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好友决定回国,陪读妈妈手记

好友决定回国,陪读妈妈手记

【摘要】:她和女儿是4月9日飞来基督城的,到她们决定回国恰恰好两个月整。最后让好友决定回国的,是原单位的“令箭”,如果回国可以继续留在单位工作,享受教师的待遇,如果不回国选择陪读,则什么都没有了。好友再三考虑,终于决定回国。但不管怎样,我觉得好友的决定是她在当下作出的非常明智的决定,于是我还是表示理解和支持。

6. 好友决定回国

生活就是生活,无论你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进行,生活就是生活,变幻莫测。

可是我们每个人,却都要为自己的生活寻找一个意义,或者为自己的生活制定一个目标,好像觉得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就有了意义和目标,如果达不到呢?放弃生活吗?

我的好友决定回国了。

她和女儿是4月9日飞来基督城的,到她们决定回国恰恰好两个月整。

我希望尽量客观、清晰地来描述这件事情,好让很多准备来新西兰、准备出国的家长和学生们再一次地深思熟虑。

先说说她们决定回国的理由:

(1)语言不通;

(2)生活压力大;

(3)在这里学不到什么,没有国内充实;

(4)想家。

再来分解如下:

(1)语言不通

任何人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国度,都要经历的障碍就是语言障碍。如果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到了这里做上一个月两个月的聋子哑巴,你会非常非常痛苦,以至于反问自己是不是进行了错误的选择?

可是,语言不通是有时间性的,你不会永远不通。如果你足够努力,半年后生活方面应该能通,如果你不足够努力,一年后应该能通,如果你根本不努力,你5年后也能通。所以,语言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

(2)生活压力大

在国内住自己的房子,开自己的车子,每个星期都可以出去N次吃喜欢的饭菜,有充足的物质供应,世界名牌也可以买得到,花钱用不着小心计算着来。

在国外要住别人的房子,坐公车,不能出去吃饭(因为太贵),没有充足的物质供应,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花钱要时刻注意。

两厢对比,你愿意哪种生活?

如果你接受不了后者,千万别出来。

但是后者也是暂时的,刚出来不熟悉环境,自然要省着花,没有工作失去收入,自然不能顿顿好吃好喝。经历了几年之后,你有了收入,有了自己的生活资本,小日子还是会过得很不错的。关键是头几年的痛苦,要有这样的心理承受能力。

至于身份的问题,也要慢慢解决。问题是好友一定要一个定论,才愿意付出努力留下来。可是谁能给她这样一个定论呢?这似乎是个悖论。

不过我非常能够理解她的想法,假如移民无望,每年的留学费用就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焦虑源头,时不时地困惑着她。

从这个问题上,我们也要看到当初决定出国的时候,经济方面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要做好不能移民的打算。

(3)在这里学不到什么,没有国内充实

这句话是好友女儿说的,好友认可。

但是,我认为其实是好友先有了这样的态度,才有了孩子的这句话。

如果从知识的给予来看,的确这里的小学和初中,学的知识远远不如国内,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汲取营养的并不仅仅是知识,贯穿于整个过程的,是很多成年人都认为没用的生活体验,这里面也包括了玩耍,甚至可以这样说,玩耍让儿童学习到了更多的东西。只可惜并不是所有人赞同这个论点,显而易见,我的好友就不太同意这个观点。

这里的教学,确实很轻松很轻松。没有国内的剑拨弩张,没有国内的分数压力,没有国内的老师批评。

我经常能听到好友和她女儿之间的有趣对白:

好友:今天上学学什么了?(www.chuimin.cn)

女儿:什么也没有学到。

好友:那都上什么课了?

女儿:踢足球的。

好友:怎么可能,一个下午都在踢吗?

女儿:是的。

好友:花那么多钱来留学,难道就是在这里踢足球吗?

……

这样的对话会根据内容不同而稍有更改。比如足球换成棒球、棒球换成今天就在操场上乱逛等等,但结果都是一样。结果都是做母亲的觉得实在是在浪费时间,女儿什么也没有学到,于是勒令她赶紧背单词,或者赶紧去看带来的中国课本。好友认为,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踢球和玩耍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的行为,与出国的目的不一样。

这里的教学,通常有很多体验性的。用好友的话来说:没用!用我的观点看:非常的有用。

这里的学习全靠自觉,因为这里老师基本上不布置作业。如果习惯于国内教育方法,喜欢让老师天天跟在屁股后面督促学习,希望老师布置好作业回家做的孩子和家长,一定不会习惯。

我虽然不赞成,但却无法让好友变成和我一样的想法。

最后让好友决定回国的,是原单位的“令箭”,如果回国可以继续留在单位工作,享受教师的待遇,如果不回国选择陪读,则什么都没有了。

好友再三考虑,终于决定回国。

我知道好友的难处,毕竟一份稳定工作的诱惑实在太大,况且在国外生存的不易,对一个人的磨练太大,假如孩子过几年可以独自出来留学,好友也可以放心了。

(4)想家

这个话题就不用展开说明了。离开家乡,不想家是不可能的。关键是用怎样的方法来化解乡愁?不是天天泡在网上聊天;不是天天比较这里的东西多么贵,国内的东西多么好多么便宜;不是整天想同学想家人哭;而是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要尽快把语言过关,要尽快找到自己的友谊。所以,想家是难免的,自己就要学会调节心态,如果实在无法调节,出来留学难免会破坏情绪。

陪读的父母,这时候要承担更多的舒缓孩子情绪的润滑剂,了解孩子的内心,和他们多沟通,多交心。

综上所述,未必全面,但尽可能客观。

出来,把最真实的一面写出来。我想,对有些希望出国的家长和孩子提个醒儿,好友的这一个来回,损失惨重。孩子的学费不退,我专门租的房子也要撕毁合同重新找房客,否则要认损失。

我自己和女儿也要重新找小房子;她们原本定好的年底回国的往返机票要重签;所有的打算计划都要更改;国内小升初已经结束,还要在回国前找好学校

一系列的麻烦和纠葛,要在一个月之内解决。

生活真是变幻莫测,总是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来一手。

短短两个月,犹如蜻蜓点水一般。

心无法安定下来,生活就无法安定下来。

一茶匙的蜂蜜是一个蜜蜂采5000朵花得到的。

蜜蜂每朵花都要全力去采,当它采蜜的时候,眼前就只有这一朵花。

如果蜜蜂时刻惦记着另外的4999朵花,它是无法集中全力采好这朵花的。

但不管怎样,我觉得好友的决定是她在当下作出的非常明智的决定,于是我还是表示理解和支持。

这一切都提醒我们,临出国前需要把一切考虑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