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韩国有着相似的自然条件、农业基础和文化背景,分析韩国城乡发展的过程可对我国当前的城乡统筹提供有益的借鉴。韩国城乡发展的历史沿革1)韩国城乡起步发展阶段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从此之后韩国经历了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
2023-12-02
2.6.1 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历程
城乡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其内涵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发达国家城乡关系的演进大体经历如下几个阶段:乡村孕育城市——城市引导乡村,乡村服务城市——城市统治和剥夺乡村,城乡矛盾激化以至城乡对立——城市辐射乡村——城市反哺乡村,乡村对城市产生逆向吸引——城乡互助共荣与融合。(26)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城乡关系的演进在具有世界城乡关系演进共性的同时更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特别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中国的城乡关系随着国家的发展发生着跳跃性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演变过程。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至1957年)城乡关系的混沌统一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性质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性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转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随着社会性质的变更,城乡关系在此时也脱离了本来的轨迹,出现了一些统一混沌现象。从表面上看这一阶段的城乡关系是统一的,其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具体表现在:①中央领导层观念上要对城乡同时兼顾,如:中央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是“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农村,只顾城市(27)”。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强调:“进城以后乡村仍是党必须关注的关键环节。”(28)城乡人口流动上表现出双向对流状态。一方面,国家为了建立工业化基础,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大批职工从农村迁往城市。另一方面,国家组织和动员城市人口支援内地及边疆,支援农业建设。从这两点上看,似乎城市和乡村两者是在统一发展。有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乡关系是健康的,如:“城市化进程呈城乡对流的良性循环状态。照此发展下去,中国的城市化可能会顺利完成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也将由此真正起飞。”②但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这一阶段的城乡人员交流并不是由于市场自发形成的由城市或者乡村的“引力”或者“推力”形成的,而更多的是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导致的。可以说,导致中国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基本原因在这一时期已经存在,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选择的“工业先导、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和“挖乡补城、以农补工”的资金积累模式的基本框架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以后中国的城市化政策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这一框架的补充和延伸。(29)因此,这一阶段的城乡关系其实并不是非常明朗的。主观意识上的城乡兼顾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作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城乡关系表现出“混沌统一”的特征。
(2)改革开放前(1958年至1978年)城乡关系的隔离分化期
“工业先导、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和“挖乡补城、以农补工”的资金积累模式的基本框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充实和补充,特别是相关政策制度的建立。这一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户籍管理制度;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统包统配制度;城市福利制度及其相关的其他制度。通过这一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城市和乡村在各个方面开始分化。如:在经济上,主要通过农业税、统购统销、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农村土地的地价收购等形式;形成了农村和农业支持城市和工业的局面。据估算,在1978年以前农民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每年向国家提供100亿~300亿元的积累(30),如果再考虑农业税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其数值还会放大;在社会地位上,户籍制度使得农民成了社会的“二等公民”,无法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在社会保障上,城市居民拥有“高就业、高福利、高补贴”而农村居民生老病死等都没有保障。此外,在社会福利、教育、交通等各个方面城市和乡村都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通过这一时期,我国“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社会管理制度完全建立;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完全形成并得到了充分的强化。因此,笔者把这一阶段的城乡关系定义为隔离分化期。(www.chuimin.cn)
(3)改革开放后(1979年至20世纪末)城乡关系的缓和松动、曲折发展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我国的城乡经济及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制度化的城乡隔绝状态逐渐松动缓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发展环境,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其次,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灵活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资源配置开始由计划向市场转变,为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创造了条件。而且,乡镇企业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使得农村、农民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曾一度使得城乡差距大大缩小。但是,这一时期城乡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城乡关系出现新的不协调因素,原本缩小的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随着改革的进行,将重心不断向城市倾斜。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行,由于路径依赖等其他原因使得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农村的发展速度,进而使得的这一阶段的城乡差距继续拉大。但笔者认为我们衡量城乡关系不能仅仅从一些数据所反应的城乡差距这一个角度来考察,毕竟经过这一时期后,城乡关系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质的进步。如:城乡人口相对以前流动性大大增加,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农业向非农化转变成为可能,等等。因此,笔者把这一时期定义为城乡关系的缓和松动、曲折发展期。
(4)新时期(21世纪初至今)城乡关系的历史转折期
进入21世纪,一方面由于我国加入WTO后,成为了WTO的成员,为了遵循WTO规则,政府要逐渐按照国际惯例行事,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城市和农村的公共管理政策进行改革。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定义为“开发倒逼改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经济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不断加剧的“三农”问题及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如:自2004起至今,党中央连续出台7个“一号文件”,分别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及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等角度;连续多次强调加快农村的发展,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这一基本思路的指导下,这一时期围绕城乡利益格局调整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政治方面逐步赋予农民的国民待遇。如: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小城镇的户籍大门完全向农民打开,部分地区率先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取消了强加在农民工头上的“务工证”等不合理证件,减少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限制;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难等问题。②在经济方面逐步提高农村、农民的收入。如:财政资金逐渐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比重,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增加对农村农民的各种补贴。③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提高农村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如:国家通过“村官”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深入农村;国家和地方通过各种农民和农民工培训工程。④在制度创新方面通过各种措施探索改善城乡关系的新方法。如:设立重庆市为城乡统筹配套改革实验区。通过这一系列制度政策的执行实施,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比较大,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时期的城乡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转折期。
我国与韩国有着相似的自然条件、农业基础和文化背景,分析韩国城乡发展的过程可对我国当前的城乡统筹提供有益的借鉴。韩国城乡发展的历史沿革1)韩国城乡起步发展阶段1910年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从此之后韩国经历了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
2023-12-02
2009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意《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重庆的统筹城乡开始围绕“三条主线”迅速开展,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
2023-12-02
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党中央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三大试验区之后所做出的又一重大措举。......
2023-12-02
日本与韩国在此之后均提出“出口导向”型政策,大力发展工业,依靠本国的核心产业、技术改进与创新生产高价值产品,再通过出口为本国带来净出口收益。......
2023-12-02
本书对重庆统筹城乡中的“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匹配工业化、第三产业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案例作为分析载体解读重庆“四化”对于统筹城乡的重要影响。本章内容在城镇化理论的基础上,描述了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实现模式和路径。......
2023-12-02
第一节重庆城乡发展的动态演进重庆城乡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3月中共重庆市委提出了有计划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工农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961年到1963年,重庆市委组织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形成若干关于重庆城市调整工作的思考,针对“二五”以来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第一,应当处理好城乡关系。重庆是三线建设范围内最大的中心城市,由此给重庆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都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2023-12-03
相关推荐