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个人智慧与团队智慧融合的方法

个人智慧与团队智慧融合的方法

【摘要】:让个人智慧融于团队智慧之中在一次讨论是否拿下现代城地块时,张欣也列席董事会讨论,但最后因为一群人对地产行业不了解,还是由潘石屹“独裁”做出决定:“做生意不能看一群人说得怎么样,而要靠嗅觉,但这些往往说不出来。”在这之后,夫妻二人的分工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张欣代表一个人的理性,潘石屹则代表一个人的感性。与此同时,她也找准了自己在家庭和公司中的位置,找到了让自我的学识与见解融于团队智慧之中的方式。

让个人智慧融于团队智慧之中

在一次讨论是否拿下现代城地块时,张欣也列席董事会讨论,但最后因为一群人对地产行业不了解,还是由潘石屹“独裁”做出决定:“做生意不能看一群人说得怎么样,而要靠嗅觉,但这些往往说不出来。”在随后的SOHO现代城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市场推广中,张欣逐渐折服于丈夫天生的敏锐商业嗅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公司中的定位。于是,夫妻二人终于找到了契合点,那就是对商业建筑的理解。

在早期的一篇文章《杂碎与牛排》中,潘石屹写道:西方的一切思维方式都源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而潘石屹喜欢的老子则更追求自然、平衡、天人合一、万物相通。这篇文章后来被视为潘石屹个人世界观的系统阐述。在建筑上,潘追求开放的街区,多功能的混合,甚至刻意追求“杂乱”的感觉。张欣后来也曾在潘石屹的博客中发表一篇文章《一个伟大城市的魅力》,她写道:“包容、丰富、混合就应当是北京都市的特点,就应当是北京城市规划的思想,就是这个伟大城市的个性。”从那时开始,二人有了一个共通的、清晰的建筑理念,那就是混合。在这之后,夫妻二人的分工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张欣代表一个人的理性,潘石屹则代表一个人的感性。

张欣再一次引起关注是在2002年,她获得了一个建筑业的奥斯卡奖——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说起张欣与建筑艺术的契机还要追溯到1997年,当时现代城公寓动工后,张欣想和丈夫在郊区为自己建一个家,便请香港设计师张永和设计,自己亲自修改,亲自选材料,亲自监工,在北京怀柔一个能见到风景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大房子,这就是被京城很多人羡慕的“山语间”。不想,房子建成后,人们纷纷去参观,看到激动处,不少人都说想在那里建房,但结果都没建成。有位朋友甚至都谈下了地,让张永和把设计图都画出来了,但还是没有勇气建。谈地,谈树,谈石头,谈价钱,谈工程质量,谈银行按揭,谈车……一个多么繁琐的过程!谁都知道中国的老话:土木工程不可擅动。但是,张欣却有了“能不能做100个山语间”的创意。她就去找张永和谈:“我想做一个建筑师走廊,上个世纪大量精美的建筑都出现在欧美,那时建筑的舞台属于他们。而现在,大量的建设在东移,应该是亚洲的建筑师登台表演的时候了。要找年轻的、没有太大名气的建筑师。”(www.chuimin.cn)

而那一年,正值第三届亚洲革新建筑大会在北京召开。张欣很快把邀请函发到了亚洲青年建筑师们的手中。青年建筑师们收到邀请函,反应特别热烈,全都跃跃欲试,希望能一展身手。张欣也乐在其中,一想到这事就兴奋,因为这种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她想让这个建筑不仅仅是收藏家才能欣赏的东西,而且是每个老百姓都能享受的东西。于是,张欣投资2400万美元,推出“长城脚下的公社”,该项目位于北京北部山区水关长城附近,由12位亚洲青年建筑师设计建造的42栋风格前卫的别墅和一栋俱乐部组成。

“长城脚下的公社”是张欣在中国建筑史上做出的一个创举。这个当代建筑艺术作品,在创新观念上,给处在建筑时代的中国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引领作用。这一项目于2002年应邀在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上展出,张欣作为这个项目的策划人和投资人“因其大胆的创新精神,积极推动12名亚洲建筑师设计建造出极富当代精神的私人住宅”而一举荣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这是中国人首次在世界建筑舞台获奖。参展模型被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这也是该中心收藏的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艺术作品。从此,张欣作为建筑界的又一颗明星在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与此同时,她也找准了自己在家庭和公司中的位置,找到了让自我的学识与见解融于团队智慧之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