积淀自发形成的精神品质经过挖掘、提炼、培育和塑造,由此形成各自学校独特的品牌形象。实施学校标识设计是以提炼学校精神、塑造学校新形象为核心,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树立新形象为目的,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视觉识别标准进行规范全面的设计。
学校标识的一般设计要求是:
(1)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绿色教育思想)、突出地方特色(沿海)
(2)标志设计简单大气,创意独特,图案清晰,色彩简明大方,寓意贴切,给人以深刻印象。
(3)作品要注重学校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的结合,适合学校校徽、校旗、校园电视台、学校网站、各种印刷品等网络及平面宣传的各种用途,并配文字说明。
(4)应考虑在各种载体和环境中制作运用,能以不同的比例尺寸清晰显示。
(5)作品的风格、形式不限,不模仿抄袭。
(2)规范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一样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外在阶段。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动态的部分,是可以规范与塑造的。学校中的管理、教育、教学工作都是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进行的,学校中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行为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规范既包括外部的,又包括内隐的,在建设行为文化时,除了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规范外部行为,更重要的要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塑造来来引导各种内隐的行为,只有当共同价值观融化到师生的血液中,内化为每个人的思想,并落实到自觉的行为上,学校的行为文化就逐渐形成了。
如某学校在学生行为方面,制定了教室规范、礼仪规范、作业规范、考试规范、饮食规范、学生安全守则、学生集会规则、学生劳动规则、值日教师检查工作制度等,当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已经不存在约束作用,而成为学生自然而然的自发行为的时候,学生的行为文化就慢慢形成了。
上海市××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
晨炼准时又积极,被褥用口放整齐。早晚刷牙又漱口,勤剪指甲带手帕。
在校坚持学校服,注意仪表整洁美。男生理个学生头,女生要留短头发。
升国旗时站队列,肃立行礼唱国歌。遇到老师来访客,主动问好打招呼。
预备铃响进教室,书本文具放左(上)角。端坐入静深呼吸,课息训练坚持做。
上课听讲要专心,组内讨论争发言。站如松来坐如钟,朗读姿势要端正。
握笔姿势要记牢,平时笔尖朝里放。眼球运动保健操,动作规范要到位。
上下楼梯靠右行,慢步轻走不奔跑。课间休息要文明,和睦相处互谦让。
坚持使用文明语,彬彬有礼发学生。英语交流要提倡,能说会道是高手。(www.chuimin.cn)
爱护学校花草木,绿化卫士责任强。果皮纸屑勿乱扔,垃圾种类要分开。
饭前洗手讲卫生,按时排队进餐厅。一助管理就餐线,爱惜粮食不挑食。
饭后碗筷放整齐,良好习惯要养成。少喝饮料多吃鱼,坚持终生不断奶。
抽烟喝酒要禁止,零食不能带进校。课外活动常参加,发展个性有特长。
强健体魄身体好,贵在坚持有成效。人脑电脑比翼飞,电子游戏勿入迷。
爱看有益课外书,不良书刊要抵制。公益劳动常参加,不怕累来不怕脏。
晚上自习静悄悄,不认真自觉做作业。大雁白鸽展翅飞,争当常规示范员。
(3)塑造制度文化。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牵引,制度建设是推动和促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度的不断调整、变迁和完善的过程。从功能效用上看,制度是学校文化的转化器、激发器和推进器,可以使学校文化更广泛、更深入、更快速地推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教育管理权从教育行政部门下放到学校,学校在拥有更大权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对权力进行制衡,实行民主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立实施制度运行机制。
如上海市某学校在制度建设上完善与创新一系列规则与制度,出台了学校事务类、教学类、教育类十多本工作日志与手册,形成比较齐全的学校管理标准及可量化的方法,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依据。
上海市××学校以制度化管理实现科学发展
学校《教师工作手册》、《管理人员工作手册》、《党员工作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年级组长工作手册》、《教师工作评价与鉴定》、《管理人员工作评价与鉴定》、《教辅人员工作评价与鉴定》等十几本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为一体的教师管理手册的汇编,聚集了学校15年来对学校管理和对教师管理的经验,吸取了国内外先进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的好的管理方法,引进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先进的管理理念。
《教师工作手册》、《管理人员工作手册》等手册被科学地分成了三大板块,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教职员工明确各自工作的方向,还有助于教职员工工作轨迹的形成,且为教师期末的工作评价与鉴定提供了依据,更有助于管理者对教职员工工作的管理。每一位管理人员可便捷地在每一位教职员工持有的手册中,找到教职员工工作的规范与方向,了解教职员工一学期来的工作实绩。这些手册的出台有利于明晰职位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每一位教职员工自主地、规范地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管理人员导向与规范手册则分九大部分,分别是:监督示图和监督内容;管理示图;管理者工作内容指南;管理人员的职责;职务聘任及补贴标准;校内职称评聘标准、补贴;信息流传和工作上报程序;学校常规工作会议的名称和时间。部分管理类的表格,让管理人员、教师、教辅人员都行有规范、教有规则、事有规矩。
在《教师工作评价与鉴定》中,通过对教育教学这份特殊工作内容的挖掘,科学地概括出(10+1)项目,在评价内容上“扩容”,涵盖了教师的职业行为,分为“师德与行规、意识与行为、过程与效果、教研与活动、示范与科研、合作与协助、管理与指导、考勤与活动、节能与环保、调研与信访、创新与贡献”十一个指标,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可操作性强的新型而又先进的学校管理模式。
(4)培育精神文化。学校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为全校师生所共同认可的信念和价值观。“如果把和谐学校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优美和谐的环境和完善的硬件设施就是这棵大树的繁枝密叶,良好的行为文化是树的枝干,全面和规范的制度是树的茎脉,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树的深根,而学校精神则毋庸置疑是大树的灵魂所在。”[2]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决定着学校文化的性质与方向,决定着师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风貌,而精神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精神文化的培育,要从校长做起,承担起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任,把握好方向,从教师着手形成良好的教风,并通过优良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良好的校风与学校氛围,并注重与社区、家庭的互动,形成培育精神文化的合力。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统称为学校的“三风一训”,可谓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三风一训”建设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三风一训”建设,有利于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办出学校的特色;有利于总揽学校的大政方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持续稳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全校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学校校训和“三风”
1.学校校训
学校管理无小事,处处显其大。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精神的浓缩,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一种无形的管理制度,一种内在的管理文化。所以说,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校训是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反映,是学校当前办学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校训是学校精神的凝聚,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传统与精神,校训最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特色和精神。校训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面向师生和社会的精神标志。校训因其对师生的感染作用、引导作用和激励作用,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得到高度的重视。从一所学校的校训能管窥其文化建设的理念与追求。
2.学校“三风”
