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慈善成就爱的奉献-中国式创富智慧·女人篇

慈善成就爱的奉献-中国式创富智慧·女人篇

【摘要】:爱的奉献——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最初零星地帮助贫困者,到成立“阳光文化基金会”将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慈善对于杨澜,由“一时兴起的善心”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但当慈善变成一个事业,它就不再是一种感情冲动,而是科学、理性的管理方式,处处离不开商业运作。她认为当时“中国老百姓还习惯于把捐助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受助者身上,却没有考虑到慈善组织该怎样生存”。

爱的奉献——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从最初零星地帮助贫困者,到成立“阳光文化基金会”将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慈善对于杨澜,由“一时兴起的善心”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公众人物,人们看重的是明星对慈善的号召力,但是在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杨澜更愿意从一个普通人的情感角度来理解慈善——“这是我自己一厢情愿处理财产的方式”。

杨澜做慈善的初衷很简单,“我没有任何背景,父母都是普通人,所以我非常相信教育改变命运”。她希望用慈善的方式能让更多年轻人通过教育获得改变。但当慈善变成一个事业,它就不再是一种感情冲动,而是科学、理性的管理方式,处处离不开商业运作。杨澜希望自己的基金会常年关注教育和扶贫,“从我开始,积累基金会的传统”。

与多数人一样,她第一次接触慈善纯属偶然。那时候她刚刚生完小孩三四个月,整个人还胖乎乎的,“希望工程”的人找她做一部片子的义务主持人。因为刚刚留学回国的杨澜留给观众的印象更多的还是“正大综艺”中模样清纯的大女孩,另外“希望工程”看中的还有她作为公众人物的号召力。对于当时的杨澜来说,离开中国已经两年了,她很怕脱离真实生活,回国后急切地想重新融入这个社会。于是,她欣然接受了这个请求。

第一次合作,“希望工程”推出了一部“中华成语故事”的系列片,由杨澜做主持人给小朋友讲成语故事,在上海录制了两周多。按照当时的运作模式,几十集的节目发行到各电视台,每个电视台不用支付节目制作费,但是必须出钱建立一所希望小学。就是这次简单的合作,使杨澜深切地感受到做慈善事业的艰辛,“那些做希望工程的人真是不容易,从筹集资金、制作节目、发行到联系各种机构和人,非常非常琐碎的事情,一大堆工作都由这个项目的几个人去完成”。

由于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慈善事业本来就是有益于社会人民的有意义的事情,所以稍有经济能力的她便开始主动捐助慈善。1997年她写的书《凭海临风》出版,她毫不犹豫地将第一笔稿费30万元悉数捐给了希望工程。其中10万元给了上海100名贫困的中小学生做助学金,另外20万元,做了她到大别山等地去采访、做片子来宣传希望工程的经费。实地采访带给她的触动是非常大大的,以前她只是感性地认为做慈善是一件舒心的事情,远没有想到建立希望小学是那么琐碎和艰辛的工作:工作人员要跑到偏远的山区或农村踩点找位置,还要与当地县政府、村委会等层层机构做协商和沟通,最让她吃惊的是希望工程的生存居然是依靠银行利息!她认为当时“中国老百姓还习惯于把捐助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受助者身上,却没有考虑到慈善组织该怎样生存”。“其实对于慈善机构来说,捐助者捐款几十元或者几万元,他们付出的人力、财力成本都是一样的,生存也不容易。”有了对慈善机构的深切认识,杨澜做起慈善来更是卖力更是积极。(www.chuimin.cn)

说到个性,杨澜觉得她与先生吴征都是同情心比较重的人。“有一年在北京过中秋,晚上我俩在马路上散步,天已经很凉了,一个老太太还在守着报摊。吴征就一下子走过去,买了所有的报纸说,让老人家回去好好过节吧。”杨澜非常欣赏吴征的善良,而作为一个女性,她觉得女人的魅力总来自一种母性的特质——包容、关切、温情。“这和她们是否生过孩子没有关系,她让人觉得可亲,她知道人生的缺憾、人性的弱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依然会去理解和同情。所以当我们夫妇俩零碎地从报纸上看到一些悲情故事时,就会想到帮人一把。”

开始参加公益活动后,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找到杨澜夫妇。她对慈善活动的邀请基本上都接受了,因为这是一种让人愉快的事情。如今杨澜作为环保大使、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大使、全国义务献血形象大使、绿色大使、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等,“身数兼职”。由于和各类慈善组织接触多了,杨澜也从早期零星地捐助,开始自然地思考起目前慈善事业的状况以及将来慈善事业的走向。

2003年杨澜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原先对慈善事业的零星感受,变成了制度层面上的思考和建议了。她交出的第一个提案是《完善中国民间非盈利性机构的生长环境》。提出这个提案,是有实际要求的。当时很多慈善机构的负责人都对她大倒苦水,慈善机构陷人两难境地,银行利息已经调低,很难再靠利息维持运行,其他工作更难以开展。对此,杨澜很不解,在美国,一个人如果开始参加公益事业,会不断地接到各个公益机构的邀请,参加公益活动越来越深入。但在中国,要钱好像总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既缺少筹集资金的方法,也不太懂得如何使资金保值增值,而且中国的慈善事业也缺乏品牌,只有“希望工程”“母亲水窖”等少数几个项目知名度比较大。另外,与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长年接触后,她还发现虽然很多人相当善良、责任心强,但是素质跟不上慈善事业真正的商业运作。所以她越来越意识到,长久有效的慈善事业必须依靠成功的商业运作,因为从筹集资金到委托信托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完全遵循商业规则的。

此外,在捐款人群中,有很多退休老人和军人,他们长期捐款,虽然数额不多,但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与舆论的抱怨不同,杨澜并不觉得中国富人对慈善态度冷漠,“事实上,中国很多企业家是乐于捐助的,只是需要慈善机构‘逮’住他们,持续地向他们介绍好的慈善项目”。杨澜自己作为商人的感受是,企业家非常忙,需要慈善机构耐心细致的工作,“其实国内企业的隐形捐助是很多的,比如地方政府要求他们出钱修路、办文化节,企业出钱是经常的事情,只是他们还没有想到这是一种慈善事业”。而慈善组织缺乏透明规范的财政制度,也让很多有心捐助的人非常犹豫。因此她觉得很难靠个人改变慈善事业的现状,于是在政协提案中梳理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