加强“三风”建设是治校、治教、治学的需要,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培养工程。“三风”包括校风、学风、教风。“三风”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和教学传统,更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管理水平。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或应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气。
学风即师生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校风水平的主要标志。学风建设作为学校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到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
教风即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行为作风,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集中体现。加强教风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关系到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成才,教风决定学风,教风是学风的导向。
教风和学风建设的成效直接体现于校风,加强校风建设优势促进良好教风和学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4.巩固提升深化学校文化建设
文化建立在尊重自己的传统与具备自己的特色的基础上。学校文化建设“要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之中,再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3]要整合本校的历史资源和优良传统,挖掘本校独特的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在全面了解本校历史和把握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达到和谐、统一,凝炼既体现本校特色又适应学校发展的文化主题。新的学校要形成自己的文化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内在的历史的积淀,学校文化既是前瞻的,又是有历史的。一所学校来一个校长就创立一种新文化是不可能的,没有传统是不行的,一套主张就出一个新文化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几代人磨合。文化应是由内而外,从精神层面到行为层面地发挥作用,文化影响师生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的形成,再从潜意识层面引导全体师生的活动行为,从而形成独特的教风、学风、校风及和谐的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的形成还必须不断巩固,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必须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对当前学校文化进行系统的观察、分析和审视,目的是找出学校文化中不适合学校当前发展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因素和方面,并找出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及时纠正偏离正确发展轨道的现象,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与时俱进,深化学校文化的内涵,增强学校文化底蕴,适应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学校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优质的学校文化应该让师生身心舒展、思想活跃,应该让学生有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收获和进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努力做到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创新与传承的统一、个性与规范的统一,防止学校文化建设走向空洞的说教。学校文化建设要注重打造自身品牌,一所学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不断发展和创新学校文化是学校提高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
任何一所学校的文化都不是在一朝一夕中产生的,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需要精心策划、细心培育,要研究目前社会发展趋势,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理清办学思路与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凝聚全体师生共识,持之以恒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促进理念、制度和行为的有机联系,通过物质、制度、行为、精神文化的建设,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并形成学校特色。
【注释】
[1]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http://www.sygz.net/?ctrl=news&view= news&id=1911
[2]《学校精神与学校文化力》,见《中国教育报》,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8-05/06/content_8115311_3.htm
[3]叶澜,试论中国当代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8A):1.
有关建章立制的学问: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的文章
只有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这一环节,才能真正优化高等学校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教育活动的完善、调节和补充。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出,就是高等教育管理中,学校领导管理思想升华的一个标志。只有这样揭示校园文化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内在联系,才是抓住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高校领导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到议事日程上来,自觉地把它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就为校园文化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01-22
一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效应,促进良好的校风形成良好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改善人际环境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究其根源是封建等级制的隶属关系、小生产的以邻为壑排斥相互协作的从业方式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狭隘心理等文化传统加上现时流行的实用主义的“关系学”构成的一种人际关系藩篱。在非正式组织中坚持公平原则,破除实用主义庸俗的关系学,其根本是强调人格的平等、责任的相当。......
2024-01-22
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学校赢得家长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并认真审视其品牌的管理策略。学校建立品牌的过程就是孜孜不倦实践其诺言的过程。质量是品牌基石,学生的素质就是学校的“品牌”。品牌学校离不开品牌校长和品牌教师。......
2023-12-05
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指学校管理者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各种学校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送、分析等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因此它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023-11-07
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的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基本上都是从组织文化的四种取向展开研究的。迪尔和彼德森认为,学校文化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工作和生活所共同建构的组织传统与规则,并且内化为人们思考、活动和感知问题的方式。因此,建设良好的学校文化的实质就是建立内部的动力机制,使教师了解学校正在为之努力的目标。......
2023-10-04
造成教育破产的根本原因就是:现代的学校,原来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它的课程及其精神,都相应于资本主义的需要,所以它所造就的人才,能替资本主义服务。(六)试述唐代的学校制度。这些都是教贵族子弟的学校。便是乡学中的大小学之别。故王桐龄说“大学教六艺及修己治人之道,小学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2023-08-17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含很多方面,它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其次,多关心、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2023-11-06
营销组合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企业可控的基本营销措施组成一个整体性活动。在4R理论中,关系不仅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的营销组合因素。......
2023-1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